『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3612|回复: 10
收起左侧

以弗所书第三十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弗所书 - 教会 - 基督的身体
第三十课 - 新生活的守则(二)
经文:弗四:25 - 五:2
主旨:圣灵是我们的担保人,担保我们在天路上过荣神益人的生活。我们怎能在路上不遵守新生活的守则,甚至犯罪作恶,叫圣灵整天为我们的救恩担忧呢?


1。我在上一课说:不要说谎,不要偷窃。。这些基督教生活守则,在别的宗教和文化里都有。不同的是,保罗把这些本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条规提升到另一个层面。他说:“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和“要被圣灵充满”。换句话说,我们行事为人是要讨上帝的喜悦,同时不给魔鬼有机可乘,如激动我们“生气”,以致犯罪作恶。这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里,荣耀上帝,提防魔鬼的观念是独一无二的。保罗的教导也完全没有积功德的观念:不说谎,不偷窃,不杀人。。。因为这些是与我们蒙召的恩相称的行为,不是借此积功德,赚取/换取进天堂的“入门票”。

 

    那么,不说谎,不偷窃是律法吗?是!这是“十诫”里的第八和第九诫。但新约的守则与旧约的诫命有所不同。上帝透过摩西在西乃山颁布命令典章,目的是要以色列民照着字句来遵行,也就是说,靠行律法称义。不然的话,“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但保罗在《以弗所书》谈到守则的时候,是在蒙恩得救之后(弗四:1)。保罗在信中一再强调:“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二:5,8)。我们是“因信称义”,不是“靠行律法称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为”在我们的基督教信仰中可有可无吗?不是。保罗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雅各说:“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二:22)又说:“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二:17)基督也是从行为来判断教会是死还是活,如:“你要写信给撒狄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上帝的七灵和七星的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三:1)他对老底嘉教会说:“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启三:15)在信心的轨道上,火车不是停滞不前,乃是“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轰隆隆隆隆隆隆隆。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郇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迎着霞光千万道,嗨!迎着霞光千万道!飞奔向着郇山跑!”

 

    好“行为”是有奖赏的。主耶稣说:“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十六:27) 保罗也说:“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林前三:8),又说:“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弗六:8)有奖赏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只有伦理道德的“行为”,没有了基督教的“信仰”。

 

    既然“不说谎”,“不偷窃”,“不赌”,“不嫖”。。在外教都有,教会讲台和基督教机构所举办的活动就不能偏向传讲“生命见证”式的信息来吸引人。在我读佛理的那段日子,我听过和读过不少佛教圈子里的“生命见证”,很多人被这些见证所感动而归向佛。所以,因“生命见证”而入基督教的人,教会必须赶紧传之以“道”,使他们“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四:1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2。弗四:30  “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新译本》:“不可让上帝的圣灵忧伤,因为你们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

 

KJV :And grieve not the holy Spirit of God, whereby ye are sealed unto the day of redemption.

 

当保罗在上文说:“不可给魔鬼留地步”(弗四:27),他不是随口说说罢了。他是亲身体验过与魔鬼的争战,知道在属灵的争战里,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使徒行传》第十九章记载了保罗的第三次宣教旅程,他以以弗所作为宣教中心,在那里住了至少两年(徒十九:10)。以弗所是当时一个迷信鬼神的中心。路加医生在书里提到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擅自奉主耶稣的名赶鬼不成,反被恶鬼制服(徒十九:13-16)。当以弗所人知道这事,都很惧怕,纷纷归向主耶稣,路加说:“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但胜战之后,接下来在徒十九:23 - 41,我们看到魔鬼反击,煽动以弗所人跟保罗作对,全城发生骚乱,保罗和同工们的生命陷入了极大的危险,最后被迫离开以弗所(请参考《使徒行传》第三十七课)。在下文弗六:10-20,保罗还特别教导以弗所教会的信徒怎样打这场属灵的争战。遵守伦理道德的条规好像与魔鬼争战风马牛不相及,保罗却把它们扯在一起。除了基督教,还有谁这样做呢?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 原文是:

 

 

这节经文清楚告诉我们“圣灵”(The Holy Spirit)是“三位一体”上帝中的一个位格。其实,在这段经文弗四:25-五:2,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位格的同时出现(30,32,1,2节)。

 

在《使徒行传》,我们看到保罗是一个对圣灵的感动非常敏锐的人。徒十六:7 说圣灵不允许他往庇推尼,领他到特罗亚去;有好几次主在异象中对他说话(徒十八:9,二十三:11,二十七:24)。所以,对保罗来说,基督徒行事为人,不是为了遵守一大堆守则而已,最要紧的还是不要叫内住的圣灵担忧;用正面的说法,就是要过讨上帝喜悦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约的信徒跟旧约的以色列民最大的不同就是:

 

新约的信徒有圣灵的内住,这是主耶稣亲口给门徒的教导。他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十四:16-17,20)对每一个信徒来说,还有所谓“被圣灵充满”(弗五:18),“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五:19)。圣灵的内住、充满、感动。。不是几个教会领袖的专利品。

 

至于旧约的以色列民,只有被上帝拣选,被委以重任的人,如士师、先知。。他们才有圣灵的充满和临在,如出三十五:31 说:“又以上帝的灵充满了他(比撒列),使他有智慧、聪明、知识,能做各样的工。。”民二十四:2 “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上帝的灵就临到他身上。”士六:34  “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还有什么意思?

 

有的人觉得有圣灵内住,我们会比外邦人生活得更苦,因为一旦我们犯罪,除了良心责备我们,圣灵的同在使得我们更要“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这样不是更加添我们的罪咎感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要叫圣灵担忧”也意味着我们在遵守这些伦理道德的守则时,我们不像外邦人和旧约的以色列民那样,孤单无助地在挣扎,“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七:18)现在,我们有圣灵作随时的帮助,他不是一个苛待人的督工,他知道我们的软弱,只要我们体贴圣灵,肯定有生命、平安。(罗八:6)

 

“。。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为什么不要叫圣灵担忧?保罗重提弗一:13-14 ,圣灵在救恩过程中的工作 - 他施行救恩。怎样施行救恩呢?一、上帝赐给那些得救的人圣灵,当作印鉴盖上,以保证他们确实是属上帝的产业,有上帝儿女的名分(罗八:16);二、上帝赐下圣灵作为我们在基督里必然承受那最后产业的保证或定金。换句话说,圣灵是我们的担保人,担保我们在天路上过荣神益人的生活。我们怎能在路上不遵守新生活的守则,甚至犯罪作恶,叫圣灵整天为我们的救恩担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3。弗四:31 - 32  “31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注:或作"阴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32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新译本》:“31一切苛刻、恼怒、暴戾、嚷闹、毁谤,连同一切恶毒,都应当从你们中间除掉。32要互相友爱,存温柔的心,彼此饶恕,就像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KJV:31 Let all bitterness, and wrath, and anger, and clamour, and evil speaking, be put away from you, with all malice:32 And be ye kind one to another, tenderhearted, forgiving one another, even as God for Christ's sake hath forgiven you.

 

这是另一个新生活的守则。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注:或作"阴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 原文是:

这些都是破坏人际关系的“毒瘤”,保罗说要把它们从“你们中间除掉”,这样的说法表示这些“毒瘤”存在于教会弟兄姐妹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毒”(bitterness)-- 源于长期的怨愤。徒八:23 说:“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保罗用这个字“苦毒的胆”(the gall of bitterness)来形容西门想以金钱购买圣灵恩赐的罪大恶极。辅导员最明白这种苦毒存在于一些婚姻破裂的夫妻之间,或婆媳之间。这种苦毒蚕食人心,害人害己,是第一样要从基督徒中间除掉的毒瘤。这里有一个“苦毒蚕食人心,害人害己”的真实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新加坡:(信不信由你)

 

很多年前,牛车水(新加坡著名的地方)曾出现过这样的母亲:她是一个童养媳,从小就受婆婆的虐待。丈夫又好赌,债台高筑,于是他留下了两个女儿,就自行了断生命。婆婆把这个母亲当作是扫把星,更加的虐待她。孩子长大,婆婆老了,她也兴起了报复心。她将两个女儿推入火坑,大女儿宁死不屈,自杀了;小女默默的承受,忍辱偷生。婆婆活活的被她气死,她自己后来也遁入空门。

 

“恼恨”(anger ,原文 thumos)和“忿怒”(wrath,原文 orge)-- 我在上一课已经解释这两个词:

 

希腊人给 thumos 的定义是:一种怒气好似焚烧稻草的火,很快的发起,也很快的消灭。orge 的定义则是:一种怒气已经成为永久的习惯。作为基督徒,不论是一时爆发的怒气,还是累积多时的怒气,都不应当有。

 

“嚷闹”(clamour,brawling)-- 简单地说,就是“大声喊”(cry)。一场很普通的对话,只要其中一人提高声量,很可能就会演变成口角相争,甚至动粗殴打的场面。大家应该看过以下的画面,这是发生在一处“高贵、尊严”的场所:(图片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毁谤”(evil speaking,blasphemy)-- 侮辱别人,讲别人坏话。

 

“并一切的恶毒(all evil)(注:或作"阴毒" malice)”-- 除了以上所列出的“毒瘤”之外,所有一切不能用文字形容的阴毒。

 

保罗在《歌罗西书》也有相同的教导:“但现在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注:或作"阴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西三:8 )

 

我再说一遍,这些不是存在教会外破坏人际关系的“毒瘤”,而是教会里弟兄姐妹之间的“毒瘤”。你是否与其他弟兄姐妹积怨怀恨,从来不跟他说话的呢?也许你们曾经是朋友,但你们是否让一些小过错使你们化友为敌呢?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And be ye kind one to another, tenderhearted, forgiving one another, even as God for Christ's sake hath forgiven you.)-- 

“恩慈”(kind) 的意思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不伤害对方。圣经里有两处地方特别提到上帝的恩慈:路六:35 “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罗二:4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若不是上帝的恩慈,恶人就不会在地上存活。我们也要以这样的心彼此相待,不要以恶报恶。

 

“怜悯”(tenderhearted) ,这个字也出现在彼前三:8 作“慈怜”,是一种悲悯的心肠。譬如,在电视上看到别人无家可归,或某地发生大海啸,死伤无数,这种悲悯的心肠促使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与救灾的行动,而不只是心感哀伤罢了。这也是耶稣基督的写照:“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5-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2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