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利亚妇人是一个罪人,一个最主所爱的罪人,即便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被人接受,但是主还是爱了她.. 那些嫌弃她的人没有一个人问过原因,探究过她为何不断的换丈夫,没有一个人。但是我们的主耶稣看到了她内心的渴望,她只不过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妇人,只是这样。她渴望一个人能满足她对爱的渴望,她没有想到不断的换来换去都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满足的。有太多的无奈,她已经是一个被人认为是淫乱的妇人了。 她的满足没有得到,却换来了更多的痛苦还有空虚。我们的主没有因着她所做的这些吝啬自己对她的爱,完全的敞开接纳了她。因主知道她的痛苦,她的所有。 耶稣能体谅她,主愿意以他的爱来满足撒玛利亚妇人对爱的渴望。主说到我这里来的人必永远不渴...这是对撒玛利亚妇人的接纳,主爱的怀抱为她敞开...愿意接纳她的一切,并且赦免她的罪。
主这样的宽容和爱,没有人做的到。因为他站在了做为父亲的角度上,他不会因为某一个孩子做了不被人接纳的事而不再爱他。他一直敞开自己,愿意接纳处在各样境况下的我们。我们听话,他爱我们,我们犯罪,他还爱我们,甚至我们远离他,他还等我们回来。世人不理解我们,不能体会我们的心情,不知道我们的难处,但是主知道。知道我们的辛酸,我们生活的状况。
那些判定撒玛利亚妇人是罪人的人也包括我,我是那么不接纳被人不好的一个人。我只是站在一个审判别人的位置上,我没有主的接纳,我只有指责那些犯罪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原因,对别人万般指责..我的失败:有一个很好的弟兄,曾经我喜欢过,很小的时候。生命好,极其的爱主,我看到只有这些,内心的喜乐,我喜欢他的爱主。然后现在他有了自己家,我祝福他。但是当我发现,他沉迷网络游戏,而且是四年,我很难接受,我不断的对自己说,我看错人了,后悔。他这样的人,我怎么会喜欢过呢? 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我有什么权利呢?或者说,我比他好很多吗?难道他是一个人,他就不能有软弱马?谁规定的他就一定好好的刚强,永不软弱?没有人说自己能。 而我就强加在别人身上,当我印象中的人做了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我就是否定他,然后给他定罪。愚蠢吧,我就是一个愚昧的人。
这位弟兄家里遭到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如果换成是我,我接受不了,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自己想要的什么也没得到,家庭的温暖也失去了..一无所有..我第一次听到,我难过得哭,为他祷告...不知道他如何去面对。在这样种种环境的压力下,他开始沉迷网络,或许在网络中他能暂时忘掉现实中的一切。他们一家人是那么的爱主,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何这样对待他们家呢?确实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主知道.有一天见了主一定要问问。或许在这人世间,他的道路自有主的安排,让他经历这一切是让他成长。磨砺他。我不知道,我只能设想。
他有他的软弱,而我不接受。想他多么的痛苦,在弟兄姊妹面前要好好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从小信主生命好?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真正感受,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在所有主内弟兄姊妹面前,因为很多人对他期望很高,他不能表现他不好的一面,谁让那么多人的眼睛看着他。有多少人体谅过他,他真正的自己只有在网络中寻找让自己安心的一片土地,但是他不会让弟兄姊妹知道,因为我们印象中的他不能做这些。他活着是多么的累?而且他知道有主的同在,知道主不喜欢他玩游戏,他无法出来,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矛盾,挣扎,痛苦...而当我看到他的日记的时候,也是表现出失望...没有为他想过...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求主原谅我,原谅我的自私,同时求主能够爱他,把他重新找回。
我看到一本书中这样说的:一个女孩,13岁,她的同学未婚怀孕,所有的人都是嫌弃那个女孩,同时伴有更多的侮骂,而这个女孩在见到她爸爸的时候,说,爸爸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她的爸爸是一个很好的基督徒,他很慎重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女儿的重要性。如果说嫌弃那个怀孕的女孩,会给他女儿造成一种不好想法,就是我现在是个乖孩子,爸爸爱我,有天我做的不好了,爸爸就不再爱我了。 爸爸说:孩子,你知道父亲的爱,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不再爱你,如果今天换成是你,我会爱你。原谅你,我们一起面对所有的问题..你也应该爱你的同学,让她在这样的情况下知道有人还爱她。这个女孩好高兴,原来爸爸的爱是不会停止的
在面对一些做错事的弟兄姊妹时,有多少人能站在父亲的角度,父亲的爱,来爱他们呢?我们想到第一件事,他怎么这样,然后就是指责,嫌弃。其实,做不到父亲的角度,我们可以站在家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放弃对每个家人的爱。 当一个人出了问题时,那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最无助,我们不单只是看结果,我们要去看原因,然后来陪他们一起走过人生的低谷期。以不断的爱让他们知道,不论你做了什么,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还爱你。我们的爱不是受事物限制。 我们都是人,都有软弱不好的时候,这时候一起携手,一起走过去那个最痛苦的时期。我们得到了家人爱,得到了肯定,得到了信心。我们不会被丢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7 18:59:0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