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圣灵的引导方式,是把渴求属灵长进、切望神得荣耀的心愿赐给我们。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分辨各样事情在属灵上的优先次序,而我们的智慧与经验也会日益增长,愈来愈懂得如何去作决定。
最后,圣灵的引导方式,是使我们喜悦神的旨意,以致一心只想遵行祂的旨意,因为知道惟有祂的旨意最美好。智慧的道路是「安乐」之途﹙箴三17﹚。神为我们安排的计划,我们也许当初不喜欢接受,但只要让祂在我们心里动工,祂就会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神不是一个有虐待狂的恶魔,祂不是要勉强我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好看见我们受苦。祂引领我们去做每一件事,都想我们从中得着喜乐,什至是我们起初退缩不愿做的、那些实在使人难受的事情,祂也希望我们在其中尝到喜乐。
我所说的,我猜不会有人反对,但必有人认为我只说对一半。他们会说,被圣灵引导的部分意义是圣灵用预言和内在启示指示人,就如圣经时代中敬虔的人一次又一次经历到的一样﹙参创二二章;代下七 12-22;耶三二 19;徒八 29,一一 28, 一三 4,二一11;林前一四30﹚。他们相信这种沟通形式是神的应许:「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待在其间。」﹙赛三021﹚他们肯定部分按这形式领受的信息就是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八节中提到圣灵所赐的「知识的言语」。他们坚决认为这是神所赐下最高层次、最纯正的引导方式,因此基督徒应该经常追求这种带领。他们批评那些不重视圣灵这方面工作的人,指他们观念狭窄,对受圣灵掌管的生命只有肤浅的认识。
我必须在这里说个明白。我知道一定有许多比我优越的基督徒是真诚地相信上述观念的,然而我认为这种观念错谬而且有害。让我在此提出辩证。我要小心选择用字,因为部分的反对论点跟这套观念本身同样有害。智慧的道路就如走钢丝一样,稍一偏离左右,失去平衡,就会跌下来。正如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一句精警的话所说,凡事不宜过火,否则弄巧反拙,同样道理,反应过度只会造成损害。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属灵生命的深浅度,好象灵命愈长进,就愈会追求并得到神借着预言与内在启示形式提供的引导。问题也不在于神是否限制了自己,以致祂不再像圣经时代那样直接跟圣徒沟通。在我看来,那认为灵命成熟程度与神的直接引导互有关连的说法是没有圣经根据的,另一方面,圣经也没有否定神直接向祂的仆人启示祂旨意的可能。真正的问题其实包括两方面:第一,我们应该期望神给我们怎么样的引导?第二,我们如果遇到突然来的感动应该怎样处理?
基督徒如感到神已直接吩咐他们去请某些话或做某些事情,他们该如何反应?他们应该面对以下事实:
1. 今天若有任何人从神那里得着直接的信息,他所领受的将不会成为教规。所领受的信息将不会成为教会信仰生活准则的一部分,教会也没有义务承认它为神的启示;谁怀疑那信息并非源自神,也不应受到责备。若那信息是预言﹙如南威尔斯圣经学院[Bible College of South Wales]创办人侯维斯 [Rees Howells]一九三O年在他的著作《神挑战独裁者》 [God Challenges the Dictators]中预言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摩西给我们的忠告是,预言一天没有应验,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接受它是出自神的﹙申一八21及其后经节﹚。若那信息是命令﹙如有教会领袖声称神吩咐他去创办医院、大学、差会或某类的布道团﹚,任何参与这项计划的人的动机,都应该是因为凭智慧认识到当中的需要,知道这计划切合实际、能荣耀神,而不是因为那位领袖说神直接命令他﹙也就是间接命令他们﹚去做这件事。
那些自信已领受了直接指示,知道神将会做某事,或自己应当做某事的人,应该避免在任何场合﹙不论是崇拜、执事会议、亲友的聚会、出版物筹备工作会议或其他场合﹚要求别人同意他们已蒙神赐下直接启示;另一方面,若有人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就应该保持绝对的沉默。
2. 神并没应许一定赐下这种形式的引导。如前所述,这种情况是不寻常、例外与超越常规的。圣经没有任何一处教导我们存这种希望,或寻求这类带领。以赛亚书三十章二十一节好象有这个意思,但其实神只是应许百姓可得到良师智慧的善导。因此,任何人若自信曾经领受神的直接启示,都不应该期望这种经历重现。信徒必须立即消除一种错误的观念,不要以为属灵的人可望经常得着神直接的带领,或以为这种经历是圣翻洁的明证,或可证明一个人蒙神呼召,适宜领导其他人。
3. 直接从神而来的信息以感悟的形式传达,而即使是最忠诚最热切祷告的信徒,感悟的来源也可以是模糊不清的,可以是因为妄想、恐惧、精神困扰、精神分裂症、贺尔蒙分泌不平衡、抑郁、服药后引起副作用或受邪灵骚扰而产生的幻觉,当然;也可以源自神。任何感悟,都需要先加怀疑,然后才确认,先试验才相信。即使自己深信某些感悟为神所赐,也并不保证事实确是如此,而即使所感悟的持久不敬,什至经过长时间祷告后显得更加强烈,也不足证明那就是神的启示。我们必须凭智慧判断,而这智慧要建基在圣经真理上。
我立刻想到两个可悲的例于,都是由误导的感悟而来的。两个例子的主角都是敬虔的人,在属灵事工上为神大大使用。我在前面提过的侯维斯﹙Rees Howells﹚曾对他所创办的圣经学院全体师生说,神透过他发出命令,禁止有志全时间事奉主的信徒结婚。这种教导,完全与圣经真理不符,结果是带来混乱。同样,在此事发生前几年,美国人桑福德﹙Frank Sandford﹚相信自己得到神的指示,要他乘游艇巡游大西洋,致力带来全球性复兴。途中一位同工病倒,桑福德得到感悟,认为他们不应把游艇靠港,让这位同工就医。后来那人死了,桑福德被判入狱。刑期届满后,他再得感悟,感到神呼召他学效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决战巴力先知前的一段日子,过退隐的生活。于是他便隐姓埋名地过活,只跟几个朋友来往,直到他死的那日。这些例子,表明未经智慧判断的感悟带来了可悲的后果。追随感悟的指示 ── 无论这些指示跟传福音、代求、敬虔与复兴等神圣的事有多大关连 ── 并不等于让圣灵带领。
我们跟随未经智慧判断的感悟,尤其是涉及性爱、金钱与权力等问题的,就是给主的敌人机会去亵渎神,并叫人怀疑生活蒙神带领的整个意义。有人对此作出反应而下结论说圣灵从来没有赐下具体的感悟,因此任何声称是源自圣灵的感悟都必然是幻觉。但这种推论也不正确。感悟 ── 并非启示的信息,而是集中的关注 ── 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表示就某事看见「异象」或心中有「负担」,意思就是得到感悟。我们所关注的,若合乎圣经真理,我们就可以把所感悟的视为圣灵的感动。
尼希米谈到「神使我心里要为耶路撒冷作什么事」﹙尼二 12﹚,同时他借着祷告、劝说和催促,完成了神给他的任务。保罗和西拉「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徒一六 7﹚ ── 即是说,他们心中得着感悟,叫他们不要前往。他们不久便发觉,神要带领他们往希腊去。保罗在特罗亚传道时,「心里不安」,因为提多没有来﹙林后二 12,心里的希腊原文是「灵」,意指蒙神的灵启迪的心灵﹚。保罗认为这不安是神催促他去找寻提多,不要继续留在特罗亚传道,于是他便离开那里。这些圣经的例子,都显示圣徒受神牵引或催迫,叫他们朝某些特定方向行走。这种经验,大多数基督徒都体味过。
我的意思不是神的灵不会直接赐下感悟,而是感悟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由本于圣经真理的智慧 ── 包括信徒群体的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 ── 来判别真伪。不然,我们将会容许种种感悟伪装成为圣灵的感动;那些感悟可能是自我中心的、因骄傲或胡思乱想而来的,又或者是由某些错误观念所产生的,例如以为非理性的表现能够荣耀神,或以为某些人永不犯错等。出于神的感悟必须合乎圣经原则,所要求的事必须证实为实际而明智的,否则就不能承认它走出于神的了。信徒若领受了感悟,指示他们应该相信什么、或做些什么,都必须首先存怀疑的态度,等到所领受的感悟经过彻底试验后才接受。
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叫人肯定所领受的就是神的指示。一些感悟似乎源自圣化了的洞察异能,旨在禁止或鼓励人去做某事﹙例如根据一些记载的例子,有基督徒感到内心有种催迫,必须离开所乘搭的火车或飞机,结果避过了一场车祸或空难;又如史他德[C. T. Studd]在圣经的页边空白处看见「中国、印度、非洲」等字,他后来就去到这三大地区从事开荒的宣教工作﹚。对于这些感悟,我们无从作出肯定的试验。有时信徒的确无法知道所领受的是来自神的信息或自己的幻想。正确的推论是,只要我们按着圣经标准,寻求那最能荣耀神、最使他人得益的事情去做,神就会与我们同在。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再作进一步推论。
我年青时候的无线电每遇到大气干扰,就劈劈啦啦地响,以致没法接收到清晰的信息。一切形式的自我中心与自我放纵,从表面化的欠缺纪律与不守律法,以至微妙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不遵从所曾经领受的指引,都会成为心中的大气干扰,使人难于辨别神的旨意,也不能彻底而准确地试验感悟的真伪。但那些蒙圣灵引导去过谦卑圣洁生活的人,在判别感悟时,同时也会得到圣灵的指引,而且会愈来愈懂得分辨哪些是圣灵的感动,哪些是不洁、不正当的欲望。「祂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祂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9﹚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灵纯洁的人有福了。他们必认识神的旨意。
____________
注文
1 Joseph Bayly 等着,Essays on Guidanc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68﹚,前言
2 Russ Johnston, How to Know the Will of God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1971﹚第5页。
3 Garry Friese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 ﹙Portland, Oreg. Multnomah Press, 1981﹚,第18页。
4 引自 Robert Robinson 的诗歌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原文为 "prone to wander, Lord, I feel it; prone to leave the God I love,"译文引自《生命圣诗》﹙宣道出版社﹚第70首「万福源头」 。
溪水边书屋 www.bysream.com 读经管经典 http://b365191.xici.net
| |
爱是永不止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