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是异端之举
-“年”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一说春节最早在尧舜时就有此风俗。但是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
二、春联/鞭炮/压岁钱
-春联历史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鞭炮历史 鞭炮又称鞭爆、爆竹、烟火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鞭炮来源 古以来流传着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很久以前,每年12月30日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
-压岁钱 年夜饭之后,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表示长命百岁。岁与祟同音,压岁钱的涵意就是希望能阵压邪祟,年年平安,晚辈会在除夕夜当天入睡时将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
三、从圣诞看中国年
如果我们用看待圣诞节的眼光来看中国年,就可以在二者身上看到一些共同点:
如果中国年可以过,教会凭什么反对圣诞节? 如果不行,教会为什么没有给以严厉的抵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0 15:22: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