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2-12-10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24~30)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24~26 第二个比喻──麦子和稗子──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天国比作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
一三27、28 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仇敌作的。仆人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29、30 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着收割。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什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着,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37至43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31、32)
救主跟着把天国比喻作芥菜种。他称芥菜种是百种里最小的,即听众经验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树。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芥菜种代表着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迫害,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4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19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充满各种异端,也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他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2)。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33)
主耶稣接着把天国比作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不久,面全团都发起来。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他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15),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6、12),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15)。哥林多前书五章6至8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9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天国。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面酵是指邪恶的道理。妇人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20)。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含有独特意义么?
白洛克这样说:“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他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23~32),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1~13)。”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34、35)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对众人说的。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2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36~43)
一三36 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房子里。门徒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他并没有长久弃绝他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2)。
一三37 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他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他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好种就是天国之子。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象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39 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他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40~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14~20)。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丢在火炉里。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43 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他们父的国里,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发出光来,象太阳一样;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9~13)。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44)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着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1)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2)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宝贝的比喻中,耶稣把天国比作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有人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37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宝贝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4,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象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界(林后五19;约壹二2)。这世界就是他发现藏着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着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45~46)
天国也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当他遇见一颗极为重价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买卖人就是主耶稣,重价的珠子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他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象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他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他要与新娘一同在他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14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最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47~50)
一三47、48 这是最后的比喻,把天国比作筛或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好的收在器具里,把不好的丢弃。
一三49、50 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世界的末了,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天使。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30、39~43)。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哀哭切齿。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7~15)。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6、7)。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年之国居住。”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51、52)
一三51 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他的门徒是否明白。门徒回答说:「明白了。」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象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52 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它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天国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他们就象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旧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着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53~58)
一三53~56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希奇他的智慧和所行的异能。对于众人来说,他不过是木匠的儿子。他们认识他母亲马利亚……他弟兄们名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着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57、58 他们就厌弃他。这激发耶稣指出,真正的先知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他居住的地方,他的亲人自恃与他相熟,随意轻蔑他。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5),原因不是他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他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要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