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雷瑞怡 来自天伦乐
孩子年幼学走路时,只见他跌跌撞撞,跌倒又再爬起,继续努力尝试,脸上带著满足的笑容。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对某些事情不愿尝试,表现畏缩,对于别人的要求,没有勇气说「不」。此种种表现,令父母担心孩子缺乏自信,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他。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逐渐成长,很多经历都冲击著他,影响他的自我价值观。例如,社会的价值取向倾向重视个人外貌和能力表现;样子漂亮、聪明伶俐的孩子会人见人爱;读书成绩优异的会受人赞赏。家庭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父母亲的教育水平、职业、甚至肤色、种族,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自我形象。此外,父母所持守的价值观念,例如是否重男轻女、偏爱某些个性的子女等等,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所以父母需要敏锐观察子女对自己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的反应,觉察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子女,并且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态度。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年幼时比较容易顺服父母的教导,父母需要及早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随著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多聆听孩子说话,接纳和认同孩子不同的想法,分享自己的体会,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使他感受被爱
孩子是否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肯定,对他的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闲聊、轻松愉快地相处、聆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感到父母重视他,喜欢与他为伴。不要把孩子与别人比较,兄弟姊妹之间普遍存在竞争性,例如,弟妹可能因为兄姊的表现比他好而承受压力,父母应该留意和欣赏个别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让孩子明白其价值并不在乎他的表现,这可以使孩子的自我形象得到肯定。
三.让他发挥潜能
父母需要因应个别孩子不同的潜质而给予发挥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经验成功,帮助孩子建立能力感。只是,现代的父母虽然普遍给予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例如学乐器、参与各种活动等,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引致反效果。父母的不断催逼、要求、或不满的反应,会令孩子感到泄气、挫败,不愿再尝试,这就失去起初的目的了。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表现未如理想时,父母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失望,接纳孩子的表现,在情绪上给予安慰和支持,鼓励孩子再作尝试。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是否能够重拾信心再尝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固然有责任指出和纠正孩子不理想的表现,但若只是批评,不但未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反而令他感到沮丧。其实欣赏才是动力的来源,多赞赏孩子良好的表现和行为,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勇于尝试。
四.培养责任感
要建立孩子的责任感,可因应年龄和成熟程度分配责任。例如分担家务、 收拾玩具等。很多父母都同意上学是孩子的责任,但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例如有父母会帮助孩子收拾书包、主动替孩子检查功课、安排作息时间等。有时候父母为了方便快捷,索性自己动手。父母过份的参与和介入,只会令孩子产生倚赖,并给了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力有不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干劲和动力。
结论
建立孩子的自信,并非旦夕可成,而是一条漫长的路和苦心经营的成果。孩子的自信也可能在成人不经意之下受到损害。父母需要多注意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态度,和处理孩子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