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41|回复: 5
收起左侧

《圣经》(1) 经文:创世记1:1——“起初,神创造天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卢利斯 于 2025-11-4 17:58 编辑

在解构的时代,寻找创造的锚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解构一切的时代。

真理被解构为观点,沦为权力的话语;
爱情被解构为多巴胺的分泌,成了生理的冲动;
生命被解构为偶然的进化,失去神圣的维度;
甚至人类高贵的灵魂,也被还原成一堆神经元的复杂放电。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一切崇高的意义都被拉平在物质的水平面上。

当一切的标杆都被拆除,
一切的叙事都被怀疑,
人类仿佛站在一片虚无的旷野,
四顾茫然,
脚下是流沙,头顶是空洞的天空。

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却陷入更深的迷失;
我们拥有海量的信息,
却丧失基本的定向。

在这片意义的废墟上,
创世记1:1这七个字,
如同黑夜中一座孤独而坚定的灯塔,
以其不容置疑的宣告,
刺破虚无的迷雾:“起初,神创造天地。”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世界起源的科学或历史命题,
更是一个关乎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宣告。

它向我们呼喊:存在先于本质,爱先于理性,恩典先于计算!
我们的生命,不是宇宙的偶然,
不是物理定律的副产品,
而是源于一个有位格、有意志、有慈爱的神圣“起初”。

这个世界,不是冰冷的、机械的物质集合,
而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艺术家用心雕琢的作品。

让我们唤醒一种创造的眼光
在破碎中看见完整、
在混乱中辨认秩序、
在平凡中窥见神圣的能力。

这是一种信心的眼光,
它邀请我们,在打翻的牛奶中看见微缩的壮丽大陆,
在火灾后的焦土中看见生命不屈的橡果新芽,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中,
依然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声音
——神依然在说:“起初……”。

让我们踏上这趟回归“起初”的旅程,
在创世记的开篇中,
寻回我们被遗忘的身份和使命。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卢利斯 于 2025-11-8 08:00 编辑

《圣经》(2 经文:创世记1: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在未沸的茶汤里遇见运行的神

五点四十分。
世界被按下静音键天地酣睡,我独醒。
与水壶对坐,这是日复一日中,我的“片刻出神”。
静默在积聚——直至壶口吐纳出第一缕呼吸。
随即,更多的水汽袅袅升腾、弥漫开来,在朦胧的晨曦中流转,
像极创世之初那片弥漫涌动、尚未定形的原始迷雾。

水将沸未沸之际,是万物屏息的片刻。
细密的气泡自壶底袅袅升起,
于水面漾开圈圈涟漪,茶沫在其中聚散离合,
宛若一个太初的微型宇宙,
在茶杯中悄然演绎着混沌的序曲。
就在这寻常的、被一切神学所忽略的瞬间,
一个启示如光般刺入心灵——
那太初运行于深渊之上的灵,从未远去。
祂,正置身于我眼前这片未定形的充满潜能的漩涡里,
跳着一曲永恒而鲜活的创世圆舞。

这领悟如一道光,迫使我回身审视自身存在的境地。
我们何尝不都活在某种形态的“空虚混沌”之中?
清晨的书桌,便是最好的隐喻——
书册在桌面上无序隆起,像是文明的废墟,
也是思想的蓝图,二者在此重叠。
稿纸间散落着未完成的句子,
每一个开头都怀抱着一个结束,却大多迷失在半途。
三支笔,各自静躺在不同的角落
如同三位在时间中走散的朝圣者,各自停滞在朝圣之路的某个断点。

但这物理空间的混乱,仅仅是心灵状态的一个苍白隐喻。
那些未完成的计划,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理不清的人际关系,如同被猫玩弄过的线团,纠缠难解;
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则如航行在浓雾弥漫的未知海域,
看不见灯塔,听不见回响。

而更深处,是“渊面黑暗”的笼罩。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同深渊,望不见底,测不出深浅,每一步都踏在虚空;
对过去的懊悔与遗憾,
如同暗流,在平静的表象下汹涌翻腾,随时可能将人吞噬;
对当下的无力感,
如同夜色,弥漫在心灵的每个角落,稀释了热情与勇气。

我们本能地抗拒混沌,逃避黑暗,
视它们为敌人,为失败的标志,为神离弃的证据。
然而,创世记这节简短的经文,
向我们揭示一个石破天惊的真理:
混沌,并非神的缺席,
恰恰是神开始工作的原始材料;
黑暗,并非故事的终点,
而是新创造即将拉开序幕的深邃背景。

这份领悟,并非来自神学课堂上的逻辑推演,
而是源于鲜活、甚至带着痛感的生活现场。
就在上周,我探访一位正在接受化疗的姊妹。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和沉重的寂静。
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手臂上插着管子,
生命的活力仿佛正一点点被抽离。

然而,在她苍白的脸上,我却看到一种奇异的光辉,
那不是医院顶灯惨白的反射,
而是从生命内里透出的、无法被疾病掩盖的安宁。
她轻声对我说:
“我现在的身体,真可谓是‘空虚混沌’,
免疫系统崩溃,各种指标一塌糊涂。
但奇怪的是,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圣灵的‘运行’。
祂就在这片混乱和黑暗中,
像孵化小鸡一样,温暖地、耐心地覆盖着我。

在她的话语中,创世记1:2不再是古老的经文,
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带着体温的神圣现实。
那一刻,神学落地,信仰显形。
运行的灵,从未停止在每一个肯于承认并献上自身混沌的人生命中,
进行着新的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卢利斯 于 2025-11-8 08:21 编辑

《圣经》(3经文:创世记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在盐粒中看见星光

晨曦初露,一粒盐静静地躺在窗台。
当第一缕光线穿透它晶莹的棱角,
刹那间折射出七彩光芒,
仿佛将遥远的星光收纳其中。

这不再只是调味瓶里沉默的颗粒,
而是宇宙秩序的碎片,
是神所命定的“地上盐”与“世上光”的完美交融。

我们的眼睛若未被恩典更新,
便只能看见它朴素的实用价值——
调味、防腐、维持生命。

但那双被圣灵开启的瞳孔,
却能在这微小的晶体中读到更深的奥秘:
它的立方结构诉说着创世的数学之美;
它的防腐特性预示着救赎的保存之力;
它的调味功能象征着信徒在世间调和万物的使命。
在这不足一厘米的方寸之间,
竟容纳着从创世到终末的完整叙事。

让我们继续用这被更新的眼光注视世界——
清晨的露珠,不再只是夜间冷却的产物。
每一滴都是承载整片天空的明镜,
倒映着云彩的流动、光线的变幻。
正如约伯所说:
“神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因之破裂。”
这短暂的存在,却完美地容纳了无限。

风中的麦浪,不再是无意识的摆动。
每一株麦穗的低首,
都是大地对造物主无声的敬拜;
每一阵波浪的起伏,
都是自然在吟唱赞美诗。
它们在完成受造物最本真的职责——
以自身的存在彰显造物主的荣美。

甚至是他人的一个微笑,
困境中的一次搀扶,都不再是偶然的善意。
那个微笑可能是圣灵在人心田种下的慈爱果实;
那次搀扶可能是神在人间舞台精心安排的动人演出。
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善举,
都是神圣之爱穿透时空帷幕的具体显现。

这样的观看,绝非浪漫的想象,
而是实实在在的信心操练。
它要求我们在平凡中捕捉神圣的踪迹,
就像在沙滩上辨认潮汐过后留下的珍贝;
在混沌中辨认秩序的轮廓,
如同在星空中连缀出指引方向的星座;
在黑暗中守望黎明的征兆,
恰似在漫漫长夜里守候第一声鸟鸣。

当我们持之以恒地操练这种观看之道,
整个世界便开始向我们展露它深层的本质——
厨房成为圣所,书桌变为祭坛,
日常劳作化作神圣礼仪。

每一次呼吸都是感恩的祭
每一个眼神都是交托的祷。
我们开始明白,神圣并非远离尘世的存在,
而是“我在你里面,你在我里面”的亲密交融。

这就是被光照亮的生命——
不是从此不见阴影,
而是在阴影中仍确信光的存在;
不是从此不识苦难,
而是在苦难中仍能看见恩典的踪迹;
不是从此超脱俗世,
而是在俗世中活出属天的品质。

当我们学会以这样的眼光生活,
整个世界便成为一座活的圣殿,
每一刻都充满与神相遇的无限可能。

在这圣殿中,没有所谓的世俗与神圣之分——
只有被光照亮和尚未被照亮之处。
而我们蒙召要做的,
就是让光透过我们生命的棱角,
折射出七彩的恩典,
使万民都能在这光中看见那原初的真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经》(4)经文:创世记1: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在混淆时代重寻神圣秩序:一场回归生命本源的旅程

我们站在时代的断层线上。
脚下是文明堤岸崩塌后的碎石,
眼前是数字洪流与人工智能交织的迷雾。
真假界限模糊,善恶标准摇摆,
一切坚固的似乎都已烟消云散。
在这片价值的混沌中,
我们手握无数碎片,却拼不出完整的真相。

直到某个深夜,
当我再次翻开《创世记》,
那句"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如闪电般照亮内心的混沌。
这节朴素的经文,
竟藏着治愈时代的良药——
原来,神圣的"分别"不是制造分裂的高墙,
而是建立秩序的篱笆;不是对立的起点,而是和谐的序曲。

神分开光暗,却没有消灭黑暗。
这个细节令人深思。
我们总是渴望纯粹的光明,希望黑暗瞬间消失。
但神的做法启示我们:秩序在于各安其位。
白昼有时,黑夜亦有时。
就像我在生活中曾执着追求完美,
试图消除所有不确定,结果却活得如紧绷的弦。
直到学会接纳生命的本然节奏——
工作与休息、奋斗与安息、欢笑与泪水,
都是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真正的秩序不是单一色的世界,
而是让每种色彩都在恰当的位置发光。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这何尝不是现代人心灵的写照?
微信的红点、不休眠的算法、24小时滚动的资讯,
将我们的注意力撕成碎片。
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却陷入最深的孤独。

践行"分别"的智慧,
我开始在生活中划定界限:
书房里只阅读思考,餐桌上不再看手机,
睡前留半小时静默。
这些小小的"分别仪式",
犹如在数字洪流中筑起的安全岛,
让我重获内心的锚点。

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混淆,
是价值的混淆。当一切都成了"观点",
当真假都成了"叙事",
我们在哪里安放灵魂?
神说"光是好的"这个简单宣告,成为我的参照系。
这不是需要辩论的命题,而是需要践行的真理。
我开始在生活中寻找那些确定无疑的"好"——
清晨的阳光、真诚的友谊、助人后的喜乐、阅读经典时的心灵共振。
在这些具体体验中,我触摸到了超越时代喧嚣的永恒价值。

这份智慧最终流向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太习惯于贴标签、划阵营,将"分别"变成了"分裂"。
但神圣的分别邀请我们:
在保持独特身份的同时,
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欣赏差异中的美意。
在社区的读书会里,我们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观点,但共同约定:
倾听要完整,表达要真诚,分歧要尊重。
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我见证了如何在保持多元中实现真正的合一。

这场探索让我明白,
重寻神圣秩序不是回到想象中的"黄金时代",
而是带着古老智慧,勇敢行走在当下迷雾中。
每一次选择真实胜过虚假,
持守良善胜过便利,创造美胜过抱怨丑,
我们都在参与神圣的秩序重建。

这条路不拥挤,因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静下来、深下去。
但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从不孤单,
因为我们脚下是永恒的基石,
前方是永不熄灭的光。

在这个混淆时代,你我都可以成为带着秩序行走的人——
不是用更多声音加入喧嚣,
而是用深沉静默承接真理;
不是用更强论点赢得辩论,
而是用更美生命见证源头的和谐。

因为我们追寻的,
终究不是秩序的概念,
而是那位设立秩序并邀请我们进入的主。
在这条路上,每一次对光的选择,都让我们更靠近光的源头。
当我们在生活中实践神圣的分别,
就是在混沌中播种秩序,
在黑暗中点燃光明,在分裂中编织和谐。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生命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经》(5)经文:创世记1:5——"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在快递架前遇见的神圣时刻


清晨六点半,
我如往常一样在小区晨跑。
经过保安亭时,
新来的保安小王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快递架喃喃自语:
"王光明—放光明处,李默—放阴影里。"
这个朴素得近乎诗意的分类动作,
让我不由得噗嗤笑出声来——
这不就是创世记1:5的现代版吗?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瞬间,
我窥见了神圣命名在今天的延续。
那位在太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的神,
今日仍在通过无数双平凡的手,
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秩序、赋予意义。
保安小王的分类动作与创世记的命名行为,
在本质上何其相似:
都是在混沌中建立秩序,
在模糊中划定界限,在无限中设置节律。

创世记1:5记载了宇宙历史上第一个命名仪式。
我们需要明白,
这不是随意的贴标签,
而是充满权柄的意义赋予;
不是外在的分类,
而是内在本质的揭示;
不是功能的描述,
而是关系的建立。
当神说"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时,
祂实际上是在为整个受造界设立认知的基本范畴,
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最初的概念框架。

我们生活在一个命名的时代。
从新产品上市时的品牌命名,
到新生儿降生时的取名仪式;
从城市街道的命名规划,
到新发现星球的定名程序——
命名活动无处不在。
但在这个命名如此频繁的时代,
命名的本质意义却在悄然失落。
命名变成了营销的噱头、权力的工具、随意的标签,
失去了与事物本质的深刻连接。

创世记1:5邀请我们回到命名的源头,
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
命名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结构?
命名如何影响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命名如何反映我们与神的联结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卢利斯 于 2025-11-9 15:11 编辑

《圣经》(6)经文:创世记1:6——“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圣的整理术:在混沌中开凿生命的清明

打开一周未清理的冰箱,冷热空气交错涌出——
上层是过期酸奶与冷掉的披萨,
中层是草莓与汉堡的汁水混杂,
下层是牛排与冰淇淋的黏连,速冻水饺被埋在塑料袋下。

整个冰箱像一锅被搅拌过的浓汤:
冷热不分,生熟混杂,气味纠缠,
你甚至不确定哪些还能吃,哪些已变质。此时,我们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会选择“断舍离”:
清空内容物,擦拭隔板,重新分类:
上层放需冷藏保鲜的牛奶、蔬菜,
下层存深度冷冻的冰淇淋与肉类,
中间留给短期熟食。
最关键的是,那层透明隔板重新安装——
它不阻挡冷气循环,却清晰划分功能区域;
它不消除食物的存在,却让每样东西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看似平常的“冰箱整理术”,
恰是创世记1:6中上帝“神圣整理术”的现代隐喻。
经文描述:“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创1:6)。

彼时,上帝面对的不是整洁的宇宙,
而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创1:2)的原始海洋——
物质、能量、可能性如被猛烈摇晃的液体,
混杂成无法分辨的混沌状态:
无陆地与水域之分,无光明与黑暗之界,无生命存活的基础结构。

但上帝没有粗暴抽干下面的水或蒸发上面的水,
也未放任混沌蔓延,而是在混沌中创造了一个“间隔”——
“拉基亚”(רָקִ֫יעַ,中文常译为“空气”或“苍穹”)。
这层透明穹隆不是简单的分隔,而是一次神圣的秩序植入:
它将纠缠的“诸水”清晰分为“上水”(后来的雨水)与“下水”(后来的江河湖海),
并在中间开辟出稳定的空间——
这正是后来旱地浮现、植物生长、动物繁衍、人类安居的根基。
今天,我们的生命何尝不常处于类似的“混沌状态”?

我们的情绪像被搅动的海水:
上一刻因老板的肯定雀跃,
下一刻因同事的无心之言陷入自我怀疑;
早上为孩子的笑容感恩,
傍晚却因辅导作业的冲突烦躁。

我们的生活节奏像混杂的液体:
白天被996的工作填满,
深夜却刷着“诗与远方”的短视频;
嘴上说着“活在当下”,
心里却牵挂着房贷、健康、人际关系的未来焦虑。

我们的价值观像纠缠的物质:
渴望属灵的深度(读经、祷告),
却被现实的琐碎(账单、家务)压得喘不过气;
标榜“简单生活”,却忍不住在购物节囤积不必要的物品。

我们渴望一种力量,
能像上帝分开混沌之水那样,
为我们“分开”生命中的混乱——
不是通过压抑(否认压力)或逃避(切断情感),
而是创造恰到好处的“间隔”,
让不同的部分回到应有的位置,
在张力中建立平衡,在混沌中开凿清明。

那么,上帝的“神圣间隔”如何定义创造的本质?
它又如何回应我们的生命困境?

这“间隔”首先是秩序的植入。
混沌的本质是无序的混合,而秩序的核心是“分别”。
上帝没有消灭水(祂保留了上水与下水),却通过间隔让它们各得其所:
上水成为调节气候的雨水,下水成为滋养生命的江河。
正如圣经后续所言:“神称空气为天”(创1:8),
这“天”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秩序的象征——
它让混乱有了边界,让可能变为现实。

其次,这“间隔”是平衡的智慧。
上帝没有将水完全抽干(否则陆地无法生长),
也没有让水完全覆盖(否则生命无处扎根)。
祂在中间开辟空间,既保留了水的滋养功能,又创造了适宜生命存活的环境。
这启示我们:
生命的健康不在于消除所有冲突(如工作与休息、物质与灵性),
而在于为它们建立“间隔”——
让工作有边界,让休息有时间,让物质为灵性服务。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种“分开与连接”的艺术?

第一步,是承认混沌的存在,却不被其定义。
就像面对混乱的冰箱,我们不会因“一团糟”而放弃整理,而是承认“现在需要秩序”。
同样,当我们情绪波动、节奏混乱时,不必自责“我不该这样”,
而是像上帝面对混沌之水般,温柔地说:“这里需要一个间隔。”

第二步,是寻找那个“透明的隔板”。
它可能是具体的习惯(如每天固定时间读经、每周留出家庭日),
也可能是内在的原则(如“工作不超过晚上十点”“购物前列清单”)。
这个“隔板”不消除任何部分(如不否定工作的价值,也不拒绝情感的需求),
却清晰划分它们的位置——让该冷藏的归冷藏,该冷冻的归冷冻。

第三步,是在张力中建立平衡。
上帝没有让上水与下水完全隔离(雨水仍会落入江河),
而是让它们在间隔中互动。同样,我们的生命也需要“动态平衡”:
忙碌时记得留白,放松时不忘责任,追求灵性时也关照现实。
正如主耶稣在忙碌的传道中仍“退到旷野祷告”(路5:16),
在连接人群的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与父神独处的“间隔”。

创世记1:6的“神圣整理术”提醒我们:
生命的混乱并不可怕,因为那位创造宇宙的上帝,
也是为我们“分开混沌”的神。
当我们学会在情绪、节奏、价值观的“混杂”中,
创造恰到好处的“间隔”——
让该清晰的清晰,该连接的连接——
我们就能在混沌中开凿出清明,
在无序中建立秩序,活出神所设计的丰盛生命。

愿我们都有勇气拿起“神圣的隔板”,
整理自己的生命冰箱,
让每一份情绪、每一段时光、每一个价值,
都回到神所预备的“位置”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11-9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