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比喻: 耶稣又对门徒说:“有一个财主的管家,别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费主人的财物。主人叫他来,对他说:‘我听见你这事怎么样呢?把你所经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里说:‘主人辞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将来做什么?锄地呢?无力;讨饭呢?怕羞。我知道怎么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后,接我到他们家里去。’于是把欠他主人债的,一个一个地叫了来,问头一个说:‘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说:‘一百篓 油。’管家说:‘拿你的账,快坐下,写五十。’又问一个说:‘你欠多少?’他说:‘一百石麦子。’管家说:‘拿你的账,写八十。’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做事聪明;因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我又告诉你们,要藉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那真实的钱财托付你们呢?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一个仆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玛门(财利)。”(路加福音 16:1-13 和合本) 这个比喻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如何看待这个管家?真实的喻意是什么?对待管家的观点前后似乎矛盾,先褒后貶。但是,这个比喻却喻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哲理。 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个比喻。首先,这个管家最终能否达成他的目的,即在他被辞之后能找到新的雇主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没有人敢雇佣这样的人来管理自己的财产,犯了错误不改正,反而变本加厉。正如耶稣置评说: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也就是说,利用前雇主的财物,去结交新的朋友,期望这些新朋友在日后能雇他继续当管家,这种做法行不通。没有人想雇一个不忠心的管家,这个管家的行为恰好证明了他的不忠。第二个层面,这个管家的初衷是否正确?他得知雇主定意要辞退他时,他马上想到为自己的未来谋出路,在比较了几种可能之后,觉得还是继续做管家比较适合他,于是便利用自己的小聪明,企图结交新的雇主。他懂得为自己未来着想,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他的手段不可取,也达不成他的目的。所以,当他的行为被原雇主发现后,原雇主夸他做事聪明,是指他懂得为自己谋划未来。
那么,从管家的角度来说,除了用不义的钱财为自己谋取出路,有没有其他选择呢?换句话说,管家有没有可能既保持对现有雇主的忠心,又能寻找到下一个雇主?如果他坦诚地痛改前非,获取前雇主的原谅,或许可行。但这取决于前雇主的态度,他大概对此没有信心,对他来说是个两难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铤而走险。
这个比喻提醒每个人都应当像这个管家一样,思考自己的人生未来,以一个可行的方法为自己人生找到下一个雇主。因为,人在世上是一个管家身份,使命是代替上帝管理这个世界。但是,由于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这位雇主,所以所有人都注定会有被辞退的那一天——离开世界。每个人都应当思考被辞退后如何找到下一个雇主?并且要从管家的比喻中汲取教训,不能以牺牲今世的忠心为代价。正如耶稣所告诫的,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比喻解释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他为世人带来了今世雇主的宽恕,上帝已经为世人预备好了救恩,只要悔改相信就可以获得赦免,与他重归于好。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在今世认识耶稣,到了将来上帝审判世界的时候(钱财无用的时候),他可以接信徒到永生的帐幕里去。不同于比喻中管家的两难处境,今世的雇主以耶稣代赎的方式赦免了一切愿意改正和相信的人,给这个两难选择提供了唯一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