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9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罗的败亡
扫罗的败亡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们的读经时间来到了历代志上第十章,从这一章开始,将进入历代志这卷书的历史正文部分。前面我们已经读完了历代志上整整九章的家谱,不知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我知道很多基督徒在读圣经的时候,有两个地方会不知不觉想要跳过去,因为实在是太枯燥了。
第一个地方是《利未记》这卷书,里面没什么故事可读,基本都是在讲一些与我们现今的生活不相干的律法和仪式。第二个地方就是《历代志》这卷书的头九章,全部都是在讲族谱,反覆记录谁生谁、谁生谁,整整九章都是这样;除非有极大的耐心,否则很难坚持读下去。
好不容易读完了历代志上头九章的族谱部分,接下来好像又是旧事重演,因为之前我们才刚刚读完《列王纪》,现在又要重复一遍相同的故事。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同一段历史要叙述两遍,明明《列王纪》已经讲述过以色列王国的历史了,为何《历代志》又要再重新叙述一遍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列王纪》和《历代志》是不同的两卷书;虽然里面的内容相似,但性质完全不同。我们在读圣经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重复的叙述,例如《创世记》讲了两遍创造,一遍是从神的角度来讲述,另一遍却是从人的角度来讲述。再比如新约圣经有四卷福音书都在讲耶稣,书中有些故事听起来一模一样,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甚至相同的比喻所表达的信息可能截然不同。
举个例子:《路加福音》中失羊的比喻(路15:3-7)是写给未信主的人看的,迷失的羊是指罪人;但在《马太福音》里,同一个比喻(太18:12-14)是写给基督徒看的,指的是信心冷淡的基督徒。所以连同一个故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含意,因为是出现在不同的书卷里。每一卷福音书的作者都不同,因此即便是同样的故事,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重点也不一样。
回到我们今天要读的内容,我们常以为《历代志》只是《列王纪》的重复,其实根本不一样。所以,倘若你以为已经读过《列王纪》了,就可以跳过《历代志》,那么你就错过了这卷书所要带给我们宝贵的信息。举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列王纪》大部分都在讲王的恶行,而《历代志》则是讲王的善行,两卷书所呈现给我们看见的很不一样。
之所以要用两卷书来记述同一段历史,因为两卷书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所关注的重心也不同。《列王纪》是这些事后不久写的,但《历代志》却是这些事后很久才写的。《列王纪》旨在向百姓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被掳,而《历代志》的时候,百姓已经知错,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鼓励他们,激励他们重建家园,恢复以耶和华为中心的信仰生活。
对比这两卷书你会看到,《列王纪》是从先知的角度来讲述政治上的历史,重点放在王的失败,突出王的失败导致了祸害。而《历代志》却是从祭司的角度来讲述同一时期的宗教历史,重点放在神的信实,强调安慰和盼望,因此作者淡化了王的缺点,突出王的优点。作者这样写并不是要改变历史,只是选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负面角度写,另一个从正面角度写。
简单介绍了《列王纪》和《历代志》这两卷书的差异,我们开始来读今天的经文。从这一章开始,历代志的内容将进入历史正文部分,记录以色列王国的一些事情。虽然这些事情《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都记载过,但那里记载的是历史事件本身,而历代志则是指出这些事件背后的属灵原因,正是这些属灵原因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山有被杀仆倒的。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势派甚大,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1-6节)
历代志上第十章一开篇就说到扫罗的结局。尽管从以色列国的历史来说,扫罗是神子民的第一个王,神百姓的国权从扫罗开始,但圣经却让我们看到,神并不承认他。虽然神同意扫罗成为以色列的王,然而我们读撒母耳记的时候就已经看见,扫罗作王并不是出于神,乃是出于人。既然不是出于神,结局当然就比较悲哀了,因为没有神的祝福和保守在里头。
所以历代志在记述以色列国历史的时候,一开始就记载扫罗是怎么死的,对于扫罗怎样作王、对国家都有哪些贡献,一个字也不提。不单是扫罗死了,连“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6节)。尽管扫罗的后人伊施波设和米非波设还活着,但扫罗王朝已经结束了,从神子民的历史中消失了。扫罗虽是以色列国头一个王,却是令人哀伤的“展览品”。
我们留意第四节,当扫罗受了重伤的时候,他对给他拿兵器的少年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扫罗到死还是维持着他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扫罗后半生的问题所在。你看他临死了,在意的还是自己的面子,他从未在意过神的心意。为了不让非利士人活捉并羞辱他,扫罗选择了自我了结,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住平原的以色列众人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也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次日,非利士人来剥那被杀之人的衣服,看见扫罗和他儿子仆倒在基利波山,就剥了他的军装,割下他的首级,打发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注:或作“送到”)报信与他们的偶像和众民;又将扫罗的军装放在他们神的庙里,将他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基列雅比人听见非利士人向扫罗所行的一切事,他们中间所有的勇士就起身前去,将扫罗和他儿子的尸身送到雅比,将他们尸骨葬在雅比的橡树下,就禁食七日。”(7-12节)
扫罗的失败不但使他个人丧命,也让以色列国遭受亏损。第七节说:“住平原的以色列众人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也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失去了应许之地中最肥沃的部分,光景比立王之前更糟。非利士人通过占据耶斯列平原,分割了以色列的领土,应许之地就这样被分为南北两半。
不但如此,非利士人还剥了扫罗的军装,割下他的首级,到他们的偶像面前夸耀。扫罗曾经打败过非利士人(撒上13-14章),最后自己却倒在非利士人面前,这既是一个讽刺,也是神的审判:“以色列啊……你曾求我说:给我立王和首领。现在你的王在哪里呢?治理你的在哪里呢?让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气中将王赐你,又在烈怒中将王废去。”(何13:9-11)
扫罗是一个很坏的王么?从人的角度来看,明显不是。要知道扫罗作以色列王四十年,这四十年里他带领以色列人跟邻国打仗,让周围欺负以色列人将近四百年的外邦人明白,以色列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侵犯的国家。在扫罗带领以色列人跟邻国所打的六场战争里,除了最后这一场战争失败以外,其余的战争不但得胜,而且让百姓信服爱戴他。
我们从今天所读的经文中看见,扫罗和他的儿子战死以后,尸体被非利士人羞辱,基列雅比人知道了以后,出动所有的勇士去把他们的尸体带回来安葬。基列雅比人愿意冒死做这件事,就是因为扫罗在刚开始作王的时候,第一场战争就是解救基列雅比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基列雅比人还记得扫罗的恩情。所以从人的眼光来看,扫罗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
扫罗不但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在家庭中也是一个不错的父亲。他的儿子愿意跟他一起打拼、共同进退;甚至在最后一场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三个儿子和他一起死在战场上。跟扫罗比起来,大卫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注意读圣经我们就会发现,跟着大卫打仗的勇士里,没有大卫的儿子。也就是说,大卫没能培养出一个可以和他在战场上共同杀敌的儿子。
虽然大卫的儿子中有骁勇善战的押沙龙,但这个儿子后来不但杀了自己的兄弟,甚至起来造反,逼得大卫有一段时间为了躲避押沙龙的追杀而到处流亡。反观扫罗的长子约拿单,虽然曾经为了大卫跟扫罗意见不合,但约拿单从始至终没有跟扫罗决裂过,他总是陪在父亲身旁,一直到死为止。比较大卫和扫罗的家庭,扫罗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父亲。
因此按照历史的记载来看,我们真的不能说扫罗是一个很坏的王;但从神的眼光来看,扫罗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王,这也说明了神的眼光和我们的眼光存在很大的差异。继续往下读我们就看到,扫罗的失败不是政治的失误,也不是军事的弱小,更不是个性的欠缺,而是属灵的失败。
“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13-14节)
历代志第十章不但记载扫罗是怎么战死的,同时也指出他为什么会战死:“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在历代志中,每一个事件的结论里都有“因为”两个字,这就是历代志这卷书所要表达的信息所在。
表面上看,扫罗是因为战争失败被敌军杀死的,但其实他真正的死因,是神把他交在了敌军手里,这是历代志对此事所下的结论。从历史角度看,扫罗是在战争中失败,但从神的角度看,却是扫罗在属灵上失败。圣经在这里告诉我们扫罗败亡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扫罗对神不忠,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第二、扫罗对神不信,他宁可求问鬼,也不求问耶和华。
第十三节的“干犯”指的是不忠不信,在原文里通常特别用来指严重冒犯神的罪,而且含有极重的刑罚。扫罗“干犯”了神,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也没有觉察到自己没有听神的话,反而说“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撒上15:13)。在扫罗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他不认为自己是在得罪神。
一个看不清自己的人是很悲哀的。扫罗的败亡很早就露出苗头,从他擅自献祭开始,就已经在一步步离开耶和华——那位膏他的神,可惜扫罗自己看不见。当神决定要兴起“一个合他心意的人”时(撒上13:14),已注定了扫罗的悲剧结局。这就好比一朵花从根茎上剪下来插在花瓶里,虽然当时看的时候很漂亮,实际上这朵花已经是死的了,枯萎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扫罗的诸多恶行当中,历代志的作者选择了他求问隐多珥交鬼妇人作为典型代表,来说明扫罗的性格和为人。如果我们读撒母耳记上二十八章六节你会看见,扫罗其实也曾求问耶和华,只因耶和华不肯回答他,他才去求问鬼的。但历代志的作者却以这件事来作为扫罗悖逆神的典型,重点指出扫罗并没有真心寻求神,事实上他早已为自己安排了别的出路。
扫罗所谓的“求问神”,其实只是想知道前途,并不想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在神看来,扫罗等于“没有求问耶和华”。同样的,今天很多基督徒虽然表面上“寻求神的带领”,但事实上他们心中早有定见,早已为自己安排好了出路。他们的祷告,只是希望神成全他们的愿望。如果神的带领和他们的愿望刚好相符,他们自然“很乐意”遵行神的旨意;但如果神的带领与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这时候他们就会把神的心意丢在一边,走自己的路,就如巴兰那样。
圣经让我们看见,神的旨意只显明给那些愿意遵行的人。许多基督徒平时不肯顺服神,急难时才“求问神”,这样的人是没法得到神的指引的。对于像扫罗这样的基督徒,神所给的回答只能是:“他们以背向我,不以面向我;及至遭遇患难的时候却说:起来拯救我们。你为自己做的神在哪里呢?你遭遇患难的时候,叫他们起来拯救你吧!”(耶2:27-28)
扫罗已经从交鬼的妇人那里预先得知了失败的结局(撒上28:19),但他却没有撇下百姓独自逃跑,而是回到军中继续与非利士人争战,表现出了人所能表现的最大勇气,牺牲不可谓不壮烈。但扫罗的这些举动在神的眼里却仍是“不忠、背叛”,并非悔改的表现,“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14节)
按着人的标准拥立的扫罗王死了,扫罗王朝宣告失败,但神的国度却没有失败,耶和华“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大卫与扫罗不同,大卫是神自己定意拣选的王。虽然从神拣选他一直到他坐上宝座,当中经过很多曲折,但历代志不记载那些,历代志只带我们看见一件事情——神所定意要做的事情,神自己负责把它完成!
这就是一开始我所讲的,历代志这卷书把重点放在神的信实上,强调安慰和盼望。在人看来,他们倚重的王扫罗已经被杀,百姓已经逃跑,以色列国已经失败了;但在神的旨意里,人的国度失败,正是神国度的起头。扫罗的死不是意外,而是神“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扫罗之死是一个转机,人的宝座被拆毁了,神的权柄才能被高举。
感谢主!神的旨意高过人间短暂的得失,以色列百姓经过了基利波之战,看到了“以人为王”的结局,他们才肯回转顺服神,专心跟随神的受膏者(代上11:1-2)。当年以色列人需要经过“基利波山”的彻底失败,才能离开“以人为王”的幻想,跟随大卫;今天我们也需要经过生命中的“基利波山”,才肯“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基督(路9:23)。
弟兄姊妹,倘若今天神正在“拆毁”你生命中的某些“倚靠”,不要埋怨神,也不要对神心生失望;因为拆毁并不是神的目的,重建才是神的目的。神这么做是要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污秽和隐而未现的罪,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纯全。虽然在拆毁的过程中免不了要承受痛苦,但那只是暂时的,因我们要在重建中获得新生。感谢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