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西家作犹大王
希西家作犹大王
细心的弟兄姊妹会发现,列王纪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经常出现,这句话就是:“神眼中看为正/恶的事”,这句话左右着犹大和以色列两国君王与国家的命运。北国以色列因着上自君王下到百姓,都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最终在列王纪下十七章的时候被亚述所灭。从列王纪下十八章开始,神的百姓就只剩下残存的南国犹大了。
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记载了犹大王希西家的事迹。在犹大诸王中,希西家是最好的一个王;自所罗门以来,希西家在圣经里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多的。因此我们在读列王纪下十八至二十章的同时,也读一下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二章,以赛亚书三十六至三十九章,就能对希西家的生平和统治有更深一点的认识。
“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三年,犹大王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登基。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亚比,是撒迦利雅的女儿。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他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到那时以色列人仍向铜蛇烧香。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1-4节)
列王纪下十八章的开头讲到,以色列王何细亚第三年,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在耶路撒冷登基作犹大王。希西家接续他父亲亚哈斯作犹大王时,正是南国犹大极为黑暗的时代,国家受尽内忧外患的威胁。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是犹大国的第十二任王,亚哈斯并没有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情,在圣殿里拜偶像,得罪耶和华神,神发怒兴起亚兰人、以色列人攻打犹大国。
国家遭遇危机,亚哈斯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问题向神悔改,反而投靠了亚述王,把国库和圣殿的金银拿去送给亚述王,请亚述王帮他攻打亚兰和以色列,引狼入室。亚哈斯不但投靠人,甚至还把外国的偶像搬到了耶路撒冷来拜。神看到亚哈斯如此悖逆,让他三十几岁就去世了,希西家接替他父亲登上了王位。
希西家亲眼看着北国灭亡,他自己也亲身经历着犹大国由强盛走向衰弱。因此在他登基作王的时候,就决心不再走他父亲所走离弃神的道路,而是决心领导犹大国踏上归向神之路。第三节说“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希西家有一个优点,就是他能从前人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寻找到正确的道路。他领会到大卫蒙福的原因,也明白他父亲亚哈斯带给犹大怎样的苦难,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父亲那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决心回转归向神,尽心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并大施宗教改革。
希西家的宗教改革进行得十分彻底,他决心离弃一切神所不喜悦的事。圣经说“他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到那时以色列人仍向铜蛇烧香。”希西家不但清除外邦人的偶像,甚至连一向与耶和华信仰有关的邱坛和铜蛇也废掉了,因这些事物会勾引选民离开正确的敬拜。特别是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已经成了以色列人的绊脚石,百姓早已忘记摩西的律法书,反而向铜蛇烧香献祭。
废去邱坛已经不容易了,打碎铜蛇更是顶着极大的压力,因为那会得罪很多人。希西家做这样的改革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么多年来一直拦阻犹大在属灵道路上更进一步的邱坛,终于在希西家在位时被废去了。犹大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把邱坛废除,可见有勇气和胆量做这件事的人实在不多。
施行这些改革要有很大的决心和代价,需要忍受可能失败与遭受误解的压力。正因为困难重重,所以历代犹大王一直以来都没能废去邱坛和铜蛇。我们可以想象,希西家是需要何等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废除多年的传统和习俗,甚至是那些由祖宗所传承下来、不按真理而行的虚妄行为!
但真正属神的人不计较所要付的是怎样的代价,只单单地想要满足神的心,行讨神喜悦的事。不管是什么事物,既然代替了神,就该毫不顾惜地把它们除掉。在犹大几个好王中,只有亚撒和希西家效法大卫决心敬畏神,行神看为正的事;而亚玛谢、乌西雅等犹大王,虽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却是心不专诚,不肯付代价,缺乏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决心。
希西家在面对极大的阻力,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冲突和拉扯之下,还能除去国家属灵的污秽,带来真理与生命的复兴,是因为他专心倚靠耶和华!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做一个讨神喜悦的基督徒太难了,原因不外乎是不够专心倚靠神。我们总是舍不得除掉一些东西,我们总是太在意人的感受,却忽略了神的感受,所以总找借口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有付代价跟从神的心,如何能得神的喜悦呢?
列王纪这里只简单提到希西家消极地除去神看为可憎的事物,到了历代志下二十九章那里还详细记载,希西家如何积极地把百姓带回神面前,他怎么样洁净圣殿,他怎么样恢复敬拜,带动了关于献祭、祭司职务和圣殿工作的改革。例如他登基作王元年的正月初一,就开了殿门,洁净圣殿,重新修理,恢复正常的献祭和敬拜(代下29:3,17)。
历代志下三十章那里还记载,希西家与百姓一起守逾越节和其他节日。这样改革的结果,不单是犹大家完全转向神,连以色列的余民也被带回到神的面前。他们到耶路撒冷守逾越节时作见证说:“自从以色列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时候,在耶路撒冷没有这样的喜乐。”(代下30:26)
为了把神的百姓从极深的属灵黑暗中领出来,希西家付上了很大的决心来做成这些事。因着希西家归向神,给犹大带进了复兴。而与此同时,北国以色列正走向败亡,更显明了“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
“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因为他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事奉亚述王。希西家攻击非利士人,直到迦萨,并迦萨的四境,从了望楼到坚固城。”(5-8节)
希西家不只在宗教信仰上倚靠神,他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单单倚靠耶和华。刚才讲过,犹大国在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在位时,就投靠了亚述,成为亚述的附庸。希西家掌权的时候,决意要摆脱亚述的控制,让犹大拥有独立的主权,因此第七节说“他背叛、不肯事奉亚述王”。为此亚述王非常生气,上来攻打他。尽管希西家面临着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风暴,他却因着专心倚靠神而经历他的大能!关于这件事,我们后面读到的时候再详细讲。
总之,对于希西家王的前半生,圣经对他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因为他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还记得吗?之前圣经在提到其他犹大王“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时,作者都会附加一句“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如今叙述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时,却如此评价他:“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
为何神对于希西家的评价如此之高?因为他真的是专心寻求神,单单讨神的喜悦,所以他的改革进行得十分彻底,这是现今的教会需要学习的。信仰的问题本来就容不得掺杂,但现今的教会常常有意无意容忍某些偏颇甚至谬误的观念掺杂进来,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有人陷入了司空见惯的麻木,有人停留在积重难返的哀叹,真正有勇气除旧布新的牧者并不多。正因为如此,中国教会一直期盼的复兴迟迟未见来到。
正因为希西家专心依靠神,谨守神的诫命,因此深得神的喜悦。神就与他同在,祝福他,让他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希西家攻打非利士人,俘掳了以革伦的首领,收复了他父亲亚哈斯在位时被非利士人夺去的高原和南方的城邑。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离弃神,神就让犹大国遭受外敌的欺负,土地被人夺去;希西家依靠神,神就帮助他收回失地,恢复国家的领土。什么时候我们归向神,就能经历神的同在的与祝福。
“希西家王第四年,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七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围困撒马利亚。过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以色列王何细亚第九年,撒马利亚被攻取了。亚述王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都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违背他的约,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吩咐他们所当守的。”(9-12节)
这段经文回顾亚述人攻取撒马利亚的经过,作者把这段记载插在这里,为要强调希西家这时面对严重的威胁。第九节和第十节在计算年期的时候似乎有些矛盾,明明只过了两年,为何却说“三年就攻取了城”?其实犹大人在计算日期的时候,不够一年也算作一年来统计。撒马利亚在希西家第四年下半年开始被围,经过第五年,在第六年上半年被陷,因此是“三年”。
这段经文也是给我们作一个提醒,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知道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神。以色列之所以亡国,“都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违背他的约,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吩咐他们所当守的。”而犹大国却得以存留,是因为希西家王“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蒙福之路就摆在我们面前,就看我们怎么选择了。
在犹大国的二十个王当中,只有八个王“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不过,这几个王大都如同十五章的记载一样,为国家留下属灵的破口。但希西家和这些王很不一样,他不仅效法他祖先大卫一切所行的,还“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希西家愿意付上一切代价专心倚靠神,犹大得着神的祝福,经历了极大的复兴。
求主帮助我们,能像希西家复兴犹大一样——彻底洁净生命中的内室,除去一切坚固的营垒和邪情私欲,好能专心转向神,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会在这末世的时代得神的喜悦、蒙神的祝福。阿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