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返回耶路撒冷
大卫返回耶路撒冷
当押沙龙叛变时,大卫逃离京城耶路撒冷,向约但河方向逃去。当他来到玛哈念时,他和跟随他的人又饥又渴又累,神藉着三个人供应了大卫一行人的需要,提供大量食物给大卫,及时解决了大卫和随从的饥渴困乏,这种雪中送炭的义行,对当时忧愁痛苦如丧家之犬的大卫,有如冬日的暖阳、春天的和风。如今大卫的军队打败了押沙龙,犹大人请大卫回耶路撒冷重新作王,大卫要如何对待那些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呢?
“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旦河。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吗?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吗?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31-35节)
第三十一节记载,当大卫从玛哈念回耶路撒冷时,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送大卫过约但河。因为之前大卫逃避押沙龙时,巴西莱曾拿着各种食物来迎接大卫。大卫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了报答巴西莱对他的恩情,于是邀请巴西莱和他一起回耶路撒冷,好安渡天年,共享王家的荣耀和富贵。巴西莱为大卫所做的,值得大卫为他养老,但巴西莱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神也一直恩待他,他有一颗知足的心,所以没有为自己图谋世界上的享乐,也没有求大卫为儿子安排一官半职。
巴西莱看透世事变迁,明白人生的无常,他知道人间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美名和享受也如同沙滩上的脚印,转瞬即逝,惟有属天的福分才能存到永恒。虽然他曾尽力帮助大卫,不过他深知自己年纪老迈,不想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妨碍了大卫的君王工作,所以他说:“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他很高兴自己曾有份参与神对大卫的救赎,只要大卫平安无恙,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平淡的乡村生活中渡过余生。
巴西莱不为名利、不为任何私人的企图,只为了神的国度和他仆人的缘故,全力摆上,帮助神的受膏者。他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伟大情操,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会,当牧者呼召弟兄姊妹做一些事工的时候,有些弟兄姊妹就觉得做教会的事工好像是替牧者打工一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又常常计较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仿佛付出多了就吃亏似的。这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在服事神,不是在服事人;不知道自己的赏赐是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
巴西莱真是一切清心爱主之人的榜样和典型。求主怜悯我们,今日的教会需要更多的“巴西莱”,为神国度的缘故不求回报地将自己摆上,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只欢喜看见神的旨意得到成就。弟兄姊妹,那个人是你么?
“仆人只要送王过约旦河,王何必赐我这样的恩典呢?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于是众民过约旦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王过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过去。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36-40节)
巴西莱拒绝了大卫的邀请后,怕大卫心里过意不去,就对大卫说:“如果王一定要为我做些什么,你可以把金罕带去,你看怎么好,就怎么待他吧。”这金罕是谁呢?有些译本说他是巴西莱的儿子。虽然金罕的身份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从后来一些经文里可以看出,金罕应该是巴西莱众子之中的一个。大卫本来准备要赏赐巴西莱,结果巴西莱反而把一位能够辅助大卫的人送给大卫。地上的荣耀和富足,巴西莱都没有放在心上,他只在乎一件事,就是神的旨意能够得到成就。
巴西莱打发自己的儿子金罕跟随大卫、服事大卫,让自己的儿女能够为神的百姓效力,这是巴西莱对儿女的人生最好的安排!许多时候我们怎样安排子女的出路呢?很多人的做法是让儿女享福,把儿女浸在蜜罐里,不愿意让儿女经历风吹雨打,不愿意让儿女操练生命,不愿意让儿女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结果把儿女变成了温室里的一盆花,虽美但不坚强,也不勇敢,无法成为神手中合用的器皿,这是很可惜的事。
虽然巴西莱拒绝了大卫的邀请,但大卫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在晚年的时候吩咐所罗门:你当恩待巴西莱的众子,照顾他们;因为我逃避你哥哥押沙龙的时候,他们厚待了我(王上2:7)。圣经告诉我们,要帮助患难中的人,这样做就是借给神,神必偿还(箴19:17)。主也说过,只要把一杯凉水给信徒中最小的一个喝,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0:42)。巴西莱恩待神的受膏者,神并没有忘记他,按照耶利米书四十一章十七节的记载,大卫在他的家乡伯利恒,赐给金罕一些产业,报答巴西莱对大卫的爱心。
对于巴西莱的回应,大卫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接纳了他的提议。在过约旦河之前,大卫还“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大卫辞别巴西莱之后,就过了约旦河,金罕也跟大卫一起过河回耶路撒冷。另外,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大卫过河。为何以色列民只有一半来送大卫过河呢?可能因为路途较远,出来欢迎不是很方便;又或者是大卫回耶路撒冷的消息不象在犹大那样广为传播,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大卫回耶路撒冷。
“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旦河?’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41-43节)
大卫给犹大长老们的话显然已经产生了效果,民众都积极欢迎大卫从流亡之地回到他的宝座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众人欢喜快乐地送大卫过约旦河后,以色列家与犹大家又互相起了争执。起因是色列人中有人向王抱怨,为何犹大人悄悄地接王和王的眷属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旦河,却不先与以色列人商量?犹大人回答以色列人说:“王与我们是亲属。”其实这话明显是拉裙带,搞派系。以色列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比你们强。我们有十个支派(利未支派不在计算之内),你们只有一个支派,所以我们的份量比你们大,我们与大卫的情分也比你们多。”意思是要以人数取胜。
在以色列人看来,他们占了十个支派,人数比例上占大多数,同时也是他们首先发起接王回来的,按理他们比犹大人在迎接大卫的事上有更优先的权利,因此误会大卫偏袒了犹大支派。犹大人则认为他们是王的亲属,接王回来他们也根本没有得着任何好处,以色列人没理由嫉妒。由此可见,长久以来,犹大支派和以色列各支派之间,似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隔阂,所以当犹大人迎接大卫回耶路撒冷,而没有让以色列人参与时,以色列人就觉得被歧视、被轻忽、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结果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了。
本来大家都同心合意、欢欢喜喜地迎接大卫回来,现在却分裂成为两派,互相敌对,真是可惜。在下一章里我们就看见,因着这次争执,导致叛变再起,同时也种下了日后以色列国分裂的种子。其实这样的争端实在是无谓之争,只暴露出人人都爱锦上添花,却不愿意雪中送炭的堕落本性。当大卫落难逃亡之日,没见谁自认是大卫的亲属,与大卫“有十分情分”,愿意与大卫同度逃亡生涯,同受羞辱痛苦。等到大卫重新作王了,却又来争谁跟大卫更亲近。
古人云:“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当大卫在宝座上安坐的时候,以色列众人和王的臣仆们无不敬畏爱戴大卫。结果因着押沙龙叛变作乱,将他们内心隐藏的险恶全部暴露。这也告诉我们,为何神允许教会要经过艰难与困苦、逼迫和混乱。在约翰福音里,约翰记载说:“当许多人看见主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3-25)
求主使我们能经得起环境的考验,并向主更忠诚更单纯。主既知道我们的心,但愿我们以真诚事奉他。阿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