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约押劝谏大卫
约押劝谏大卫
昨天的经文说到,大卫听闻押沙龙的死讯,就心里伤恸,上城门楼去哀哭。军队打了胜仗,大卫一点也不觉得高兴,他只关心押沙龙的安危。至于战争的结果,以及军兵伤亡的情况,他更是不闻不问。大卫的反应暴露出他还是体贴肉体的感情,超过了体贴神的旨意。但君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行事为人理应以神的荣耀为前提,以遵行神的旨意为准则,而不应被个人的感情所左右。神藉着这些事,把大卫生命里的残缺显明出来,为要纠正他,让他进入更成熟的地步。
“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众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王蒙着脸,大声哭号说:‘我儿押沙龙啊!押沙龙我儿,我儿啊!’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众民听说王坐在城门口,就都到王面前。”(1-8节)
神已经赐给大卫的军队胜利,叛乱结束了,国家也避免了内战。但是百姓却发现,城里充满了悲伤,而不是呈现出打了胜仗的喜乐,因为大卫为他儿子押沙龙的死悲伤。大卫打赢了这场战争,却“输”了一个孩子,这是大卫的悲哀。押沙龙是大卫的亲儿子,大卫丧子之痛,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但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和众民就未必能理解了。自古以来,政治人物在公众场合的形像很容易被人误解,即使到了今天也是这样。
凯旋而归的将士们以为,大卫把押沙龙的死怪罪于他们身上,可能大卫宁愿看到自己的将士死亡,也不愿看到押沙龙死。所以,“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本来是一场荣耀的胜利,却因大卫的哭泣而变得悲哀起来。为着押沙龙的死,大卫伤心到一个地步,把军兵得胜回来的喜乐都转变为悲哀。军队默默地回城,不能像打胜仗那样受到群众夹道欢迎,反倒好像是打了败仗、羞羞愧愧跑回来的一样。
将士们冒死出去打了胜仗归来,作为君王的大卫应该对他们的付出加以肯定,并向他们致谢,这是非常重要的。圣经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当时大卫却是没有与将士们同乐,反而为那个死有余辜的押沙龙哀哭不已,但押沙龙根本不值得大卫为之哭泣。大卫只看见押沙龙带给他感情上的满足,而全然忘记了押沙龙是抵挡神旨意的人;他没有看到押沙龙所做的事,其实是在与神为敌,而他自己这时候应该站在神这一边,而不是站在押沙龙一边。
我们感谢主!还好当时有一位约押,约押见大卫因为被感情控制而变得如此失态,就对大卫说:“你不能这样,你怎么可以只哭你的儿子,而不想想为你舍生入死的将士们呢?这样,以后还会有人跟随你吗?将士们拼了性命去保护你和你的家人,但你对他们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记念那位想要杀你的人,为他而哭泣!莫非我们都战死,剩下押沙龙活着,你就高兴了?你如果继续这样为押沙龙哀哭,恐怕今天晚上就再没有人会站在你身边了!”
这样的直言进谏唯有约押一人做到。约押的责备一针见血,指出大卫现在的反应在人看来是何等的愚昧!虽然他的语气很尖锐,但为了将大卫从他的悲伤、自私与愚昧中唤醒,激烈的言辞有时候是必要的。说到约押这个人,你很难说他是好还是不好;你说他好,他也实在有点好,有些事情他看得比大卫更透彻;你说他不好,他也做了蛮多坏事。所以我们看人,不要像一般传统中国文化里讲的,只有“好人”和“坏人”两种,其实每个人都是好坏掺杂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需要倚靠神。
约押要求大卫在这时候要采取适当的行动,并且他也给大卫清楚的建议,大卫这时候他应该做什么:“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约押的话并不是威胁大卫,他只想唤起大卫注意一个他未曾意识到的事实——大部分以色列人已经转离了他,支持押沙龙寻索他的性命。而现在大卫为押沙龙哀哭的举动,正疏远那些仅存忠诚于他的人,大卫若是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些仅存忠诚于他的人也将成为他的敌人。这样,大卫就把自己落到他一生最大的危机之中!
圣经说:“当面的责备,胜过背地爱情”(箴27:5),爱的责备往往会使人苏醒,会帮助虚心的人清楚看见自己的错误,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如何。无论什么人总有迷茫的时候,都需要责备与安慰,帮助他们指出前面正确的道路,使他知道当怎样行。保罗也说:“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违不传给你们”(徒20:20),责备的话语如果用得合适,必能帮助人。约押所发尖锐的责备是公义的,他的忠告是智慧的,大卫就这样给点醒了。
大卫是一个明君,他看出了,约押的话虽然难听,却也在情在理,再这样下去,必定失去民心。为了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大卫停止了为押沙龙哀伤,振作起精神,来到城门那里招呼那些回来的军兵,对将士们说感谢和鼓励的话。众民听说大卫坐在城门口后,都过来聚集到他面前,这样就挽回了士气。
“以色列人已经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现在他躲避押沙龙逃走了。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
“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吗?我若不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愿神重重地降罚与我。’如此就挽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王就回来,到了约旦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旦河。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趟过约旦河迎接王。”(9-17节)
押沙龙的死,令以色列国的行政处于半瘫痪状态。就在这时,有些人想起大卫的好处来,他们说:“大卫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但现在他因躲避押沙龙逃走了。我们膏立押沙龙作王治理我们,但押沙龙现在已经死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赶快去接大卫王回来呢?”说这话的人是以色列支派的长老们,他们最善变,懂得看风使舵。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一般人(甚至是称为神子民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清神的心意就作了决定。只要觉得事情可以做,或者觉得事情该做,就立即行动,根本不管神怎样看那些事,更不去想神是不是要这样作。
当初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被自己的军长杀害后,他们知道扫罗的江山气数已尽,遂投向大卫,膏他为王。后来当押沙龙密谋篡位时,他们听见押沙龙说了一些好听的话,符合他们的心意,就立即跟随押沙龙,膏押沙龙治理他们。至于押沙龙究竟是不是神要兴起的王呢?这个就不管了,反正现在押沙龙说得好听,他表现得有气魄,我们就跟随他。怎知这次他们跟错了人,站错了队,押沙龙竟然败亡,他们顿时成了群龙无首,就又想起大卫来:“为什么我们不把王请回来呢?”现在他们又厚着脸皮要请大卫回城。
可是,各支派的首领们优柔寡断,迟迟未能作出决定。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意见并不一致。例如押沙龙的铁杆支持者们,他们就不欢迎大卫重新作王;他们觉得,除了大卫之外,任何一个人作王都可以,唯独大卫不可以重新作王。当然,也有许多人支持大卫重新作王。在这种情形下,众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大卫知道此时以色列人的情形,一个国家群龙无首是很危险的,他为自己的骨肉焦急,但他们却对请他回来的事一点都不急。
大卫爱百姓之心是人人皆知的,于是大卫就暗暗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要他们向犹大长老进言:“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你们是大卫的弟兄,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为什么犹大人迟迟不去请大卫回来?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必去追究。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犹大支派对大卫并不像当初那样热衷了,相反他们和大卫之间有了一些嫌隙,在大卫的催促和安排之下,犹大众人的心才被挽回,“如同一人的心”。
犹大人来到吉甲迎接大卫,请他过约旦河回耶路撒冷。巴户琳的便雅悯人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此外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的十五个儿子,以及二十个仆人,也都趟过约旦河迎接大卫王。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最先到约但河欢迎大卫的行列里,竟然有两个“假朋友”示每和洗巴!这个示每曾经在大卫失势的时候辱骂过大卫,现在可能杯吓得不轻,知道性命难保,所以第一时间来迎接大卫,期待大卫赦免他的罪。至于大卫如何对待这两个人,我们留待下次再讲。
大卫也差人去见他的外甥亚玛撒。这亚玛撒押沙龙曾立他作元帅,代替约押指挥以色列军队。现在大卫继续任命亚玛撒作元帅,大卫想通过立他为元帅的举动,寻求赢得亚玛撒的忠诚,这样亚玛撒应该能使押沙龙剩下的部队归顺大卫。也可能他担心约押的专横跋扈,想要以此来摆脱约押对他的高压手段。大卫显然感觉替换约押的时候已经到了,而忽略了仰望等候神,因而种下祸根。因为约押绝不允许任何人沾上这个位置,所以在下一章里,约押就把亚玛撒刺死了。从结果来看,大卫做这事十分不美。
弟兄姊妹可能会问:“大卫为什么不耐心等待,让犹大人自己情愿请他回来?”如果大卫的眼睛是看着神的宝座,他的确要耐心等待犹大人情愿。但现在大卫在这一件事上,没有等候神的时间,他自己伸出手来,要用自己的力量成全神要做的事。只是大卫并不知道,神从来都是重视“人”过于“工作”,神最终要得着的不是“工作”,而是我们这个“人”!但我们的想法刚好相反,我们常常是重视“工作”过于重视“人”,我们只想看到“事情能够成功”,至于神的心意和神的时间,我们常常忽略不去想。
为什么从前大卫懂得等候神,现在大卫却不再等候神了呢?其实他也在等候神,只是他想早一点“成就”神的旨意。在我们看来,即便犹大支派不来迎接大卫,其他十一个支派来迎接大卫也足够了啊。但大卫想的是,犹大支派非来不可,因为神是选立了犹大支派来成就神的应许。弟兄姊妹还记得吗?雅各临终前对十二支派的预言,他说:“圭必不离开犹大”,意思就是说,犹大是掌权的支派。现在犹大支派不来,这怎么可以呢?既然他们不动,大卫就伸出手来催促他们行动,结果带来不少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看到,大卫挽回了犹大支派,却挽不回以色列众支派的心。
今天我们细读这一段押沙龙死了以后零零碎碎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就发觉,神是藉着这些零碎的事来显露大卫的本相,给大卫更深的造就,让大卫再学功课。我们感谢主!神肯暴露我们的残缺,那是神在我们身上极大的怜悯,因为他定意要叫我们丰丰富富地进入他的国度,他不甘心我们带着不完全而进到他的荣耀里。所以在他的荣耀还没有显出以前,他一直忍耐地在我们身上一点一滴地作工,一直到他心满意足为止。感谢主,谢谢他对我们的宽容和忍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