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打败非利士人
大卫打败非利士人
昨天的经文讲到,经过漫长的等候,神的时间终于到了,大卫第三次受膏,成为了全以色列的王。非利士人听闻大卫受膏作以色列全地的王之后,都很惊惧。因为他们记得大卫在少年时期的英勇,他们的英雄歌利亚就是被大卫所杀的。现在全以色列人都跟从大卫,这让非利士人感到非常不安,他们就计划将大卫除去为妙。
从前扫罗寻索大卫,要将他杀害,不容他坐在以色列的宝座上;如今大卫登了宝座,又有非利士人进攻,要寻索他的性命,推翻他的宝座。从表面看,都是人的作为,但从属灵争战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出于撒旦的计谋,目的在于反对大卫作王,因为那是神的旨意。
弟兄姊妹,撒旦会利用各种人、事、物,起来反对神的旨意;当主耶稣降生在伯利恒的时候,希律听说他是生来作王的,竟下毒手,将伯利恒四境两岁以内的男婴全都杀害。我们往往只看见扫罗、希律、以及非利士人的残暴,却忽略了在他们背后的魔鬼,这是我们在读圣经的时候应当要注意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当儆醒的。
“非利士人听见人膏大卫作以色列王,非利士众人就上来寻索大卫。大卫听见,就下到保障。非利士人来了,布散在利乏音谷。大卫求问耶和华说:‘我可以上去攻打非利士人吗?你将他们交在我手里吗?’耶和华说:‘你可以上去,我必将非利士人交在你手里。’大卫来到巴力毗拉心,在那里击杀非利士人,说:‘耶和华在我面前冲破敌人,如同水冲去一般。’因此称那地方为巴力毗拉心。非利士人将偶像撇在那里,大卫和跟随他的人拿去了。”(17-21节)
圣经上一次提到非利士人是在哪一章,弟兄姊妹还记得吗?是撒母耳记上三十一章,那时非利士人在基利波与以色列人争战,扫罗葬身该处。在时间上,现在离那场战役至少有七年多,因为大卫在希伯伦作犹大王有七年零六个月。在这段时间,非利士人不可能不知道大卫在希伯伦作犹大王。非利士人向来都是以色列人的死敌,从参孙时代开始,非利士人就一直压迫以色列人,现在仍然是以色列人最强劲的敌人。那为何他们对于大卫作犹大王没有一点反应呢?
可能非利士人还把大卫视为“自己人”,因为大卫过去投奔过非利士地的迦特王(撒上27:1-12)。并且非利士人主要占据的是以色列北部的土地,而非南部犹大的地盘,所非利士人容许大卫在犹大作王而不加干预,因为一个分裂的以色列反而使非利士更显得强大。现在大卫被膏立为以色列王,意味着他已完全脱离了先前附属非利士的关系。他们深怕大卫巩固自己的势力后,倒转矛头与非利士人为敌,于是他们就想先下手为强,趁大卫根基未稳,派大军来攻打他。
第十七节说“非利士众人就上来寻索大卫。大卫听见,就下到保障。”这里的“上来”表示有前来挑衅的意思,“寻索”表示非利士人不知道大卫的所在,可能大卫那时的住所并不是很固定在某个地方。有圣经学者根据这一节认为,非利士人这一次的攻击大概发生在大卫刚被膏立、尚未夺取耶路撒冷之前,因而这里所提到的“保障”不是指锡安城的保障,而是大卫早期的军事总部亚杜兰。倘若是锡安城的保障,大卫就无需“下到保障”去迎击非利士人了。
第十八节告诉我们:“非利士人来了,布散在利乏音谷”。利乏音谷位于耶路撒冷西南约五公里处,向西南延伸,止于伯利恒的西北约四公里处。利乏音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可以扎营,所以非利士人选择了这里作为战前的驻地。
第三章曾经提到,神特别要大卫去作的一件事,就是要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3:18)。这时非利士人前来攻击大卫,大卫自然要去迎战。毫无疑问,大卫是个英勇的战士,当他在扫罗的麾下时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到了这一个时候,大卫完全可以直接去攻击他们,因为上面的经文已经说了,“大卫日见强盛”,大卫完全有条件这样做。但弟兄姊妹请你留意,大卫绝没有因为自己已经作了王,听他话的人已经比以前多了,现在已经是人多势众了,既然非利士人来攻打我们,我们就直接把他们打跑。
我们看到,大卫没有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和非利士人争战;面对敌人的攻击,他首先作的一件事就是求问神:“神啊!我可以去攻打非利士人吗?若是我去攻击,你将他们交在我手里吗?”看到这句话,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如果你还记得在撒母耳记上里读过的经文,你就知道这是大卫已经养成的习惯——在一切事上都求问耶和华。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使用以弗得,并在亚比亚他的监督下,来寻求神的旨意。大卫在未得到神的许可之前,不敢采取任何行动。怪不得大卫凡事亨通,无往不利;他的国能稳固,是相信依靠神的结果。
大卫凡事求问神,他需要知道神的旨意,并且愿意跟随神的旨意。倘若神说“你不能去”,他就不会擅自行动;倘若神说“你可以上去”,他就毫不犹疑地勇往直前。这是基督徒的模范,我们应当运用神赐给我们的头脑和才干,去应付困难和当时的需要。但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要在祈祷中求问于神,并立志跟随神的旨意。只可惜,今天许多人求问神并不是这样;倘若求问的结果合他们心意的,他们就跟随神的旨意;但若是求问出来的结果不合他们自己的意思,他们就不理会神了,干脆我行我素。弟兄姊妹,这不叫真实地求问神,真正的求问神乃是神说是就是,神说不是就不是。
我们也看到,大卫未作王之前,如何在凡事上求问耶和华,遵耶和华所指示的而行;作王之后,仍是谦卑信靠神,在凡事上求问耶和华,遵神的旨意行事;丝毫不因自己已经坐在宝座上,就擅自行事,改变了对神的态度。大卫不像许多人,在身份卑微的时候,因为艰难困苦,只得谦卑求神帮助;一旦环境改善,事业顺利,就目空一切,把神抛到九霄云外,哪里还记得要求问神!但愿我们都能像大卫,从始至终依靠耶和华,在凡事上求问神。
对于大卫的求问,神给予明确的回答:“你可以去攻打,我也一定把非利士人交在你的手里。”结果大卫这次攻打非利士人就完全得胜了,他在巴力毗拉心这个地方把非利士人完全地打败了。那个地方原来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经过这一次战争之后,大卫就把那个地方改了名,叫它巴力毗拉心。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神让我们击破我们的敌人,把他们如同大水冲去一样。”
我们注意到,巴力毗拉心这名字记念的不是大卫,而是记念神的作为。这个名字提醒我们,一个神的仆人不应记录自己的功绩,而是应该记念神。不单是当时记念神的作为,也要让子孙世世代代都记念神的作为。因为大卫最终会死去,不能再为以色列争战;但以色列的神却是永远活着,他是将来以色列后代的盼望和勇气的来源,特别是在其他仇敌管辖的日子里。
第二十一节提到“非利士人将偶象撇在那里,大卫和跟随他的人拿去了。”非利士人遭受惨败,以致撇弃他们的偶像。以前我们没有看到非利士人把偶像抬到战场上,只知道他们在基利波大胜以色列人后,他们“打发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报信与他们庙里的偶象和众民”(撒上31:9)。对非利士人来说,他们把胜仗归功于偶像是很自然的事。现在形势完全扭转了,证明非利士人的神只是人手所做的形像,并不能挽救非利士人的败局。这些偶像既无法自保,又如何保护拜它的非利士人?
我们也看到,非利士人虽然溃退了,但争战并未止息!因为他们在败退的时候,将他们的偶像撇在了那里。这是撒旦极为恶毒的诡计,目的是要用偶像来败坏以色列人。如果大卫不察,以色列人很容易处于好奇而和偶像发生关系,他们就不攻自败了。感谢神!大卫并非不知道仇敌的诡计,他是久经疆场的战士,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将非利士人所遗留的偶像都拿去了,历代志上十四章十二节说,大卫和跟随他的人把这些偶像都拿去烧了,不容它们败坏神的百姓。
弟兄姊妹,魔鬼当日如何用诡计来对大卫,今日仍然延用它古老的伎俩,把许多偶像——钱财、名利、地位、权势、人事……撒布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分心,要夺去神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但愿我们能像大卫那样洞悉仇敌的诡计,向仇敌宣告说:“我单单敬拜神,决不事奉偶像!”
“非利士人又上来,布散在利乏音谷。大卫求问耶和华。耶和华说:‘不要一直的上去,要转到他们后头,从桑林对面攻打他们。你听见桑树梢上有脚步的声音,就要急速前去,因为那时耶和华已经在你前头去攻打非利士人的军队。’大卫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去行,攻打非利士人,从迦巴直到基色。”(22-25节)
以色列人取得首次胜利之后,“非利士人又上来,布散在利乏音谷”。由于上一次吃了败仗,这一次非利士人来的人数肯定比上次多得多。但似乎他们的策略并没有改变,仍是布散在利乏音谷。然而我们看到,大卫并没有按照上一次得胜的经验去迎敌,而是继续去求告神。这提醒我们,勇士不可依靠自己的勇力、财主也不可依靠自己的财力、聪明人也不可以靠自己的智力,当完全依靠神。
大卫并没有被上一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仍然谦卑求问神,因为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元帅。神从不会拒绝回答他所拣选的王,所以耶和华回答说:“不要一直的上去,要转到他们后头,从桑林对面攻打他们。你听见桑树梢上有脚步的声音,就要急速前去,因为那时耶和华已经在你前头去攻打非利士人的军队。”
神在这里给大卫上了一堂战术课,让我们看见,神指示大卫在这两次战役中所使用的战术是有变化的。因为每一场战役的战况不可能与上一次相同,若战术一成不变,必定损兵折将。上次大卫是从正面将非利士人攻破打了胜仗,可能因为敌军人少;但这次耶和华指示他,要他转到敌军的后头,从桑林对面偷袭他们。
“大卫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去行,攻打非利士人,从迦巴直到基色。”幸亏大卫这次没有盲目按照经验行事,而是重新去求告神,神也指示了他另外的方法。神的指示果然奏效,大卫再一次大败非利士人,追杀他们直到基色。
神在第一场战争给大卫的策略是迎头直击,但第二场战争使用的策略却是伏击,这说明了一件事:神做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的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115:3)。大卫并没有假定神对一场战争的引导跟上一场相同,所以他一再求问,倚靠神的启示和带领,因而两战两胜。这提醒我们,我们必须常在凡事上寻求神的旨意,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当中,以至失去跟从神藉圣灵的指示。只有随时随地接受神的引导,才能战胜魔鬼!
今天的经文到这里我们就读完了。今天的经文记载了大卫当上全以色列王之后,与宿敌非利士人的两次战役。这两场战役的胜利对于初登王位的大卫展现他的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坚固了他的国位。当然,大卫与非利士人争战不只这两次,然而这两次的胜利使得非利士人永远不能够再兴盛起来威胁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至此脱离了非利士人的辖制。这是大卫最显赫的成就,也证明他是神所拣选的王。
非利士人遭受这两次惨败后,便被赶离山地,他们是否就不敢再来骚扰以色列呢?不是的,在撒母耳记下第八章一节提到“此后,大卫攻打非利士人,把他们治服,从他们手下夺取了京城的权柄。”然后在撒母耳记下二十一章的时候,以色列又跟非利士人打仗(撒下21:15-22)。到了所罗门王的时候,我们读到“所罗门统管诸国,从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边界。所罗门在世的日子,这些国都进贡服事他。”(王上4:21)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大卫建都耶路撒冷、又把约柜运回来后(撒下第六、第七章),他就把外敌如非利士、摩押、亚兰的威胁逐个地消除(撒下第八、第十章);外患即无,他就能致力国家的巩固。我们可以说,主前十世纪初的以色列,在大卫的统治下肯定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帝国。感谢主!
今天我们可以从大卫与非利士人的争战中学习到什么属灵功课呢?最起码我们知道,基督徒的人生是一场永无休止的争战,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争战的一生。只要我们一天还在地上,完全的安息是不可能的。倘若连合神心意的大卫都要一生争战连连,我们就更要天天警醒,预备为主打那美好的仗。
有弟兄姊妹可能要问了,若是如此,为何耶稣基督却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 为何希伯来书得作者又说:“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来4:11)?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督里的安息是有的,但在基督之外却是争战连连。还记得主耶稣说过的么?“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约16:33)接着他说什么呢?“在世上,你们有苦难……”这告诉我们,完全的安息只能是到天家与主面对面的时候,才能真正享有。在地上的时候,我们就要时常“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与撒但争战(弗6:11-12)。
在争战之间,也许有短暂的“安息”,但不久“非利士人”又会卷土重来。基督徒要学习的一个功课,就是在争战中休息:“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46:10)是的,我们都要学会信靠,因为他是神! 整个以色列历史,处处都是靠神争战就能得胜,依靠自己的能力必定失败的例证,我们岂不当小心谨慎?!
大卫两次与非利士人交战都得胜,但两次的打法不一样。第一次他求问神,神说可以直接攻打,一定能赢。第二次他求问神,神说这次不可正面迎战,要从背后突击,方能得胜。一般人面对争战,常喜欢倚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大卫虽是战场老将,却不倚靠自己的经验,他凡事求问神,以致争战时能使用不同策略,两次都获胜。
今天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战场上所遭遇的每一场战役都不一样,需要的策略也不同,但祷告求问神永远是争战最好的策略。彼得被希律王下到监里,等待处决,教会束手无策,只能切切祷告。结果神差遣天使将彼得神奇地带出监狱。哈曼阴谋要杀灭所有犹太人,因着末底改、以斯帖和犹大百姓的祷告,神粉碎了哈曼的诡计。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祷告来寻求神的策略。
特别在传福音的事上,虽然一些人受过传福音的训练,知道不少传福音的方法,但是传福音的果效不在乎方法,乃在乎祷告。有的人你只要简单说信耶稣得永生他就信;也有的人需你费一番功夫,多说几次他才信;而有人更难,需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信主。但无论如何,祷告是最好的布道策略、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策略。不论发生什么事,祷告是我们第一要想到的事,而不是最后才想到的事。
大卫两次求问神,神都给了肯定的回复,但给大卫带来的是两次不同的经历,原来神工作的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想当然一定是这样”,因为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不论神给什么样的回答,大卫给我们的榜样是完全顺服。顺服使大卫在神所吩咐的不同战略中都得到了祝福,都打了胜仗。
我们不要忘了,大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又是领袖与一国之君,他为什么不展现自己的本事(他不是没有),却完完全全听神的吩咐?而且听一次也就够了,还要听两次,还是完全不同的战略。他并没有怀疑质问,也不担心凡事求问会丧失他领袖的威风,他更是在听到回答后毫不耽延的听命而行,这不正是我们基督徒一生当效法的榜样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