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色列人的窘境
以色列人的窘境
基列雅比一役,稳固确立了扫罗作为以色列开国之君和最高军事统帅的地位,也为以色列赢得了暂时的和平。然而扫罗当上了以色列王以后,渐渐骄傲起来,不把撒母耳放在眼里。扫罗执政不到两年,情况开始变糟了。
在昨天的经文里,扫罗没有等到撒母耳来,便擅自献了燔祭,可献祭之事本不是他的身份可以做的。撒母耳因为扫罗擅自献祭犯了罪,作了糊涂事,就责备他,向他宣告神对他的审判。
撒母耳说神不要你作王,然而我们却看不见扫罗为此感到悲哀,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完全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既然如此,撒母耳就只好离开他了。
“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数点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15节)
撒母耳向扫罗宣告了神对他的审判以后,就离开吉甲,来到了另外一个前线,那前线就是扫罗儿子约拿单所在的地方。原来扫罗驻防在密抹,约拿单驻防在基比亚。非利士人来了以后,扫罗就退到约但河边;一个活在肉体里面的人,他没有办法守在神要他站的位置上。
而约拿单仍然坚守他的岗位,带着他的军队,一直驻守在便雅悯的基比亚,没有离开。此时撒母耳就到了约拿单那里,这里即将又有故事发生了。
撒母耳离开后,扫罗怎么样了呢?经文说扫罗数点了一下跟随他的人,约有六百人。还记得吗?扫罗登基以后,曾从以色列人中挑选了三千人作为他的御林军,其中两千人由他率领,一千人由他的儿子约拿单率领。
现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与环境的淘汰,跟随他的只剩下不过六百人了;而在这六百人中,真正能起作用的,则更加少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历世历代每一时期都是这样。
“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往俄弗拉向书亚地去,一队往伯和仑去,一队往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16-18节)
扫罗率领着剩下还愿意跟随他的六百战士,从吉甲来到便雅悯的基比亚,与他的儿子约拿单会合,一起驻扎在便雅悯的迦巴前线。非利士人则安营在迦巴的对面密抹,密抹在山谷的北边,这里地势较高,占有地利,可以监视以色列这边的活动。
由于扫罗他们坚守在迦巴,非利士人的部队没有贸然南下,而是定期派出三队掠兵,沿东、西、北三个方向不断到以色列的后方掳掠,用这种方法对付以色列人。掠兵的意思是“破坏者”,是军事上的专门用词,指非利士人的军队中专门负责抢劫和破坏以色列人的兵种。
“那时,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以色列人要磨锄、犁、斧、铲,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所以到了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19-22节)
这段经文说到当时以色列人的情况非常糟糕,糟糕到什么程度?非利士人垄断了冶铁的工艺,不许以色列人染指;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连以色列人耕作的农具也要向非利士人购买。而变得这样的光景,都是扫罗的政绩。
“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这句话说明了非利士人控制冶铁的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以色列人制造争战的兵器。在非利士人看来,通过垄断制造业解除以色列人的武装,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以色列人要到大卫时代,才掌控冶铁的技术(代上22:2)。
因为非利士人垄断了迦南的造铁业,以色列人无论是购买农具,还是修理农具,都必须去找非利士人,付出大量的工钱。“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因为和合本翻译上的问题,这句话很容易造成误解。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以色列人有锉刀来磨他们的器具,而是讲到磨农具的非利士铁匠收费昂贵。“锉”是度量衡中的一种,相当于三分之二舍客勒,这样的价格对当时的情况而言,是相当昂贵的。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看到,以色列人没有铁制的武器,也没有改装武器的设备;在受了非利士人多年的欺压之后,扫罗和约拿单似乎是唯一持有金属武器的人。但仇敌非利士人却有战车、马兵、人数众多;面对强敌,形势极其不利,以色列人若凭天然的条件,怎能打败敌人呢?
神之所以让以色列人进入这样的窘境,就是要以色列人不靠刀剑得胜,好使他们知道,力量的真正来源不在自己,而在于神,惟有靠神的帮助,才能得胜。
“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23节)
这一节经文为下一章的战争埋下伏笔。原来驻在隘口北边的非利士人,现在向以色列人驻防的营地推进,进入了隘口,这个行动触发了密抹之战。我们明天再继续讲,今天就先停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