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便雅悯人包庇罪恶
便雅悯人包庇罪恶
士师记十九章记载了基比亚人的恶行,利未人的妾在基比亚城被凌辱致死,利未人悲愤之余,回到家后,把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派人送到十二支派的长老那里,目的是把基比亚人的丑事公开,要求各支派长老主持公道,惩罚恶人。
“于是,以色列从但到别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众人都出来如同一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华面前。以色列民的首领,就是各支派的军长,都站在神百姓的会中;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万。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悯人都听见了。以色列人说:‘请你将这件恶事的情由对我们说明。’”(1-3节)
因为便雅悯人所作的这个恶事,使得以色列人团结起来,就如圣经所说“如同一人”,要对付便雅悯境内基比亚的匪徒。“从但到别是巴”这句话是指从最北的“但”到最南的“别是巴”,表示以色列全地的意思;住约旦河东岸的各支派,都出来一起处理这事。
我们从第十八章已经知道“但”的旧名是拉亿,是“但”支派从别人手中所夺取的城市,地点在以色列的最北端。至于别是巴,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创世记二十一章十四节第一次提到这个地名,说夏甲被逐后,在这里走迷了路。后来亚伯拉罕在这里和亚比米勒立约,“别是巴”是亚伯拉罕给那地方所起的名,意思是“盟誓的井”,作他挖一口井的证据。
当时以色列没有王,而士师也并非时常都有,所以百姓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各支派各自为政。不过,以色列人虽然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但在信仰上仍然比示师时代后期来得纯正保守。所以当他们听到基比亚匪徒所行的恶事时,就同仇敌忾,大家都有决心要除去这恶,免得罪玷污以色列群体!
对比今日的教会,有时在教会中要执行“纪律”并不容易,因为大众不能同心;有的碍于别人的情面,有的怕激怒犯罪的人,有的怕影响软弱的肢体,有的怕一旦丑事传出,难以收拾残局……,因此处理教会中的罪恶,困难重重。我们实在需要悔改,对付罪恶必须下定决心,彻底对付,才可以得胜。
第二节说以色列军兵共有四十万;在底波拉作士师的时期,以色列中能动员的士兵只有四万人,这里却说拿刀的步兵有四十万,可能数目稍微夸大了,所以有解经家说这里指的是四百个家族或四百个营的步兵。他们聚集在米斯巴,因为这里比较接近基比亚,所以就以这里作为联军的集会地点。
本来他们可以此向基比亚人施压,让他们将恶人交出,但是事实上,以色列人却没有这样作,却问利未人事由的始末。可见利未人并没有具体地告诉他们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
“那利未人,就是被害之妇人的丈夫回答说:‘我和我的妾到了便雅悯的基比亚住宿。基比亚人夜间起来,围了我住的房子,想要杀我,又将我的妾强奸致死。我就把我妾的尸身切成块子,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得为业的全地,因为基比亚人在以色列中行了凶淫丑恶的事。你们以色列人都当筹划商议。’”(4-7节)
在米斯巴,以色列人要求利未人亲自讲述基比亚人的罪行。利未人就向以色列的众首领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并指控基比亚城全城所有的人“想要杀我”,这话显然不符合实情,因为那些基比亚的匪徒只是要与他交合、侮辱他。
当然利未人的生命会有危险,但基比亚匪徒原来的动机不是要杀他。可能这个利未人想借着夸大基比亚匪徒的恶行,来激起以色列人的愤慨。而他也果然达到目的,众民非常同心地出来解决这事。
“众民都起来如同一人,说:‘我们连一人都不回自己帐棚、自己房屋去。我们向基比亚人必这样行,照所掣的签去攻击他们。我们要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万人挑取千人,为民运粮,等大众到了便雅悯的基比亚,就照基比亚人在以色列中所行的丑事征伐他们。’于是,以色列众人彼此连合如同一人,聚集攻击那城。”(8-11节)
以色列人“如同一人”聚在一起,为了表示同心、以及讨伐基比亚人的决心,他们立下了不解决此事就不回家的誓愿。“我们连一人都不回自己帐棚”,意思是如果他们讨伐不成功,就不回家去,一定要为这个利未人讨回一个公道,惩罚犯罪的基比亚人。可惜到了士师时代后期,以色列被外敌欺压,士师召聚以色列各支派参战时,就再也没有听说他们“如同一人”出来应战,反而有支派觉得“与我无关”而不肯参与。
由于这么多人安营在一个地方,很难使所有的人得到食物;因此除了前方打战的军兵,也需要有后方的支持。为此各支派抽调十分之一的人手被派去为集结的队伍征集粮食作后防补给,因为众支派知道这次征讨不容易取胜,必须预先安排供应粮草的方法,以便长期应战。
“以色列众支派打发人去,问便雅悯支派的各家说:‘你们中间怎么做了这样的恶事呢?现在你们要将基比亚的那些匪徒交出来,我们好治死他们,从以色列中除掉这恶。’便雅悯人却不肯听从他们弟兄以色列人的话。”(12-13节)
在诉诸于武力之前,以色列人首先给便雅悯人一个机会,让他们交出那些匪徒接受惩治。因此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派人去见便雅悯的首领,敦促他们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希望便雅悯支派能将肇事者交出来,并按着摩西的律法治死他们,好在以色列民中除掉这罪恶。
这是一个公平的提议,有罪的匪徒应该为他们所犯的罪而受到惩罚。可惜便雅悯的首领却不肯听从,这表示他们认同了加害者,并不同情受害者。因此他们不只不惩罚肇事的人,还要保护他们,表示他们无视公平和公义,可见他们已离开神,不再按律法办事。
不明白为什么便雅悯人如此的固执,不肯交出匪徒,反而不惜一战。可能他们是为了支派的尊严,他们忠于自己的支派胜于神的律法。有些人唯一的伦理标准就是:跟我相同的就是对的,属我的都是好的;与我不同的,就是不对的。
这种不正常的、近于兽性的族群意识,和图腾崇拜相似,是狭窄的错误爱心。便雅悯人为了保卫他们的族群利益,他们认为值得一战,值得任何牺牲。也可能这些“匪徒”之中,有些是便雅悯支派中有势力、有地位的人物。打苍蝇是可以,打老虎则万万不能!
有人的地方就有罪恶存在,是由于人性是有罪的。如果人们不以罪恶为可耻,而容忍罪恶、保护罪恶,势必形成一种反常的文化,唯一的自然发展方向,就是把良善挤出去,这是何等可怕的事!便雅悯支派就是如此。你看人性的罪恶到了如此地步!这类的包庇罪恶,今日仍不断在现实社会中翻版!更可怕的,在教会、在基督教机构、团体中,仍然存在!
“便雅悯人从他们的各城里出来,聚集到了基比亚,要与以色列人打仗。那时便雅悯人从各城里点出拿刀的,共有二万六千。另外还有基比亚人点出七百精兵。在众军之中有拣选的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便雅悯人之外,点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万,都是战士。”(14-17节)
当便雅悯人决心包庇基比亚匪徒,内战便爆发了。便雅悯支派是勇敢善战的一族,创世记四十九章二十七节,雅各在临终的祝福中提到便雅悯是撕掠的狼。便雅悯人显然对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因为他们城墙坚固、能勇善战,因此以色列人要求便雅悯人交出基比亚人,他们不听。即使自己只有二万六千人,而以色列军有四十万人,却依旧要打这场仗。
另外,便雅悯人有七百精兵,是擅用左手的(通常敌人不会防范左手的出击),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他们能“用机弦甩石打人”,就像大卫能使用机弦甩石打败歌利亚一样的。更何况有这样能力的人他们有七百个,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怕以色列人。这也许是他们自恃的地方吧!
基比亚人所犯的罪造成了以色列人的内战,战争共打了三次,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不但是以色列民的元气大伤,更重要的是原本的合一都遭受到破坏了,可见罪恶的破坏力量是不可以轻视的。硬着心肠不肯认错、不肯悔改,结局就是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神的家中有罪恶,是不幸的事,也是不可免的;但包容罪恶,甚至为了罪恶而发生内战,更是可耻的事。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抵挡罪恶已经到达流血的地步?抑或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求圣灵感动教会,使我们明辨是非,扶助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