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耶弗他许愿
耶弗他许愿
前面的经文讲到,耶弗他作了以色列人的士师,担负起了率领以色列人抗敌的重任。一开始耶弗他先礼后兵,差派使者去和亚扪人谈判,想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领土主权的问题。不过谈判破裂了,因为亚扪王“不肯听耶弗他打发人说的话”。既然这样,战争就无可避免了,只能用武力来解决两国的纠纷。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里。”(29节)
耶和华的灵降到耶弗他身上,加添能力给他,叫他跟亚扪人争战。亚扪人已经对他们叫嚣很久了,耶弗他本来与他们用好话相劝说道理,显然亚扪人不买帐,耶弗他不得不与他们作战。
“耶和华的灵降到……”这句话在士师记中常常出现,例如:第三章十节说:“耶和华的灵降在俄陀聂身上,他就作了以色列的士师,出去争战。”又例如:“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亚比以谢族都聚集跟随他。”(6:34)这都表示他们得到的能力都是依赖圣灵的能力,圣灵的膏抹使他们有能力去面对各样的争战。
“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30-31节)
在作战开始以前,耶弗他在耶和华面前起了一个愿望,这个许愿十分认真,而且付上很大代价。耶弗他希望得到耶和华赐福,确保战争胜利。这样,耶弗他承诺他打仗回来时,无论什么先从他的家出来迎接他,耶弗他必把他(或它)归耶和华献为燔祭。
我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如此许愿,可能是他的信心不足吧,从第三十节的“你若……”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一次战争的得胜并无十足的把握,所以才用许愿的方式,希望能增加胜算。
其实耶弗他的起愿是不必要的,他既有理在先,耶和华的灵亦降在他身上,他大可以凭此去战胜亚扪人。照神的旨意,为神的子民争战,已经是神所悦纳的奉献,并不是许愿能增加得胜的几率。正确的许愿,不是跟神谈条件,讨价还价,而是出于感恩的心,藉着行动来报答神的恩典。
在这里我们看到,耶弗他是一个对神很有热心的人,但却在神的事情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换句话说,他常常用自己的热心代替了神的命令。耶弗他是整个基列地的领袖,他也是以色列人的元帅;他很有权柄,可惜也很糊涂。如果他不糊涂,怎么会说这样糊涂的话,不管什么都可以作燔祭的吗?连人都可以作燔祭吗?
我们都知道的,神所悦纳的燔祭必须是神指定的祭物。神所指定的祭物,只有公牛,公羊,连羊羔都是要公的,然后是斑鸠或是鸽子,除了这几样,任何事物都不能在神面前作燔祭物。
所以,当他在许这个愿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我回家时第一个可能看到的会是什么?不管他见到是什么,除非是一只公牛犊从牛棚里走出来,或是公羊羔从羊圈里跑出来,不然的话,他头一个碰到的,都不可能用来献作燔祭,因为他根本没有权利更改神的规定!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糊涂,他说“出来迎接我”,谁会出来迎接他?当然他有许多的仆人,还有一个女儿,可不管是仆人还是女儿,他们都是人啊!怎么可以用人来作为祭物献祭呢?以人献为燔祭,是迦南的恶俗,是神所憎嫌恨恶的罪,你说耶弗他糊涂不糊涂?!
说耶弗他糊涂,其实我们也不比他好到哪里去。今天很多基督徒的许愿,就像是病急乱投医;当初有难处的时候,为了能尽快摆脱难处,再加上对神的认识不是那么清楚,也缺乏敬畏神的心,什么愿都敢许,只要能解决问题,什么承诺都敢说,并没认真想过,许了愿可是要负责的。后来难处真的解决了,却因为考虑到要付的代价太大,又反悔了,说“不是神帮助我的,是我自己碰巧解决了”。
还有的人得了绝症,医院已经建议放弃治疗了,这时候就会有一些“热心”的基督徒站出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教他许愿说:“你向神许愿呀,就说‘神啊,你只要让我病好了,我今后为你当传道人去!’”好像为神去传道是让他吃了多大的亏似的,这种随意的许愿到头来有可能令自己骑虎难下。
总的来说,“许愿”基本上就是我们对神有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所以我就要特别许愿,苦苦哀求。其实这是把神看得太小了!我们越认识神,就越没有许愿这回事,因为在神那里面没有难成的事。作属灵的“讨价还价”只令人失望,神不要人对未来作出承诺,只要人现在顺服。
对神来讲,医治癌症跟医治感冒是一样的容易,没有哪一个比较难一点,以至于我们要多献一点东西,神才觉得值回票价。神给我们的帮助,也从来不是因为我们献了什么东西,神才帮助我们,要记住:一切都是白白的恩典!不是我做了什么,神才恩待我。
“于是,耶弗他往亚扪人那里去,与他们争战;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他手中,他就大大杀败他们,从亚罗珥到米匿,直到亚备勒基拉明,攻取了二十座城。这样,亚扪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32-33节)
耶弗他果然不负众望,耶和华赐耶弗他力量,他就大大杀败亚扪人,而且“从亚罗珥到米匿,直到亚备勒基拉明,攻取了二十座城”。亚罗珥邻近亚嫩河北面;米匿及亚备勒基拉明则地点不详。
因为今天这段经文的重点不在于战争,所以关于战争的事我们就不多讲了。第三十三节最后一句总结了耶弗他和亚扪人的战事:“这样亚扪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
“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34-35节)
耶弗他打了胜仗回到家里,他哪曾想到,第一个从家里出来迎接他的,竟然是他的独生女儿!耶弗他看见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就忧愁起来,因为他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反悔。
其实他向神许愿的时候,他应该想到这些可能性,但是他好像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事,他在那里冒失开口。岂不知冒失开口,在律法上也是被定罪的一条。现在好了,回来之后第一个迎接他的是自己的女儿,这让耶弗他很难堪。
这让我们看见,耶弗他像其他任何领袖一样,都有人的缺欠。但愿今天的教会领袖,能以此为监戒:能力、热心、才干、敬虔,都是重要的品质,但不能忽视对真理的认识,否则得胜的喜乐会变成悲剧,何况失败呢!
“他女儿回答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因耶和华已经在仇敌亚扪人身上为你报仇。’又对父亲说:‘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36-37节)
耶弗他陷入两难之间,反倒是他的女儿说:“爸爸,你既然向神许过愿,你就不能不还愿。你就照着你口中所说的作在我的身上好了。”当然这个结果太悲哀了。本来是很高兴的事情,因为他得胜回来了,结果因着肉体的热心发出来的糊涂,就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他女儿只向他提出一个要求说,“你宽容我两个月,我跟我的同伴到山上去哀哭,因为我终身为处女。”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以色列的女子要为耶弗他的女儿哀哭?我们必须记得,以色列人一直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妇女如果不能生孩子,那是一种羞辱。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一个妇女不能生下一个男孩子,就等于是神把她弃绝了。
因为没有人知道,如果她生下一个男孩子,这个孩子会不会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因此如果一个妇女生不出男孩子,那就等于说,神根本不用她来引出弥赛亚。虽然别人生下的男孩子也不一定是弥赛亚,但总是有这个机会;但对一个不能生育的妇人来说,连机会都没有。所以他们就认为这是神给她们的一个羞辱,要哀哭。
“耶弗他说:‘你去吧!’就容她去两个月。她便和同伴去了,在山上为她终为处女哀哭。两月已满,她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此后,以色列中有个规矩,每年以色列的女子去为基列人耶弗他的女儿哀哭四天。”(38-40节)
两月已满,耶弗他的女儿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关于耶弗他起的愿,至今仍是一个难题,解经家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最自然又合理的解释,就是耶弗他的确把女儿献上,作为燔祭。“燔祭”唯一的解释就是把祭物宰了,放在祭坛上焚烧。而耶弗他的女儿那时还未出嫁,仍是处女,这对耶弗他的家族来说,等于是断绝了后代,这事令耶弗他十分痛苦。经文讲到耶弗他遇见女儿就哀伤,表明他将要失去自己唯一的女儿。
当时是士师时代,人民的宗教信仰,政治形势和道德生活都十分混乱,“各人任意而行”是当时生活的特色。以色列人受到当地迦南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下也接受了迦南人用人来献祭的那一套做法,被异教信仰同化,以为这样可以更加讨神明的欢心。耶弗他的献女为祭就更加显得以色列人已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好好的一个闺女,就这样白白的给烧死了。
而另一些解经家认为耶弗他并没有把女儿杀死献为燔祭,而是把自己的女儿献给神,在会幕终身事奉,她也终身为处女。即使耶弗他对摩西律法一无所知,不知道耶和华严禁把人作为祭物拿来献祭,然而以色列中的长老是知道摩西律法的,而且利未人和祭司也会干预,绝对不能容许把人作为燔祭献上。即使耶弗他试图把女儿献祭,也必须由祭司执行,以色列的祭司执行这种异教仪式是难以想像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耶弗他不把女儿杀了献为燔祭的话,他所许的愿,怎么在神面前成全呢?因为律法上清楚说到:“你向神许了愿,一定要还。不还的话,神就要追讨”。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代替。
我们都记得,律法规定以色列人头生的都要归于神;头生的人归于神,头生的牛羊也要归于神。头生的牛羊作为燔祭烧在坛上没有问题,但是头生的儿子,你怎样烧在坛上?律法规定说,可以用牛羊来代替头生的儿子归于神。
所以也有这个可能,耶弗他的这个女儿,没有真被烧在祭坛上,因为耶弗他不能这样做。但是这个愿怎样还呢?就是作为终身归于神的拿细耳人。当时有以色列妇女在会幕事奉,负责清洁的工作。
经文没清楚指出耶弗他把女儿杀了献为燔祭,经文只是说:“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他行了”,下一句特别提到“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耶弗他的女儿若是被献为燔祭,“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大了。耶弗他之所以感到哀伤,是因他只有一个女儿,她既终身守童身,耶弗他就无后了。
关于耶弗他的这个许愿,不管你接受哪一种观点,耶弗他父女忠心遵守誓言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佩服和敬仰的。在士师时代的混乱时势,这种忠贞守信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虽然耶弗他的许愿很糊涂、也很鲁莽,但今天许多基督徒对神的忠心、诚实、委身,还比不上耶弗他呢!
他女儿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也是值得敬佩的,不管她最后的结果是生是死,我们都不必为她哭,反要为自己哭!因为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对神纯一的爱。求主怜悯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