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下愈况的以色列
每下愈况的以色列
昨天的经文说到,以色列人在陀拉和睚珥治理之下,一共享有四十五年平安的生活。只是百姓一直处在不冷不热的光景之中,以至于这两个士师去世之后,以色列人又离弃神,再次落入恶性循环的圈子里。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和亚斯她录,并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离弃耶和华,不事奉他。”(6节)
以色列人拜偶像越来越厉害,他们犯的罪也越来越大。过去他们只事奉一两个偶像,现在却拜一大堆偶像。圣经为了突出他们道德的败坏,第六节说以色列人再次事奉“诸巴力和亚斯她录”,这里的“诸”字表示当时迦南地以及周围国家所有的假神。
以色列人除了拜巴力和亚斯她录,还拜许多其他的假神,经文详细记录了他们事奉的假神名单:
(1)“巴力”和“亚斯她录”:这是当地迦南人的主神,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2)亚兰的神:亚兰的神主要是“临门”,也就是金星,是太阳系里第二颗行星。因为亚兰人是阿拉伯沙漠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要靠星座辨别方向,所以他们特别祟拜金星。
(3)西顿的神:西顿是古代腓利基人的重要海港,位于今天的黎巴嫩境内,他们主要的神有“巴力”、“亚舍拉”、“亚拿”、“亚斯她录”等等,这些都是强调生殖力的神。
(4)摩押的神:摩押的神主要是“基抹”,摩押全国都拜偶像,他们有以人作燔祭的习惯。
(5)亚扪人的神:亚扪人的神主要是“米勒公”,通常称为“摩洛”。在王国时代所罗门王曾受妃嫔的影响,为米勒公设邱坛,后来到了约西亚王才把它拆了。
(6)非利士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是指“大衮”和“巴力西卜”。
就这样,“离弃耶和华,不服事他”的景况再次出现。以色列的灵性低落,现在可以说是满天神佛了。
从以色列人过往的历史来看,刀兵根本不能消灭神的选民,因为他们有神的同在,越战越勇。那么,魔鬼要怎样对付以色列人?士师时代的历史证明,最厉害武器,就是从破坏他们的信仰入手。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见人性的软弱,罪恶的腐蚀力和偶像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想象,过去四十五年来,在士师陀拉和睚珥的治理之下,以色列人安享太平,与邻邦各族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随着人民之间互相往来,以及文化的交流,以色列人慢慢也接触到各种外邦人所信奉敬拜的假神。以色列人一方面对这些异教风俗产生好奇,另一方面也被异教祭祀形式中的淫乱放荡所吸引,渐渐形成风气,就是现代人所谓的“新潮”。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环境并不比当时的以色列人更好,今日基督徒生活在异教徒的环境中,也很容易不如不觉受到影响。从前我们本来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分子,后来悔改信了耶稣;但是,慢慢地就觉得做基督徒太没意思了,反而有许多约束,还是非基督徒的日子快乐些、自由些!这就是很多基督徒信主后又陷入罪中的原因,和当年的以色列人如出一撤。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从那年起,他们扰害欺压约旦河那边、住亚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共有十八年。”(7-8节)
因着以色列人叛逆神,神就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们人手中。非利士人和亚扪人跟以色列人一样,都是巴勒斯坦新兴的民族,这时他们兴起并开始欺压以色列人,制服以色列人十八年。
在这里我们第二次从士师记中看到非利士人欺压以色列人,但他们还不是主要的欺压者,这里只是为十三章埋下伏笔,那里的非利士开始成为以色列人的大敌,欺压以色列人整整四十年。
至于亚扪人,他们是罗得的后裔,他们曾控制约旦河东亚嫩河到雅博河的一带土地,现在也开始欺压在约旦河东的“亚摩利人之基列地”。圣经如此称呼基列地,是特别强调摩西是从亚摩利人夺过基列地,不是从亚扪人或摩押人手中夺取的。当时的基列地是玛拿西东半支派的领土。
亚扪人欺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很可能是想控制由约旦河东到约旦河西的沿海大道。第九节显示了亚扪人的侵略是成功的,他们不但辖制了约旦河东的基列,甚至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
以色列人因此两面受敌:西面有非利士人,东面有亚们人。以色列在非利士人和亚们人面前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放弃敬拜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这苦难持续十八年,受亚扪人迫害的包括河东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及玛拿西半支派。
“亚扪人又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和便雅悯,并以法莲族。以色列人就甚觉窘迫。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离弃了我们神,去事奉诸巴力。’”(9-10节)
最后,亚扪人得寸进尺,过约旦河入侵中部和南部,攻打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支派。以色列人困苦非常,就哀求耶和华,而且后悔,承认拜偶像的罪。
“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我岂没有救过你们脱离埃及人、亚摩利人、亚扪人和非利士人吗?西顿人、亚玛力人、马云人也都欺压你们。你们哀求我,我也拯救你们脱离他们的手。你们竟离弃我,事奉别神!所以我不再救你们了。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们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11-14节)
因为以色列人经常重蹈覆辙,这一次耶和华没有立即回应他们的呼求。过去当以色列人哀求的时候,耶和华都是立刻出手帮助;现在的情况改变了,耶和华看到他们的冥顽不灵,怙恶不悛,似乎要放弃他们,所以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神的回答证明了神对他们十分失望。神藉着先知提醒以色列人他昔日的拯救,并指出以色列人获得拯救以后,都背弃了他。
当米所波大米陷在偶像文化的黑暗中时,神选召亚伯拉罕出来,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他的后裔;四百年之后,神从埃及拯救他们出来,与他们立约,让他们作神的子民,并领他们经过旷野,进入迦南应许之地。在这一切事上,都显明了神的信实和慈爱。耶和华责备他们时,追溯历史,述说他如何忠诚地待他们,拯救他们出埃及,救他们脱离不同人的攻击、迫害。
然而,即使耶和华昔日如此帮助他们,以色列人仍然离弃他,去事奉别神。以色列人如同悖逆的儿女,不贞的妻子,背叛神、随从迦南地的文化,去崇拜巴力和邻国的各式各样的偶像,惹动神的忿怒。以色列人以为,只要在宗教上跟邻邦认同,就可以作他们的盟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哪知是神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使他们受欺凌,以至于“甚觉窘迫”。
所以,神不再立刻拯救他们。耶和华讽刺地说,叫他们向他们拣选的外邦神呼求。神这么做为要逼使他们真诚悔改;神给他们机会叫他们亲身体验,离弃真神去事奉偶像,“不存敬畏神的心,乃为恶事,为苦事。”(耶2:19)
当遭遇患难的时候,以色列人切身体会到寻求偶像的帮助是枉然的,他们才会回转归向神,求神起来施行拯救。
“以色列人对耶和华说:‘我们犯罪了,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以色列人就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15-16节)
此时以刻,以色列人求助无门,穷途末路,他们只能继续苦苦哀求,向神认罪,求神拯救。他们向耶和华求告说:“我们犯罪了,任凭你随意待我们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们”;同时“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这表明他们寻求恢复与神的关系。
这一次以色列人看起来好像有点诚实认罪悔改了,表现在四方面:第一,他们向耶和华认罪;第二,他们承认耶和华按他至高旨意任意待他们;第三,他们从他们中间除去了外族人的神;第四,他们事奉耶和华。
不过,从后面的经文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人绝对不是真心诚意悔改的,他们只是为了免去受苦,才哀求耶和华。换句话讲,如果有外邦神也能拯救他们的话,他们也会去哀求它们。日光之下无新事,现在的世人不也是一样吗?
接着,圣经就记载:“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难,就心中担忧。”这里的“担忧”是很难解释的;神明知以色列人的悔改是“利用式”,他知道在灾难过去之后,以色列人又会故态复萌,那么要拯救还是不要拯救?神好像心里在挣扎。
有的解经家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神看到以色列的悖逆,他是心里伤痛。我也赞同这样的解读,神这样的伤痛在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时达到巅峰。罪不仅为我们带来痛苦,也让神伤痛!
士师记读到这里,记载了以色列人六次呼求耶和华,每一次他都拯救他们,我们几乎把拯救视为“理所当然”的。然而,在这一章里,圣经第一次告诉我们,我们因灵里悖逆所造成的痛苦,也让神伤透了心。当我们因犯罪而受苦时,神心中是会担忧的,因他是一位怜悯的神。
耶和华因以色列受的患难,不能再忍,就决定帮助他们。就象一个父亲,他被任性的孩子的困境触动了,以色列人的苦难触动了神的仁慈。他们是神的选民,是神所疼爱的;眼见所爱的人受长期的痛苦,怎不叫神伤痛难过?
慈爱的神并不甘心使他的儿女受苦。他允许苦难临到,是为要提醒他的儿女,他们走错了路,现在是悔改寻求神的时候了。神的百姓在一切的苦难中时,他也同受苦难;而当他们回转的时候,神的慈爱就迎着他们。
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觉悟到生活上有许多的罪污?你若想要得到神的赦免和福气,就当向神认罪悔改;更重要的是有实际的行动,除掉缠累我们的罪。不论人堕落有多深,离神有多远,神仍然不忘记他悖逆的儿女,为了他们担忧。在苦难中归向神,还有指望!
“当时,亚扪人聚集,安营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营在米斯巴。”(17节)
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十二章,我们要看到“心里伤痛”的神不能掩面不顾自己的子民,他还是兴起一个士师拯救以色列人,这个士师就是耶弗他。第十七节就是这个故事的序幕,预备以色列人因耶弗他得拯救。
亚扪人挥军大举进攻以色列,他们聚集在基列。这里的基列指的是整个地区,换句话说,他们其实已经侵入以色列居住的地方。以色列人则安营在米斯巴,米斯巴在雅博河南面,约旦河东十八公里处,在一片海拔高约一千一百米的高原上。
“基列的民和众首领彼此商议说:‘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18节)
以色列人准备跟亚们人交战,他们打算把河东支派的领导权交出,谁先去攻打亚们人,谁就可作他们的首领。“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这是一个预告,准备耶弗他的上台。
今天我们的读经就停在这里,我们明天再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