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7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甸预备服事神
基甸预备服事神
昨天的经文讲到,神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呼召基甸去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手。但基甸仍然惧怕,并且要求印证。为要证明使者的出现不是偶然,而的确是神的临在,神用火烧烬了基甸所献的祭物,并且使者突然间消失,使基甸肯定了与他说话的就是神。
在确定了使者的身份之后,基甸终于稍微鼓起了勇气,决定接受这个艰巨的使命。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你取你父亲的牛来,就是那七岁的第二只牛,并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在这磐石上,整整齐齐地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坛,将第二只牛献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25-26节)
基甸蒙召的当晚,神给他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拆毁以色列人所筑巴力的祭坛,为耶和华筑一座新祭坛。这个行动将证明他是不是一个大能的勇士,同时这个举动也会触犯众怒,使他的性命遭遇危险。
从“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以色列人跪拜迦南人的主神巴力是多么普遍的一件事。从上下文看起来,基甸的父亲约阿施是负责守护巴力祭坛和女神亚舍拉的。由此可知以色列人已经公开祭拜巴力,完全离弃了耶和华神。
除了拆毁巴力的祭坛之外,还要砍下坛旁的木偶,它是亚舍拉的象征。巴力是迦南掌管农业的神,它是男性的偶像;一般巴力祭坛旁都有亚舍拉的木像,亚舍拉是女性的偶像。迦南人相信巴力与亚舍拉结合,就能带来土地的祝福,殊不知这是一个情欲的捆绑。
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很快就随从迦南人敬拜巴力和亚舍拉;可见基甸当时置身于一个混合崇拜的体系当中,人民不单敬拜巴力,同时也敬拜耶和华,却不知这是惹神怒气的事。这是以色列人为何常常受到外敌侵略他们的原因;如果他们都愿意遵照摩西的指示,他们就不可能变成这样的混合信仰,也不会有这样痛苦的结局。
倘若基甸要拯救以色列人,帮助以色列人重建和神的关系,他就要先清除自己家里的偶像,完全向耶和华委身,专一事奉耶和华。故此,耶和华吩咐基甸将他父亲所筑的巴力祭坛拆毁。拆毁巴力的祭坛不是基甸自动自发做的,乃是耶和华神试验他,看他是否顺服。
经文特别说明,这祭坛是他父亲所筑的,这对基甸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这行动将是基甸向耶和华显出自己忠心所迈出的第一步。弟兄姊妹,一切的祝福,先从家里破除一切偶像开始;就如神要基甸完成这艰巨的任务,先从自己的家开始。
我们信靠神、顺服神,不能只在言语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他首先必须先向他所爱的家人表明他的立场,而不是偷偷摸摸地服事神。基甸必须先要在他的家人与父亲面前,表示神已经呼召他了;他若在这件事上尽忠,神才可以把更大的事交托他。
拆毁了巴力的祭坛之后,基甸照着神的指示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然后用亚舍拉的木像作柴,将祭牲献放在祭坛上面,代表他对耶和华全然的奉献。律法并没有规定燔祭祭牲的岁数,这里指明要七岁的牛,可能与以民受米甸人欺压七年有关;现在,他们要归向神,不再受米甸人的欺压了。
基甸蒙召的第一步是除去偶像,洁净自己;第二步是筑坛献祭,奉献自己,为神所用。今天服事神的人也必须学会拆毁与建造,若没有把过去的“自我”拆毁,神就无法建造我们。
“基甸就从他仆人中挑了十个人,照着耶和华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昼行这事,就在夜间行了。”(27节)
基甸说服了十个仆人与他一起夜间行事。基甸也是胆怯,不敢白天做,一直等到晚上才行动。以免引起一方强拆,一方阻拦所引起的骚动。基甸知道他的使命,可是他又惧怕乡亲对他的压力。我们能够体会基甸面临的挑战,拆毁巴力的祭坛很不容易,这座坛不仅体积庞大,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是很有影响力的。
事实上,拆除巴力的祭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考古遗迹中发现的巴力祭坛,体积相当庞大,用许多石头建造而成,又用泥浆合成使石头可以牢牢结合住,所以要破坏及清理这一个祭坛,实在是一项工作量不小的工程。
有些人可能怪责基甸在夜间拆毁祭坛,是出于害怕。可是我们总不能漠视一个事实,就是他确实服从了耶和华,他的惧怕没有止住他的服从。我们每个人都会惧怕,而惧怕本身并非是错。当然,如果惧怕阻碍了我们服从主,便是信心的障碍了。
“城里的人清早起来,见巴力的坛拆毁,坛旁的木偶砍下,第二只牛献在新筑的坛上,就彼此说:‘这事是谁做的呢?’他们访查之后,就说:‘这是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做的。’”(28-29节)
第二天清早,城中的人发现巴力的祭坛被破坏,而换上了耶和华的新坛,坛旁的木偶也被烧毁了,就非常愤怒,要找出行这事的人,并把他处死,因为这是亵渎神灵的行为。经过仔细访查之后,他们终于找出了基甸。
“城里的人对约阿施说:‘将你儿子交出来,好治死他,因为他拆毁了巴力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约阿施回答站着攻击他的众人说:‘你们是为巴力争论吗?你们要救他吗?谁为他争论,趁早将谁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毁他的坛,让他为自己争论吧!’所以当日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意思说:‘他拆毁巴力的坛,让巴力与他争论。’”(30-32节)
当城中的巴力敬拜者知道这事是基甸所为,他们便闯进基甸的家里面,要求将基甸治死,因为他将祭坛破坏。当众人要求约阿施把儿子基甸交出来时,约阿施竟然维护基甸,很有智慧地为儿子的行动而辩护,并且威胁要将反对他的人治死。由此可以看出,约阿施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权威。
约阿施带着讽刺的语气对城中拜巴力的百姓说:“你们是为巴力争论么……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毁他的坛,让他为自己争论罢。”当然巴力这块木头是不会说话,也不会与基甸争论!显然基甸曾经向父亲述说耶和华向他显现的经过,并且极力证实巴力只是偶像而已。而较早之前,神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中讲的话,使约阿施明白过来,于是选择站在儿子的一边。
这事之后,约阿施因此为自己的儿子重新起名为“耶路巴力”,意思是让巴力与他争论。“耶路巴力”这个称呼对巴力来说是贬义的,等于告诉别人,巴力是假神,因为巴力对付不了基甸。基甸也因此在百姓中成为“耶路巴力”,是那位敢与巴力争论的人。
基甸的行动看起来充满危险,他甚至因为害怕乡亲们的压力而选择在夜间悄悄行动。然而当他顺服神的指示去行之后,他所担忧的事情,神也替他负责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敢遵守神的命令,便会找出许多借口来为自己解说。从基甸身上,你是否看见听从神命令的人,神会在适当的时候,为他解除一切障碍;而这些障碍,在先前看来,似乎是无法消除的。
“那时,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聚集过河,在耶斯列平原安营。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亚比以谢族都聚集跟随他;他打发人走遍玛拿西地,玛拿西人也聚集跟随他;又打发人去见亚设人、西布伦人、拿弗他利人,他们也都出来与他们会合。”(33-35节)
三十三节说敌人都聚集在耶斯列平原安营,要来攻击抢夺以色列人。历世以来耶斯列平原发生过无数战争,这次的战场也在这里。为了准备基甸执行伟大的使命,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欺压,耶和华的灵降临在他身上。“降”字可译作“披戴”,意思就是神的灵像衣服似的穿在基甸身上,使他成为圣灵的器皿去完成神的使命。
这时候的基甸已经不像以前要躲在酒榨中打麦子的他,因为圣灵降临在他身上,他也知道神已经赐给他有能力可以对付米甸人。神使用基甸,赐给他力量;胆小软弱的基甸,因神的同在而显出刚强勇敢。
藉着神的灵所赋予的能力,基甸吹起号角召集百姓,准备对抗米甸人的联军。基甸的家族亚比以谢族人,因为看见巴力无力保护自己,便认定基甸是以色列的拯救者,愿意跟从他去争战。其后玛拿西、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等支派的人也来参予。基甸并不孤单,因为神与他同在,并且赐给他同工,使他能勇往直前。
“基甸对神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36-38节)
在开战之前,基甸再次显出胆怯的心;他要求耶和华再给他一个印证,好使他真知道神已经拣选了他,藉着他去拯救以色列人。他向神要求将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倘若羊毛是湿,而禾场是干,这便证明耶和华已经呼召他。而这印证在第二日清早完满地显明,耶和华应允了他的请求;第二天清早,基甸果然能够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
基甸借助羊毛成为一个印证,目的是要让他确定神的意旨,而不是为了发现神的心意,因为他已经知道神要他做的事情。耶和华已经指示他去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欺压——这就是神的旨意。
在基甸走进战场之前,他渴望得到从神来胜利的保证。从要求印证这件事来看,很明显暴露了基甸信心的弱点。事实上,这已是他第二次要求印证了,因为神已经在先前给基甸一个明证,指出神要藉着他来作工。
为何在大战之前,基甸又再次试验神呢?既然神的灵都降临在他身上,他也放胆地号召族人和支派聚集抗敌,为什么还要试验神呢?老实说,我也不明白。总之,神实在恩待他,再次给他证据,让他知道神与他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击打一人一样。”
“基甸又对神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这夜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39-40节)
基甸为了提升自己微弱的信心,于是提出了第三个印证的要求,而这要求的内容刚好与先前的程序相反。羊毛是干,而禾场是湿,这无疑是一个难度更大的神迹,因为露水会自然附在羊毛之上。而基甸此举也是近乎将神放在试探的边缘。
耶和华再一次应允了基甸的请求,向他显神迹鼓励他——清早时,露水见于地面上,而唯独羊毛是干的。耶和华向基甸保证,他会藉基甸的手拯救以色列人。神知道基甸是这样谨小慎微的人,但对他的呼召没有改变,因为神不是看他的现在,而是看见他的将来。
当神的使者第一次向基甸显现时,称呼他为“大能的勇士”;虽然他目前怎么看都不像大能的勇士,但他将来会是!弟兄姊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自己及别人不顺眼,因为我们只看眼前,而没有看将来。求主帮助,我们对自己及别人也要用神的眼光来看,要看将来。
基甸求羊毛的印证,并非出于不信的恶心而试探神,反而是自我形像低而信心不足,他只想有确据来支持他的顺服。所以我们也不应当责备基甸的小信,因为在当日要与那些残酷凶猛的敌人争战,真的是以卵击石。他的慎重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祈祷和要求,也蒙神应允。
弟兄姊妹,当我们信心微小时,当勇敢在神面前祈求,因为信心是神所赐的。若我们存着愿意顺服的心,恳切向他呼求,圣灵必多方坚固我们的心,垂听我们的祈祷,像垂听基甸的一样。
但我们也不要忽略,神之所以答应这些凭眼见的要求,乃是对他信心软弱的子民让步,为的是让他子民的信心能向前迈进一步。因而我们基督徒在神面前寻求神的旨意,不要再像基甸一样向神要眼见的凭据,而是藉着圣经与圣灵。
在教会里,我常听见一些基督徒向神祷告说:“神啊,如果是你的旨意,明天我出门头一眼看见的就是某某人。你要是给我看见某某人,我就知道这是你的旨意。”教会里诸如此类的祷告很常见,然而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要冒失使用这个方式,免得落在试探神的境地当中。
你说“为什么基甸可以,我不可以?”弟兄姊妹,基甸是可以,但我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旧约时代的基甸,是没有圣灵内住的人。在旧约的时代,神带领他的百姓,是用眼见的事物为主体。当然,他们如果有信心,不凭眼见,那是最美;但是旧约的人,并不具备这个运用信心的条件。
所以神在旧约时的带领,是用大祭司外袍上胸牌里的乌陵和土明来显明他的旨意,这是人的肉眼可以看见的凭据,因为他们里面没有圣灵。但今天我们就不同了,我们蒙恩得救之后,圣灵就住在我们里面,有圣灵亲自作我们的引导,还有神的话语在外面给我们扶持,使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神的旨意。因此哥林多后书第五章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行事为人,不是凭着眼见,乃是凭着信心。”(林后5:7)
每一个主的门徒都有遵行神旨意的本分,因为我们的神每天都在藉着圣经和圣灵对我们说话。如果你一定要说“我不明白!”还不如先祷告神,让你先有遵行神旨意的心志,神必然会通过你每天的读经、默想、灵修、敬拜的生活向你显明。很多时候,问题不是不明白,而是根本不想去遵行,因此用基甸的方法寻求神的旨意是非常危险的试探和悖逆。
从第六章里我们看到,神呼召基甸为他工作,但基甸从起初的推辞,到后来一次一次求印证,可见神要叫人为他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往往也是这样,教会的工作需要人参予事奉,神国度的扩展需要人投身奋斗,但我们却是一次又一次拒绝;纵然神透过圣经的话语向我们多番保证,我们也是顽梗不顺从,求主怜悯!
愿主帮助我们,藉着基甸的经历,能对我们有所警惕和提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