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3176|回复: 0
收起左侧

用一生的时间去练习"爱人如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井中蛙 于 2018-8-21 14:19 编辑

用一生的时间去练习“爱人如己”



[color=rgba(0, 0, 0, 0.3)]原创: 苏小和

关于爱的艺术,爱默生曾经批评过一种现象,他的话语看上去冷峻,而且不留情面。“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对万里之外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所遭遇的苦难保持着同情的泪水,然而对身边的人们,比如他们的邻居,比如与他们生活在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上的人们,比如看得见的那些衰老的人们,或者弱小的孩子,却充满着一种视而不见的冷漠和无情,好像这些人并不存在一样。”

爱默生所呈现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看来关于爱的艺术,我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沉思。

有人从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出发,思考这种爱的现象。一个人对万里之外陌生人的爱与同情,通常都是不需要成本的,他们由此保持在一种理念状态。而一个人对邻居的爱,却需要成本。比如需要我们抽出时间,需要一定意义上的身体力行,或者需要钱财。正是这种成本的付出,让人们爱的能力产生了行为衰减。

但由于每个人在先验的意义上,都理解爱的意义,所以在考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与爱有关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却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断。比如,在某城市的十字路口,一个残疾人艰难地走过马路,如果有一位好心人把自己的车停下来,甚至打开车门,亲手搀扶这位可怜的残疾人过马路,所有看见这个景象的人都会热泪盈眶。某一瞬间,人们甚至会感到,这个世界无论多么冷漠,爱总是存在。

反之,如果我们看见一位身着貂皮大衣的贵妇人在街头对着自己的宠物狗无比亲昵,但却对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表现出不可名状的厌恶甚至辱骂,我们也能知道,这真是一位缺乏爱心的妇人,一位冷漠、自私的人。

爱是一个人贯穿一生的最大的功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高分。

在基督信仰中,关于如何去爱,耶稣的命令非常明确,“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中文和合本译成“爱人如己”,此处“人”的希腊原文πλησίον (plesion)的意思是“neighbor”、“邻舍”,所以英文版的翻译更符合原意:love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爱你的邻舍,如同爱你自己。事实上,这条诫命最早出现在旧约,“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利未记19:18)这里“人”的希伯来原文是(re'a),意思是“neighbor/friend/fellow”,“邻舍,朋友, 伙伴”的意义。所以,在新旧约里,神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爱你的邻舍,如同爱你自己。

据统计,旧约中有115处提到“邻舍”,新约中有22处,总共有137处。原文使用的词包括希腊文plesion,希腊文perioikeo,希伯來文qarob,希伯来文saken,等等,都是指住在附近的人,地理位置接近的人。

让我们这样思考:神不可能要求你因为一个人搬离你的社区而停止爱他。所以,“邻舍”指称的人,可能在地理空间上与你接近,但也不一定。罗马书13:8说到:“凡事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一位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这里的“人”,希腊原文是heteros,指邻舍,也是“其他人”(others,another)的意思。加拉太书6:4说:“每个人都当省察自己的工作;这样,他就只在自我比较的时候,将有可夸耀的,而不与别人比较了。”这里的“别人”是邻舍的意思,也是别人的意思。各个英文译本也有翻译成neighbor的,也有翻译成another的。

综合而言,“邻舍”不仅仅是空间概念,而是一个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囊括了出现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所有其他人,更恰当的翻译是“周围的人”。

对于这个概念的辨析,可以让我们对爱的艺术的理解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扩展。

一、邻舍是单个的人。因语法差异,英文版对此有更直观的体现,其中使用了单数neighbor,而不是复数neighbors。表明神要求你所爱的“邻舍”,是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一群一群的人。

二、邻舍是具体的人。邻舍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名字有血肉的人,他出现在我的周围,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这意味着我知道他,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存在。

三、关于爱的艺术,我们也要牢记“我们不过是人”的箴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此我也要对自己保持怀疑状态,我没有足够大的能力去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我应该基于我的爱的能力,对每一个我周围的人,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保持一种爱的情感与行动。

四、耶稣强调,要到人群里面去,像羔羊入了狼群。所以我们看到,基督徒总是在人群之中,柏格理不是在英国的某个学校里穿着燕尾服喝着咖啡然后充满着对遥远中国人的爱,不是这样的,他的爱的艺术是远渡重洋,越高千山万水,来到中国贵州石门坎,与苗族人在一起,让自己和苗族人成为邻居。

理解了这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说“我爱中国”的时候,我的意思一定是“爱每个中国人”。当我说“我爱人类”的时候,我的意思一定是在说“爱每个中国人”。原因无他,仅仅因为此时此刻,我说着汉语,我所有的关于爱的艺术的表达,都是通过汉语来完成的;仅仅因为此时此刻,每个中国人都是我的邻居,我的乡亲,我的朋友,是我的朝夕相处的伙伴,是在同一条河流里饮水,在同一块土地上生老病死的具体之人。

从人性论的角度看,把爱的艺术与爱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是一个难题。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这源于一种爱的观念的错谬。比如人们会觉得仅仅热爱邻舍,显得不够高尚,不够开阔,不够大气,于是有人抓住大词语,高喊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哲学家罗素就曾经说过,“我对人类充满了同情。”但在日常生活中,罗素却对自己的妻子充满厌倦。这是一个关于爱的艺术的大陷阱,当我们用“人民”、“人类”替换掉“邻舍”时,事实上我们是在用宏大、抽象的概念去遮蔽具体的、单个的人。

这是关于人性论的又一层怀疑:人类发生爱的情感的对象必然是具体的,强迫别人或者宣称自己能够对抽象概念发生爱的情感是虚妄的。如果对此缺乏警醒,那么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陷入到一种“伪善之爱”的窠臼之中。

关于爱的艺术,我们必须不断怀疑自己,承认自己的无力状态。我们总是要明白,只有神才能无差别地爱全人类,因为只有神才能知道每个人,知道每个人的名字,知道每个人的存在,甚至在每个人出生之前,就认识我们。耶和华对摩西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出埃及记33:12)。拿但业问耶稣:你怎么认识我呢?耶稣说:你在无花果树下的时候,我就看见你了。(约翰福音1:48-49)

而对于每个具体之人而言,我们没有能力按一个人的名字去认识那人,也没有能力在肉眼视觉范围之外去看见一个人。去爱一个不知道、不认识、也无法看见的作为抽象概念而存在的人是轻省的,因为那爱出于想象,出于无知,不需要付出恒久忍耐。而爱周围的人,爱具体而微的人,爱邻居,爱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却是困难的。因为你真的知道他,真的看见他,你发现他的人性如此幽暗,你和他存在利益冲突或者潜在的利益冲突,你和他甚至是仇敌。

在近距离的人际关系中,罪和罪厮磨,罪人和罪人磕绊。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愿意附身去爱,愿意去搀扶,愿意去侍奉。愿意每天早晨起来对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温柔说一生“我爱你”;愿意每天深深拥抱自己日渐衰老的父母;愿意对一个迎着你走过来的陌生人说一声“你好”;愿意去医院里给那些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擦洗;愿意去孤儿院里做义工;愿意寒冬的时候给流浪汉送上几件棉大衣;或者愿意去看望几个常年坐在轮椅上的人,和他们吃一顿饭,聊聊天;愿意在你受到别人的侮辱时,总是别过脸去,把委屈的泪水流给上帝看;你真的就是在践行爱的艺术了。

这是一种爱的艺术,是一种爱的普世价值,是一堂贯穿一生的练习课,适用于每个人。所以我们要深深辨析,并不是说一个人倾其所有来周济穷人,就是爱了。爱是什么?爱是恒久忍耐。在漫长的生活细节中,一个人总是对每个具体的人保持爱的状态,这才是最艰难的工作。爱是永不止息。真正的爱是超越时间的,无论生,还是死;无论幸福,还是苦难;无论富足,还是缺乏;我都要努力爱每个具体的人。

这是个看似很小,实则也是最难做到的要求。人际关系越亲近,需要忍耐的东西就越多,而忍耐越多,爱也就越多。爱体现在冲突与和解,争吵与宽恕之中。在所有人际关系里,夫妻关系是最亲近的,近到两人合为一体。所以夫妻之爱,是人类爱的范本: 两个充满自私的罪人,用毕生时光互相忍耐。正因如此,婚姻是一场磨砺,也是神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同样的道理,当我看见我的身边那么多堆积着人性缺点的中国人,看见他们随地吐痰,看见他们乱扔纸屑,看见他们大声喧哗,看见他们恶声辱骂,看见他们冷漠而绝望的脸,看见他们长期被关在猪笼里但却赞美猪笼多么美好,我真的爱他们吗。如果我做不到真的爱他们,我就是忘记了上帝“爱人如己”的诫命。




https://mp.weixin.qq.com/s/spLjlLW8aE2LrvjEu1Y4F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4-4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