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446|回复: 3
收起左侧

教养儿女目标与路向(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游老老 今早长出来的蛀牙 --------------------------------------------------------------------------------   一个亲子问题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问题由小而大才引起父母的注意。就好像蛀牙一样,若有人告诉你,他早上睡醒了,突然发觉大臼齿有个大洞,而且痛得要命,你会相信吗?人出生时,神给了我们一副「编贝美齿」,要我们好好照顾它们。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到老了,牙齿依然坚美如昔;其他大部分的人却已经为牙医师们盖了大楼,买了大车子了。 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保持牙齿清洁的方法与习惯是否正确。只有早上刷牙?还是晚上刷牙?一天刷三次?吃完东西马上漱口?刷牙的方式?等等都关键。街上只见有牙科诊所,从未见过「刷牙补习班」就是因为预防与保健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教养儿女也像刷牙一样是父母的责任,若是不能事前防范问题,就会产生「今天在解决昨天造成的问题时,不幸又种下了明天问题的种子」。请不要笑,依老老的观察,绝大多数的亲子关系都是落在这种无奈与烦恼的「突发性蛀牙症候群」之中。 实验室里的儿女 --------------------------------------------------------------------------------   教养儿女与作实验是不同的,实验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儿女的成长却是亲子经验的累积。爱迪生失败一千多次,最后终于发明了电灯。他为世界带来光明,全世界也佩服他坚定不畏失败的毅力。作实验是有个梦想,然后去摸索,试图找出正确的方法。教养儿女则是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按图索骥」,一步步培育儿女长大成人,心态与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得要先清楚知道做它的目的与做法,再来才是如何依照步骤去把它做好。要知道父母与儿女的互动关系是一生长久,不是在儿女成年后就结束了 (空巢期的观点)。许多人以为「教养儿女」主要的责任是要儿女衣食无虑,提供好的读书环境,进入一流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这是社会潮流,人人都这样做,问题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理想,亲子问题的事实已经证明一切。 真的为「活」而吃吗 --------------------------------------------------------------------------------   没有人认为 (或承认) 自己是在为「吃」而活,都觉得为「活」而吃才是正确的。然而却没多少人真正知道这个「活」到底是在指什么。人们努力思索与寻找一阵后,没啥结果,也就只能朝「吃」(物质生活) 的提升上努力了。日复一日,代复一代,逐渐地追求物质生活就变成了人生努力的目标,计算物质拥有多寡的单位 (它的名字叫做钱) 变成了衡量人生得失的统一标准。   这种心态多少年来深深地影响著中国文化。父母灌输儿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旦儿女「金榜题名」,就出头了,不但自己面上有光,同时又能光宗耀祖。 今生是为永恒 --------------------------------------------------------------------------------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四章中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意思是说我们活著不单要吃饭,也要有「生命的粮」。主耶稣自己告诉我们,他就是生命的粮.到他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他的,永远不渴。他又告诉我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永生」就是约翰福音十七章中说的,「认识你独一的真 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圣经箴言书廿二章:6 又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当行的道,就是认识神,遵行他的教训。若是父母自己相信,并且当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应该要传给儿女,成为他们人生的目标。花功夫读书,创建事业,赚取喂养身体的食物 (会朽坏的) 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是得著那能存到永远的生命粮食,也就是说一生的目标就是在「追求与主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用今生来为进入永生作预备」。 一切全靠关系 --------------------------------------------------------------------------------   「认识」不是一件东西或是一们学问,它是一种关系,一种有生命、会成长的关系。然而「关系」不单是用言语就能教会的,「关系」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身教」,是一种影响力的传递,藉著亲子间每天大事小事,耳濡目染的经历才能做得到的。   正如申命记六章:5-7 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父母若用一生之力,藉著尽心、尽性、尽力来爱主,建立与神的关系,并且在子女面前敞开自己的生命经历来见证他的恩典与慈爱。当儿女目睹父母是如何在生活中依靠神,经历神,成为神恩典的见证人时,就会接受主成为他们自己的神,一生渴慕他,主动亲近他。这是父母把儿女带到神面前的唯一途径,也是「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   换句话说,「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就是「透过与儿女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让他们看见、经历,并羡慕父母与神的亲密,进而产生意愿与神建立起个人亲密关系。」这是马太福音廿八章福音大使命的「家庭应用」。 当心 儿女在看你 --------------------------------------------------------------------------------   目标有了,怎么付诸实施呢?接下来神在申命记六章:7-9 教我们,「……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就是随时随地在生活各个层面中,让孩子在父母对人接物与处世价值观中见到神,处处看到神在父母生命中的影响。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并重,相辅相成。谈论是「言教」,「系」与「戴」是身教,让孩子看见,处处影响,时时提醒。 没有陪伴就没有教养 --------------------------------------------------------------------------------   既然关系的传递是随是随地,那么父母花时间与孩子相处,「陪伴」儿女成长是「教养儿女」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不然,即便父母对孩子教养的原则倒背如流,若是不能陪孩子成长,一切都是枉然。没有人会信靠一位在我们有需要,却常常对我们说抱歉,没时间陪我们的「天父」;没有人会愿意跟随一位找不出时间教导我,领我走出困境的「救主」。   今天的问题是在父母没有看清楚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单是在于用什么有效的「方法」,而是要有「足够时间的陪伴」。惟有有足够的时间相处,才有机会将「言教,身教」的「影响」传递下去,是「以父母的生命影响儿女的生命」。   目标清楚,做法明确,就能解决问题,防范问题,进而能建立关系,享受关系。「教养儿女」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可以是喜乐的,有丰盛收获的。这全看你信不信,做不做,是不是持之以恒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6-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游老老 来自信望爱 ── 若是各家的父母都知道如何教养好自己的儿女,那么天下的青少年问题就少之又少了。 ── 今天的另一个问题是父母过分倚赖学校、教会能把自己的儿女教好,却忘了那原本是父母的责任。 ── 教养出好儿女事半功倍的做法,就是夫妻二人做儿女的好父母。 教养儿女目标三步骤 --------------------------------------------------------------------------------   在上篇中,老老提出「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就是「透过与儿女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让他们看见、经历,并羡慕父母与神的亲密,进而产生意愿与神建立起个人亲密关系。」的说法。这个目标一共是三个步骤:(1) 与儿女建立关系,(2) 传递给儿女圣经的生活价值观,(3) 引导协助儿女与神建立个人关系。   这三个步骤有如暴风雨中的灯塔,可以帮助父母在教养儿女的汪洋大海中,指出正确的方向与原则。老老看过不少 (可以说很多) 谈亲子的书,内容与秘诀是众说纷纭,甚至南辕北辙,还有鼓吹似是而非理论的都有,到底听哪一个的?或是如何分辨好坏?就是藉著这三把「尺」来衡量:是否能帮我建立与儿女的关系?是否合乎圣经爱的教导?是否能帮助我把儿女带到神面前?   儿女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成长过程中的主观经验累积,铸造出个性与日后处世原则的模式,因此父母责任重大。多看、多读,借镜别人的经验与专家的建议,并用前述三步骤来评估,就能找到好的参考资讯来学习应用。 不能被取代的父亲 --------------------------------------------------------------------------------   由于近代职场的激烈竞争与压力,为了确保一家衣食无虑,几乎做父亲的「不得不」把时间与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今天家中「缺席」父亲的问题非常严重,父亲经常长时间工作或是出差不在家,要不就是「人在心不在」(把公事带回家),或是被白天的问题所扰而心不在焉。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逐渐把教养儿女的重心由父母共同承担,转移成母亲单独承担 (虽不是全部,但至少是大部分)。   在神创造中的人伦关系中,父亲的角色不是母亲或是其他任何人可以取代的。父亲不单是要能给家中带来物质上的供应,更重要的是他担任男性角色的示范。儿女如何日后与其他同性与异性相处,如何交友、组建家庭、应对进退等等,到成长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受到父亲角色表现方式 (出席或是缺席) 的影响。   父亲是儿女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父母之间的互动与相处模式、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影响到了儿子对待女性的态度 (小时对姊妹,日后对妻女);影响到女儿看待自己的价值。如果父亲是权威的,儿子将来多半如此,女儿则会认为女性应不论错对都当听命于男性;如果父亲是一位绅士,为女儿开车门,拉椅子,女儿将来找对象时就不会与举止粗鲁的男人来往,儿子也会因著温柔体贴,吸引了蕙质兰心的贤淑女子。 儿女承袭父母的榜样 --------------------------------------------------------------------------------   父母的关系示范深植在儿女心中,是将来儿女婚姻关系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当夫妻关系遇到困难时,父母曾经如何面对,儿女多半难逃其影响。外遇的父亲,儿子倾向有外遇;女儿则倾向纵容先生有外遇;父母因为无法克服歧见而分居,儿女在婚姻中面临类似困难时,因为没有见过父母携手共度难关的榜样,也容易倾向临阵脱逃,不愿面对挑战,解决困难。父亲对母亲忠实,经常表达爱意与感激,就是给孩子日后最宝贵的礼物。唯有成熟身心的儿女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教养出更加美好的子女。若想要有好的第三代,就得从第一代做起。   父母的优缺点在儿女面前是无法掩饰的,所以父母要想给儿女正面的影响,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若是整天口中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 (心中也真是这么想),可是行动就是做不出来,老老给你下保单,你的儿女保证也是如此。不信请你看一下本文的漫画,你认为图中的小孩学会的整洁习惯是什么?经常保持家中整洁?还是有客人来时…… 孩子不是另一个你 --------------------------------------------------------------------------------   这是许多父母在教养儿女中不知不觉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未能达成的愿望投注在儿女身上。自己小时没机会学习乐器,现在就从早到晚把孩子的闲暇排满了钢琴,小提琴,舞蹈。甚至起居时间的安排都是绕著学艺课程来转的,孩子的童真与欢乐就随之而去。   也有另一种父母为了儿女将来能不虑衣食,把孩子要走的路早早订下了,不学医就得学法,二选一。老老知道一个真实故事,当医学院毕业,考过医师执照后,这位从小就被指定要学医的儿子,把医师执照交给老父老母说,「你们要我做的,我为你们做到了,现在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了。」说完就飘然而逝,留下目瞪口呆的两老。徒然浪费了儿子宝贵的成长与青春,留下满心的苦涩在等待儿子回家的岁月中去咀嚼。 给他第二次机会 --------------------------------------------------------------------------------   还有另外一个状况父母要学到的,就是要接纳孩子,给他第二次机会。老老认识的一个孩子总算上了大学,学校与专业都很体面,让许多家长称羡不已。谁知不到一年,令父母错愕的是,孩子的成绩单出现科科红字 (F,被当了),百思不解。问题出在孩子从未被教导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等一进大学住了校,面对太多的活动与诱惑,鱼入大海迷失方向。结果,花了太多时间在「课外」活动上,体力透支,也不懂得时间管理。还以为可以考试前一晚,凭著好记忆力,像高中时代一样临阵磨枪。哪里晓得大学里讲究的是思考与论述,考试当然一败涂地,甚至因为多科当掉,被学校踢出校门。   他的父母面对这个状况快被气疯了,面子挂不住,里子也不要了,宣布与独子划清界线,拒绝往来,现在被同学家暂时收留。子女不能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优先顺序,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也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做父母的必须承认这是个「全家」事件,必须要「全家」共同参与,同心同行,藉著商讨,来一步一步解套。若是处理得当,孩子会学到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会因著父母的接纳与参与,再站起来。可惜,这对父母拒绝给孩子「再一次的机会」,从此天涯陌路,将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让伤痛成为一家人间的阻隔。 发掘兴趣 培养天赋 --------------------------------------------------------------------------------   教养儿女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依据学习的兴趣来培育他们。所以在儿女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方接触不同的学习领域,找出「可能」的方向,再加以培养。若是中途有变化也不要太介意,因为孩子还小,兴致与兴趣有时分不清楚,等稍长与接触时间长了,就看出来了。即或不然,也不要紧张,凡事只要当时已经尽心尽力就好了,许多事都有神奇妙的美意。   有谁一生中没有改换过职业或工作的呢?也不是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跟在大学的专业有关的。换了是你,进了大学发觉当初的了解与事实有差距,你会不会转系呢?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你会不会考虑更换工作呢?还很少见过从小立定志愿,就从来没变更过的。许多的时候都是因为开始接触了,才能知道是不是真正喜欢,若是不喜欢,就没有投入付代价的意愿了。只要不是因著怕吃苦或是草率地做决定,父母最好能尊重儿女的意见,这样在日后还留有沟通与进言的空间,帮他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子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marylu在2003-6-20 12:18:15的发言:   正如申命记六章:5-7 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父母若用一生之力,藉著尽心、尽性、尽力来爱主,建立与神的关系,并且在子女面前敞开自己的生命经历来见证他的恩典与慈爱。当儿女目睹父母是如何在生活中依靠神,经历神,成为神恩典的见证人时,就会接受主成为他们自己的神,一生渴慕他,主动亲近他。这是父母把儿女带到神面前的唯一途径,也是「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   换句话说, 「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就是「透过与儿女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让他们看见、经历,并羡慕父母与神的亲密,进而产生意愿与神建立起个人亲密关系。」这是马太福音廿八章福音大使命的「家庭应用」。   今天的问题是在父母没有看清楚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单是在于用什么有效的「方法」,而是要有「足够时间的陪伴」。惟有有足够的时间相处,才有机会将「言教,身教」的「影响」传递下去,是「以父母的生命影响儿女的生命」。   目标清楚,做法明确,就能解决问题,防范问题,进而能建立关系,享受关系。「教养儿女」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可以是喜乐的,有丰盛收获的。这全看你信不信,做不做,是不是持之以恒了。
   好文章哦,奖励鲜花一朵![em101][em101]   “教养儿女”的正确目标,我愿意朝着个目标迈进!持之以恒,靠主[em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游老老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 不许孩子输在起跑点上 --------------------------------------------------------------------------------   这是另外一个许多父母教养儿女时不知不觉中常犯的错误。我们在看世运会马拉松赛跑时,都知道一件事,通常在全程前面三分之一 (甚至三分之二) 领先的选手,几乎「肯定」不是最后的金牌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金牌选手有自己的奔跑策略与训练模式,「不会因为开始时别人表现好就乱了阵脚」。   爱迪生小时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但是他的母亲却坚信儿子是「金牌选手」。在专业教师放弃时,把他带回家自己教,后来的成就震惊全球。如果你是爱迪生小学同学的父母,会觉得赢在起跑点上有实质的意义吗?同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找出孩子的独特个性与特长是父母的责任;若是只是一味地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最终失让孩子去的是自信,一生落入退缩与胆怯当中。   「隔壁的小华数学比你好,对街的阿美化学比你棒,舅妈的老二弹琴比你好听,…你再不努力,哼哼…」压力加上威胁,儿女心里当然受不了,换了你自己在儿女的处境,你喜欢听吗?你觉得父母天天这样唠叨有助于学习吗? 天生我才必有用 --------------------------------------------------------------------------------   不单单父母要学习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比,更要建立孩子的自信。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知道神创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用跟别人比,只与自己比,像使徒保罗一样。现在的孩子不快乐,就是被父母放在一个「永远要与所有比我好的人竞赛」的生活中,这几乎是一个注定悲惨的人生。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的不是一个充满争竞与压力的人生,而应该是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可以让儿女按著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努力上进。抱定「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信心,依靠神的带领,每天都能过喜乐充实的日子。 儿女因父母学习而成熟 --------------------------------------------------------------------------------   绝大多数的父母只知道闷著头去教养儿女,只有极少数的父母知道,如果不持续的学习与成长,就没法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孩子小时,特别是头一个孩子,可能还知道请教过来人,或是找些参考书读读。等到孩子长大些就觉得已经是有经验的父母了,渐渐就不再花时间学习,问题慢慢从此产生了。   一个养育过六岁孩子的父母,一年后是要养育一个七岁孩子。孩子的心智与需要与一年前是不同的,父母所面对的是七岁的孩子,自己也没做过七岁孩子的父母。若是没有学习与准备,这场仗准打不赢。   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如孩子随著成长就要换更大的衣服,不能再穿去年的旧衣服。说话方式,内容与主题都要依年龄而改变。说话的内容要是子女有兴趣的话题来切入,用他们那个年龄熟悉的用词来表达父母的思想。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唯有父母要藉著不断地改变来学习,若不能持续学习成长,儿女的成长就会迟缓与限制。 尊重不是放任 --------------------------------------------------------------------------------   对于青少年,现代教育潮流强调「尊重」子女,可是「尊重」不是「不管」,或是放任没有规矩;不侵犯儿女的「隐私权」,并不代表不可以了解儿女参加活动的内容,或是不能认识他来往的朋友。尊重是看重孩子独特个性的宝贵,幼小时起就尊重他的兴趣,但是不能纵容任性或胡闹。对年龄较大的儿女,可以在事先言明家规的情况下,逐渐放宽儿女的自主权。   订定清楚的家规并不保证子女能建立正确的习惯与价值观,重要的观念都是父母与子女不断地讨论与互动,一点一滴逐渐累积起来的。好比金钱的价值与如何使用零用钱,青少年期时的衣著方式等。若是未曾清楚讨论过的事件或议题,当子女的意见不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子女犯错生气的当下,颁布新规定与立下罚则。这只会升高怒气,并且把外在的冲突转成内在的对立,种下长久的怨怼的种子。 教导危机处理 --------------------------------------------------------------------------------   在父母经常表达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个性都比较乐观积极,抗压力强,对于危机处理的能力也高,也乐于尝试新的事物。通常孩子犯错时,父母都倾向于指责儿女的疏忽,其实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如何面对危机,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才能转危为安。好比说,孩子打翻了牛奶,多半父母会立时大声喝斥:「怎么搞的,这么不小心,说过多少次了。」骂了半天,孩子还是不知道下次该怎么改正。若是父母察知孩子是无心之过,马上拿纸巾来教孩子如何清理,及换洗桌布,并且再倒一杯牛奶给他。下次,弟弟打翻牛奶时,你觉得他会如何处理?大声指责?或是帮助清理呢? 人「对」了才能做出「对」的事 --------------------------------------------------------------------------------   总而言之,请千万记住,只有「对」的人才能做出「对」的事。把儿女养育成心理健康,个性成熟的个人是最重要的。相信即或将来面临未曾遇见过的状况,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行动。父母总有一天要过去,最能让父母放心的,就是依据圣经教训教导出来的孩子。箴言 22 章 6 节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伸,是父母生活的反映。「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一点也不假。下面节录了一段很受欢迎的育儿箴言,请大家仔细读读,会有很多体会的。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责难。 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抵抗。 在嘲讽中成长的孩子,易于畏缩。 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易于缩怯。 在忍让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坚忍。 在激励中成长的孩子,充满信心。 在赞美中成长的孩子,充满感激。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得正义。 在安定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5-13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