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诗篇第三十六篇1-12节
主题:人的邪恶与神的慈爱
诗篇第三十六篇的标题是:“耶和华仆人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这标题似乎与上一篇二十七节中的话有连带的关系,那里说:“耶和华喜悦他的仆人平安。”大卫在这一篇诗里把恶人对神的观念和他自己与神的关系来比较,这样并列的比较,就显出作神仆人的福气是何等大。
全诗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一至四节讲恶人的恶。恶人的罪不只是在行为上做了恶事,最根本的问题是心中无神。恶人心里想:“我眼中不怕神”(1节)。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恶人认为没有神,而是说他们不认为神会做些什么,他们以为神不会报应人。
恶人既是这样想,便叫他们的良知泯灭,坏事做尽却以为天不知、地不觉。恶人常以为自己的计划周详,天衣无缝,于是便自夸自媚,骄傲自大(2节)。恶人以为他们的罪不会被显露,世人也会觉得他们是好人;可是他们忘记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恶人的良知既灭,口中就会流露出恶言来,与智慧断绝:“他口中的言语尽是罪孽诡诈,他与智慧善行已经断绝。”(3节)为何说他与智慧断绝呢?因为行恶是害己害人,做害己害人的事,岂不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可惜的是,这世间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做愚昧的事。
恶人就连在睡觉时也在图谋罪孽(4节)。床上应该是睡觉休息的地方,但恶人却在计划怎样犯罪。有时人不小心犯错,那是无法避免的,但人若定意行恶,一意孤行要错到底,那就是愚不可及了!这样做是跟谁斗呢?结果是谁得益呢?到头来还不是害了自己!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第二段五至八节,大卫描述耶和华是怎样的一位神,跟第一段形成明显对比。
第一,神是慈爱的(5节)。大卫想到恶人的时候,又想到神不马上把他们除灭,就不得不赞扬神的慈爱。神的慈爱上及诸天,是无远弗届的。高可到穹苍,低可到人民牲畜,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在神慈爱的覆蔽之下。他不单顾念人类,而且爱惜牲畜,我们投靠在这样一位神的荫下何等有福!
第二,神是信实的(5节)。“信实”的意思是诚实可靠、言出必行,因此他的应许是完全可信赖的。神的恩惠向世人是伟大的,向那些蒙恩得救的人就更显伟大了。“达到穹苍”表示神的信实像天那么大,他是可信的,不会失信于人,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倚靠他。
第三,神是公义的(6节)。大卫在论到神慈爱的同时,他也提到神的公义,这表示神的爱和公义是一体的。神的爱若没有加上公义,就是黑白不分,是非不明;这种爱是糊涂的溺爱,对人无益。但神的公义好像高山那么稳固,他的判断如同深渊,非人的头脑所能明白,但一定是最正确的。
第四,神能满足人。“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7节)我们在世上可以拥有很多,却独欠满足;原因很简单,因为欠缺神的慈爱。没有神的慈爱,人里面总有一个空洞,不能满足。耶稣说:人若喝世上的水还要再渴,但人若喝他所赐的水必永远不渴!投靠神的人,将在他的丰富中得着喜乐与饱足(8节)。
第三段九至十二节,讲到我们认识神的人当有怎样的回应。前面已经将恶人和神作出比对,我们就应该选择神,因为在神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9节)。这个世界是黑暗的,到处充满陷阱;但投靠神的人必在神的光中行走,我们的言语、心思、行为将被洁净,何等有福!
我们追求认识神,就可以领受神的慈爱。我们心里正直,神就以公义待我们(10节)。他“不容骄傲人的脚践踏我;不容凶恶人的手赶逐我”(11节),神必保护属他的人,保守他们脱离想要害他们的人。
大卫本来要求神用慈爱和公义待他,求神使恶人远离他,不能害他。可是他立刻就发现,其实恶人在神那里根本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12节)。只要人常活在神的里面,恶人就无从害他。既然这样,神的子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回应:神啊!你是我生命的源头,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我要从你那里得饱足,我要活在你的光中,因这是我的福分!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祷读:诗篇第三十六篇9节:“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
================= 经文 =================
经文:诗篇
(耶和华的仆人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36:1 恶人的罪过在他心里说:“我眼中不怕 神!”
36:2 他自夸自媚,以为他的罪孽终不显露,不被恨恶。
36:3 他口中的言语尽是罪孽诡诈,他与智慧善行已经断绝。
36:4 他在床上图谋罪孽,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恶恶事。
36:5 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你的信实达到穹苍。
36:6 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判断如同深渊。耶和华啊,人民、牲畜,你都救护。
36:7 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
36:8 他们必因你殿里的肥甘得以饱足;你也必叫他们喝你乐河的水。
36:9 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
36:10 愿你常施慈爱给认识你的人,常以公义待心里正直的人。
36:11 不容骄傲人的脚践踏我;不容凶恶人的手赶逐我。
36:12 在那里,作孽的人已经仆倒。他们被推倒,不能再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