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义上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狭义上说,基督教专指新教。基督教诞生以后,不断向外传播,虽然遇到犹太当局和罗马当局的多次迫害,仍然能够发展壮大,从耶路撒冷起,传遍犹太全地,乃至整个罗马帝国,并于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帝国境内的文化民族差异和教权上追求平等,于11世纪正式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教义上的差别是微小的,这种差别应该从他们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他们共同的信仰就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尼西亚信经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亚成肉身,而成为人;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照圣经第三天复活;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我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生命。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形成
天主教又称为罗马公教(即罗马普世教会),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教会应建立一个以罗马城的教会为中心,以罗马教宗(即教皇)为教会最高领导者的统一的大组织。其理论依据为:罗马城的教会是耶稣的大使徒彼得创立和领导的,彼得是罗马教会的首任主教,罗马教会以后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继承人,而其他地区的教会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区教会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继承人,他们都应该服从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会的罗马主教(教宗)。主耶稣曾在彼得认耶稣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后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 罗马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意味着主耶稣要把普世教会建立在彼得这块磐石上,并把管理普世教会的大权交给了彼得。但罗马教会只是统一了西罗马帝国的教会,一直未能统一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未能统一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教义上和礼仪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因为政治、文化、语言、民族、教权上的原因:4世纪末罗马帝国已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不会赞成其境内的教会(即东正教,意为东部正统教会)屈从西罗马境内的教会(天主教),东罗马的教会出于教会平等的意识,也不愿屈从教皇(即教宗)的权威。他们或许认为,彼得虽曾被称为大使徒,但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教会历史来看,彼得从始至终都未取得对整个教会的统治权,所以罗马主教也不应该获得对整个普世教会的统治权;主耶稣所说的“这磐石”指的是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赐的权柄不仅仅给彼得,也给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们。西罗马文化为拉丁文化,讲拉丁语;东罗马文化为希腊文化,讲希腊语。
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形成了4个教区,即君士坦丁堡教区、亚历山大里亚教区、安提阿教区和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亦成为4教区之首。后来东罗马帝国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区主导地位式微,4教区成为自主的东正教会。东正教向其他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俄国国教,俄国东正教会逐渐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会为首的局面。莫斯科东正教会在普世东正教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新教的产生
16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够被上帝赦免。此行动和教义在德国受到修士马丁·路德的置疑,他认为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蒙神赦罪,因为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担当信徒们的罪,人只要向他祷告,认罪,相信他,人的罪就可被上帝赦免,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购买赎罪券称义。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马丁·路德认罪,并收回己见,遭到马丁·路德拒绝。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脱离教廷,与他的支持者们(其中有一些德国的诸侯)一起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廷的新的教会,也是新教的第一个教会(即教派或宗派),称为路德宗(或信义会,因为强调因信称义)。这一行动史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以下三点:
1)信徒因信称义,不因买赎罪券称义; 2)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教皇或教会大公会议(即普世主教会议)都不是教会的最高权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祷告,与神沟通,通过祷告,读圣经领受神的启示和带领,通过向神认罪,获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职人员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后来,加尔文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在瑞士从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会脱离教廷统治,建立了归正会(即加尔文宗)。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也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廷而独立,建立圣公会(即安立甘宗)。实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国的圣公会。后来,从以上教会中又出现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在英国,这类新的教派多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国政府和英国圣公会的迫害。清教徒为了逃避迫害,远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陆谋生。英国政府在北美设立了殖民政府,对殖民地人民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引发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最终以殖民地人民取得战争胜利而告终,美国由此诞生。
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
组织上天主教强调统一,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以梵蒂冈为中心。有些新教的信徒认为天主教既然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那么天主教会的头或元首就是教皇而不是基督。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任何教会都会有个负责人,照他们的逻辑,可以说任何一个教会的头或元首是该教会的负责人,而不是基督。这显然是荒谬的推理。一个国家的天主教会一般是由教皇任命的红衣(枢机)主教管理。教皇是终身制。每任教皇由枢机主教开会,进行淘汰制选举产生。新教是分散的、多元、多组织、教派之间互相独立。教义上天主教和东正教敬重马利亚,祷告有时求玛利亚转告耶稣。新教无此观念和传统。礼拜仪式上天主教、东正教较为复杂。东正教主教、天主教神职人员须实行独身制,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全世界不会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同样,基督教在世界上在历史上也不会只有一个组织。任何宗教、任何组织、任何理论都会出现多种流派。任何人、任何教会,只要相信并传扬悔改、信耶稣得救的福音,就是走对了道路,得到了真理,接受了生命。除了耶稣以外,并没有别的道路、真理、生命。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和新教的教会都是主耶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本身都不是道路、真理、生命。地上的教会历来都不是完美和圣洁无瑕的,乃是在与罪恶争战过程中靠主救恩走向圣洁完美。在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教会的12使徒中,就有一个叛徒犹大。使徒时代的教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新约使徒的书信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难道能因此说主耶稣时代的教会和使徒时代的教会都是不正统的?当今的每一个教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错,不能因此说,教会不正统。关键是教会要彼此交通,互相帮助,改正错误,连于教会的元首基督,一同长进。使徒保罗告诫我们:“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 从发展的趋势上看,基督教会之间应彼此尊重,扩大交往,求同存异,迈向合一,共同为主耶稣作美好的见证,引领万人归主。
教会合一是指教会在真道上、在基督里、在爱中的合一,指教会之间彼此谦卑,彼此接纳,彼此交流,一同长进,连于基督,不在于组建一个组织统一的大教会。只要我们有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并赋予实施,教会在真道上的合一是可以实现的。基督教组织形式有三类:主教制(从天主教承袭)、长老制(16世纪由加尔文创立)、公理制(又称为会众制,16世纪由罗伯特·布朗创立)。主教制是从上到下分层构建教会组织(类似君主制),长老制从下往上由会众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分层建立教会组织(为西方民主政体奠定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公理制的特点则是一个教会的牧师和负责人由该教会会众选举产生,教会之间互相独立,互相联系,并设立联系机构。
“教会”一词来自希腊语ekklesia,此词的含义即“被呼召出来”,表明了教会是被神呼召出来,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并蒙耶稣基督救赎的一群人,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会既是一个整体,又由众多的肢体构成;既是圣洁的,又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容易出现错误的;既是普世的和全人类的,又是地方的和民族的;既是自耶稣和使徒们代代相传且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又是超越时空存在于天堂里,围绕在神的宝座周围的;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世俗性;既以无形的基督精神为本,又以有形的组织结构为体。因此,教会是一个包含着神为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教会的神圣性即神为因素是由于教会是由基督救赎和由圣灵时时引导及圣化的,教会的使命是耶稣基督在世使命的延续:遵循基督的教训,传扬福音,领人归主;牧养信徒,使众信徒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施行圣礼,传递救恩;彰显公义,谴责邪恶;服务众人,造福社会。教会的世俗性即人为因素是由于教会存在于世俗社会中,受着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教会又是由成圣过程中不完美甚至带着罪的人们(教会的领袖们和平信徒们)组成,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神学认知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完美性或世俗性或错误性。因此,教会的神圣性和世俗性总是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说它们统一,是因为教会的神圣性是由带有世俗性的教会体现的;说它们对立,是由于带有世俗性的教会不能总是体现神圣性,有时体现出世俗性或出现错误性。总之,教会是在成圣过程中不完美的教会,直到基督再来,新天新地降临时,教会才预备整齐,由于基督的救恩和大能,成为圣洁的童女,作基督的新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