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5-6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使徒行传,最好能回顾早期基督徒的原则和行事方式。个别信徒以及他们所属的地方教会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第一世纪基督徒只为主耶稣而活,是清楚可见的。他们整个人生都以基督为中心。他们生存最基本的原因是要见证救主,热心积极的奉献自己,投入事奉。在人类疯狂地挣扎求存的世界里,有一群热心的基督徒,组成结实的核心,他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对他们来说,万事都只隶属在这荣耀的呼召下。
朱伟慈的评论很好:“门徒在神的祭坛上燃点着圣洁、炽热的热诚,受这火的洗礼。火焰在中央,生命中每个目的和机能,都从火支取力量。这火在众使徒的心灵中,就象大船上火炉里的火,带动这船经过大风暴,及巨浪席卷的汪洋。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们!什么也不能阻碍他们前进。一种强大的力量贯通他们的行动举止。他们有热、有光,因他们得着圣灵的大能给他们施洗。”
他们传讲的信息以主耶稣基督的复活和荣耀为中心。他们见证复活的救主。人们杀害弥赛亚,但神已叫他从死里复活,坐在天上至高荣耀的宝座上。万膝都要向他跪拜,跪拜那位坐在神右边,得着荣耀的人子。除他以外,别无拯救。
门徒身处憎恨、困苦和贪婪的环境中,向万人彰显爱,以仁爱回报逼迫,为攻击他们的人祈祷。他们向其它基督徒显示的爱,催使敌人感叹说:「看这群基督徒何等彼此相爱!」
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要使福音得以广传,这点使我们印象深刻。他们不会把物质财产看作是属于自己的,反而把自己视为神的管家。哪里有真正的需要,就会有金钱迅速送到,应付需要。
他们争战,不是凭肉体的武器,而是靠着神有大能推翻城堡。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与宗教或政治领袖作战,而是在灵里与天上邪恶的势力作战。所以他们凭着信心、以祷告和神的话装备自己,奋勇向前。基督信仰跟伊斯兰教不同,基督信仰不会用暴力来传播。
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与世界分别出来。他们在世生活,但不属世。他们要见证神,就与不信的人保持联络,但他们从不因享爱世界罪中之乐而对基督不忠。他们以客旅和寄居者的身分穿州过省,要为万人带来祝福,却又不让地上的污秽沾身。
他们会忙于参加政治工作吗?会为当时的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吗?他们认为世上一切的恶疾、弊病都从人的罪性而来。一个人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出原因。政治、社会改革治标不治本。惟有福音能够一矢中的,改变人罪恶的本性。因此,他们不会弄错,不会找次要的救法。无论得时不得时,他们不断地传福音。福音所到之处,化脓的伤囗都会消失减少。
他们遭受逼迫并不感到希奇。受逼迫,是意料中事,这是一向教导他们的。他们不会替自己报复,甚至求平反,只向神申诉,因为神判事公正。他们不求逃避人生试炼,只祈求放胆向跟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宣讲基督。
门徒面前的目标是把福音传遍世界。对他们来说,无分本地或外地宣教,世界就是禾场。他们传福音,却不止于传福音,即是说,他们不单满足于把灵魂带到基督面前,然后由他们自己挣扎求存。相反,他们把归向基督的人带到地方教会聚会。当中,他们得以学习神的话,在祷告中成长,并在其它方面坚固自己的信仰。然后接受挑战,出外向别人传讲这佳美的信息。
建立地方教会能让福音工作可以长久进行,并向周围地方伸展。会众属于本地的,即是说他们在当地自行管治、维持和传道。教会之间,彼此独立,但有灵里的相交。教会自己支付开支,没有中央财库或母机构。
基本上教会是信徒属灵的避难所,不是接触非信徒的中心。教会活动有擘饼、敬拜、祈祷、研经和聚会。福音聚会不会以这些形式在教会举行,而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传福音的机会──在犹太会堂、市集、街上、狱中和逐家探访。
教会都在信徒家中聚会,而不在特别为聚会而设的建筑物。教会因此有很大的流动性,在逼迫时期,可以迅速、轻易的不公开聚会。
开始时绝无宗派。众信徒都是基督的肢体,每个地方教会都代表整体的教会的模样。
教会里并没有圣品人和平信徒的区别。没有人在教会里拥有全权教导人、传福音、给人施洗或主持圣餐。教会晓得每个信徒都有恩赐,也有使用恩赐的自由。
那些领受恩赐作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的,都不求抬高自己,成为教会不可缺少的职员。他们的职事是在真道中建立圣徒,让他们也同样可以天天事奉主。新约时期领受恩赐的人特别得到圣灵膏抹,作为事奉的装备。这让没有学问、极平凡的人也可以在他们身处的年代发挥影响力。他们不是今天所说的「专业人士」,而是受膏的带职传道人。
使徒行传记载宣讲信息时,通常都伴随着有奇迹──神迹、奇事,和各种圣灵的恩赐。在较早篇章中,这些奇迹似乎是比较显著,但其实神迹是贯彻整卷书的。
地方教会开始运作后,使徒或其代表就任命长老──属灵的监督。他们牧养羊群。每间教都有几位长老。
「执事」这名不是使徒行传里特有的教会职员。「执事」的动词用来描述为主执行的事奉──不管是属灵的事奉,还是世务的事奉。
早期信徒洗礼是在水里的浸礼。一般印象是信徒悔改后,很快便给施洗。每星期的第一天,门徒就聚集在一起,擘饼记念主。这种聚会可能不及今天的那么正式,似乎是跟一般饭餐或爱筵一并进行的。
早期教会爱祷告,犹如是系于神的救生索。祷告是认真、有信心又迫切的。他们也禁食,为要把能力完全集中在属灵的事上,不分心,不打盹。
经过祷告、禁食,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才把特别的传道计划托付巴拿巴和扫罗。二人在此之前也曾事奉主。这次托付不是正式的按立礼仪,而是安提阿的领袖承认圣灵确实呼召他们,表示了教会在巴拿巴和保罗履行的工作上同心合意。
出外传福音事奉的人不受自己的教会控制。圣灵怎样带领他们,他们就怎样事奉。但他们必会向自己的教会报告,述说神怎样祝福他们的劳苦。
在此,教会不是一个结构紧密的组织,而是一个活的有机物,时常顺服主的带领而行动。教会的头──天上的基督──指挥肢体。他们也保持受教、有流动性和机敏。所以在使徒行传找不到僵硬的事奉模式。我们喜见事奉有弹性,不死守规条。例如,没有硬性规定使徒在某处最多可逗留多少日子。在帖撒罗尼迦,保罗可能留了三个月,但在以弗所他停留了三年;完全视乎建立圣徒独立、继续地事奉基督要花多少时间。
有人觉得使徒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倚靠当地的教会,把福音传开至乡郊。是真的吗?使徒有没有这种定规不变的策略呢?还是他们天天遵行主的吩咐──不管是重要的中心区还是偏远的小村庄?
无疑,从使徒行传中,我们得着深刻的印象,就是早期信徒仰望、倚靠主的带领。他们有所牺牲,全都为主的缘故。他们无人无物,只有主自己。所以他们仰望他,寻找每天的方向,从没有失望。
巡回传道的基督徒工人通常以二人一组上路。夥伴通常是个年轻弟兄,象学徒一样学习事奉。众使徒时常寻找可造就的忠心年轻人。
有时主的仆人自己养活自己,例如:保罗以制造帐棚为业。有时有肢体或教会奉献,支持他们。
另一种深刻的印象是属灵领袖也得到与他们同工的圣徒承认。圣灵授权他们说话带有权威,也是这位圣灵给予其它信徒有属灵的本性去顺服这权威。
门徒依法服从地上的政府,除非政府不让他们传福音。他们顺服神,不是顺服人。他们承受官方的惩罚,不反抗,更不会密谋谁翻政府。福音先传给犹太人。以色列国拒绝这信息,佳音才传给外邦人。「先传给犹太人」的命令在使徒行传历史中实践了。今天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是平起平坐的──彼此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早期教会的事奉带着大能。百姓因为害怕神不喜悦不义,所以不轻易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教会中的罪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在某些情况下,神会严厉惩罚犯罪的人。例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
研读使徒行传,得出最后一个叫人折服的道理就是:假如我们都效法早期教会在真道、牺牲、一心爱主、不厌倦事奉上的榜样,在我们一代,福音就得传遍世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