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耶利米书——第五十章(续)
九·针对巴比伦的预言(五〇~五一)
五〇1~16 从第五十章到第五十一章都是谈到有关巴比伦帝国灭亡的信息,这也是耶利米书提起与以色列人民互动有关的国家灭亡之言论中,所用篇幅最长的一段。预言中有部分提到巴比伦被玛代征服。但全面的征服却是将来的事。
在耶利米书中,巴比伦一词出现过一百六十四次,比圣经中任何一卷都多。当时的巴比伦在近东地区处于统治地位,是犹大人民的主要敌人。这个国家将被从北方来的强国所攻陷。先知在讲述巴比伦的审判后,曾六次提到以色列和犹大将获祝福;第一次是在第4至7节。这里吩咐流亡的犹太人带领众被掳之民返回故土,因为巴比伦将被掠夺。
一些人感到奇怪:巴比伦帝国,依先知耶利米的说法,它原本是上帝拣选来惩罚以色列人民的。可是,同样是先知耶利米的话语,现在却传出上帝要严厉惩罚巴比伦帝国,且惩罚的方式是相当严重,是要毁灭巴比伦帝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耶利米的方针既是敦促与巴比伦合作,为何在这危急关头却对巴比伦发出这么强硬的预言?
答案似乎是:这段预言不是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而发的。耶利米力曾劝他们要效忠于巴比伦。这段预言是为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而发的(见耶五十4-8,17-20;五十一60-64)。如果信息传到了巴比伦人耳中,就是警告他们:由于他们骄傲,没有完全与上天的计划配合,耶和华将惩罚和毁灭他们。对于被掳的犹太人来说,那是保证上帝不会忘记他们所受的苦难;有朝一日他们将得到复兴。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个主要信息:上帝不会放弃与他立约的子民,只要他们知道悔改、认罪,寻求上帝的怜悯,上帝就会宽恕他们所犯的过错。
第二节提到“彼勒”、“米罗达”,这是巴比伦的最主要神明,巴比伦人将之看成是他们国家的守护神,也是他们敬奉管理土地的神。这和迦南地的人民敬奉的巴力神明是一样的。古代的人有一种看法:要摧毁一个国家或是消灭一个民族,就是先将那个国家或民族的主要神明给予抓走、庙宇给予摧毁,这样那国家的人民就会惊慌,因为他们以为已经失去了神明的庇护,再也无法得到安全的保障。这里说巴比伦最重要的神“彼勒”、“米罗达”偶像粉碎了,也就是在说巴比伦人开始惊慌了。
请注意第三节说有一个来自“北方”的国家攻打巴比伦。但在第九节则看到这来自“北方”的国家不是只有一个,而是联合许多的国家,且都是相当优秀的弓箭手当先出阵。其实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是来自波斯帝国。不过第九节所代表的意思是指过去被巴比伦侵犯、掠夺过的国家,现在都对巴比伦帝国惨遭波斯帝国的攻击采取袖手旁观且叫好的姿态。
第四与五节可说是整个历史改变的中心经文;这两节提到以色列人民是以哀哭的心情在寻找与他们立约的上帝。这里清楚地说到与上帝所立的约是“永远的约”,是“永不背弃”的约。注意第四节提到“以色列人和犹大人”,意思是全体以色列民族,这也是在预言着巴比伦帝国灭亡之后,以色列民族将从所罗门王死后分裂的情况开始有了一个新的盼望来临——合一。
第六至七节说出以色列人民的问题,就是领导者错误的引导,以色列的宗教和政治领袖把百姓带入歧途,使人民离弃了上帝的旨意。当国家的宗教领袖失去了属灵的力量时,官长们很快就在道德上堕落了。我们知道圣经的作者喜欢用牧羊人和羊群的关系,来表示上帝将以色列人民交托给人民的领导者。因此,牧羊人所代表的就是那些社会领袖,羊群就是指以色列人民。先知以西结就很清楚地表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到以色列的统治者怎样怠忽职守的问题(参考以西结书三十四1-6)。
第十一节是对迦勒底军队说的,“你们的母”意指巴比伦,巴比伦以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而自豪。然而,巴比伦被攻击的结果是几乎被洗劫一空,成为废墟的状态,因为城池将“凄凉荒废”,就像当年先知耶利米在预言犹大的耶路撒冷一样。多世纪以来,碎石瓦砾埋藏着最壮观的古巴比伦遗迹。巨大的土堆下有皇宫的城堡和相邻的伊师塔大门。面对这幅残垣断壁,遍地荒芜的景象,人们自然会意识到耶利米的预言完全应验了。
五〇17~34 第十七至二十节说明上帝采取报复对待那些侵吞他的选民的国家,包括在主前七二一年消灭北国以色列的亚述帝国,以及后来在主前五八六年摧毁了南国犹大的巴比伦帝国。
第十七节的“狮子”,在这里用来形容亚述,也被用来形容巴比伦(参考二15、四7)。请注意第十九节,以色列分散的羊群将被领到肥沃的土地,获得宽恕,上帝要带领以色列人民回到他们的故土。这样的预言是一再出现在先知的文献中,表明上帝的恩典一直在他所拣选的人民以色列,上帝没有忘记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
第十九节提到“迦密山”这是位于地中海附近的一座山,也是水气相当充沛的山,因此,取名“迦密”是指“肥沃”的意思。这样可以想像的到它出产的果实必定很肥硕、可口。巴珊,这是在约但河以东的地方。以西结书第廿七章六节说这里出产闻名的“橡树”,而在第三十九章十九节则是说巴珊也以出产肥牛出名。而基列则是以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草原地区而出名,在民数记三十二章一节提到雅各的长子吕便被分配到这块土地,可以安心放牧牲畜,因为广大的草原地区使吕便支派也想争取在这里定居生活。
第廿一至三十二节的主题中心在说明巴比伦帝国为什么会从上帝的仆人(大锤),变成被上帝惩罚的对象?理由就是“与耶和华争竞”(廿四节)、“向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发了狂傲”(廿九节)、“狂傲”(三十一、三十二节)。虽然是一再说巴比伦帝国“狂傲”,基本上要说明就是它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它以为自己就像上帝,但它忘了原来它之所以强盛,乃是因为上帝拣选它,要用它来惩罚背逆的以色列人民,以及和以色列人民四周那些邻近的族群。但巴比伦并不是上帝,它是上帝的仆人。
圣经告诉我们,人最大的危机就是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创世记第三章五节记载蛇(诱惑者)对女人诱惑最有力的一句话,就是告诉女人,吃了那棵分别善恶的树的果实不会死,而是“会像上帝”,于是人受到诱惑就将上帝的话都给忘了,听诱惑者(蛇)的话,吃了上帝禁止人吃的果实,结果人发现自己很丑陋,不堪卒睹。创世记第十一章“巴别塔”的故事记载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可达天顶的塔,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与上帝争高低,结果人惨败了!
第廿四节是在形容巴比伦帝国根本没有想到波斯帝国会攻击它,因此,连防御的准备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波斯没有花费一兵一卒就将巴比伦给摧毁了,就像第五十一章八节所说的,巴比伦是“突然陷落、毁灭了”,也就是在没有预警之下发生的。
第廿九至三十二节都在强调巴比伦是个狂傲的国家,在它的眼中根本就没有上帝,只有自己。这样的国家、民族在遇到上帝生气、惩罚时,也不会有人敢出来帮忙、扶持,因为那是上帝的惩罚,谁帮助它,就会引起上帝的忿怒,因为上帝会惩罚骄傲的人。
第三十三至三十四节说上帝是以色列的近亲,要向残害她的人复仇,恢复她正当的权益。上帝是位大有能力的救赎者,他不但亲自替以色列人民伸冤,也要使巴比伦人感到相当的不安。
五〇35~46 第三十五至三十八节是一首名为“剑之颂”的诗歌,原本在以西结书第廿一章一至十七节是以“上帝的剑”来描述上帝怎样惩罚那背弃他的以色列人民,但现在则是在说明受到攻击的是巴比伦,原本它是上帝的剑,现在反而变成被剑攻击的对象。
这段诗歌主要内容在颂赞上帝要替以色列人民报复,攻击巴比伦帝国。攻击的方式除了是军事力量由邻近各国联合的军队出兵摧毁巴比伦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上帝以“旱灾”攻击这个曾经被拣选为仆人的巴比伦帝国,使它因为旱灾来临,导致河流干涸而不能耕种,这时候就会凸显出拜偶像神明的错误,因为这些偶像神明并不能解决干旱的问题,它们不是真神,无法命令天降大雨在地上。干旱,使土地龟裂不能耕种,饥荒会随之而来。
第四十节可参考第四十九章十八节,所用的词句几乎完全相同,唯有的差异是:该处是指以东民族的遭遇,现在则是针对巴比伦帝国。用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的毁灭来比喻,在圣经中一再出现,例如以赛亚书第一章九节、第十三十章九节、马太福音第十章十五节,以及罗马书第九章廿九节等,都有类似的比喻。主要是在说明上帝要毁灭巴比伦帝国,其情况和过程会像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城一样,是使之成为废墟,寸草不留。
第四十一至四十三节原本已经在第六章廿二至廿四节;在该处的经文是描述耶路撒冷将受到来自北方强悍的民族巴比伦摧残,现在则是角色对换,巴比伦将受到这新兴的波斯帝国以同样的方法给予摧毁殆尽。
第四十三节的“疼痛彷佛产难的妇人”,这样的句子在先知耶利米的比喻中一再出现,可参考第四章三十一节、第六章廿四节、第四十九章廿四节等处。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节和第四十九章十九至廿一节相同,该处经文是用来描述以东,现在则是形容巴比伦就是上帝所要彻底毁灭的对象,原因是它胆敢成为上帝的敌对者(廿四节)。启示录的作者也因为这段经文,指出巴比伦就是末日审判被上帝惩罚的主要对象(参考启示录十四8、十六19),因为巴比伦就像“假基督”一样,迷惑人离弃上帝的拯救。
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看到一个基本信息中心:谁有力量抵挡上帝?谁敢成为上帝的敌对者?谁成为上帝的仇敌,谁就是自讨死亡,因为上帝乃是生命的赋予者、赏赐者,没有上帝,等于没有生命一样,而敌对上帝者的最大特征,就是自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巴比伦帝国的问题就是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