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课 后现代主义/温伟耀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时代的来临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一九三四年。然而,“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学术、文艺潮流的出现,要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带动这潮流较为显赫的代表人物,例如米歇尔·福考尔特(Michel Foucault,1926-1984)、让·弗朗梭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弗雷德瑞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1934~)、雅克·德里达、雅克·德丽达(Jacques Derrida,1930~)雅克-玛丽-埃米尔·拉康(Jacque-Marie-EmileLacan,1901-1981)、让·博德里拉(Jean Baudril-lard,1929~)等,都是活跃于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除了福考尔特,他可算是六十年代的先驱者)。但当时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一群很前卫、语出惊人、曲高和寡的时髦学术圈子而已。他们的理念并未带来当时一般普罗大众的共呜。
然而,自从九十年代开始,全球文明闯进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最关键性的有:
一、全球的电脑网际网络成为事实:任何消息、资讯,可以一刹那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一个角落。
二、移动电话、个人数码助理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虚拟的世界(电脑游戏、网上沟通)与现实世界交错混杂。真与假、虚与实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三、因着这些资讯媒体的革命,真正“全球化”的时代终于降临。全世界不同角落所发生的事件,都变得息息相关、互相牵连。而全球化也将全人类带向多元文化、多种族的互动状态之中。
四、因着这些资讯媒体的革命,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性的资本主义(World capitalism)——出现了:全世界的社会,都无一幸免地落在商品和广告的鉅掌之中。
五、消费主义的社会(consumer society)令一切社会、文化生活(例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政治、宗教等)都变得商品化和包装化。在消费社会的生活中,不但个人(自我)主义极度膨胀,每日的生活经验也变得碎片化和纷乱。统一而完整的自我经验逐渐瓦解。
“资讯媒体革命”、“全球化”和“消费主义”三方面在九十年代以后急速地发展,令二十年前那一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预言”逐渐成为西方社会每日的真实生活经验。今天,“后现代”(postmodern)不再只是前卫知识分子口边挂着的术语,一个真正“后现代”的时代(postmodern era)已经来临了。
后现代思维范式
一、究竟所谓“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是带着怎样特色的思想取向?我们大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反对权威和绝对主义(against authority and absolutism):由于后现代时代已经是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跨科际(transdisciplinary)的世界,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都应该彼此被尊重。再没有人可以宣称他的见解是最权威、最准确的惟一真理。在这种相对主义(relativism)的立场下,你不一定要赞同我的见解,但同样你也不可以要求我赞同你的见解。
二、反对有客观真实性的存在(against objectivity and realism):二十世纪的科学(例如: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已经将人一直所以为的客观真实(如:时间、空间)信念打破了。而所谓“历史事实”的记载,也只不过是记录者经过筛选、剪裁,甚至是有意无意地扭曲了的“作品”而已。我们根本不可能重现昔日究竟真正发生了的是什么一回事。在人的认知能力方面,后现代思维亦否定了有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无论是宗教、哲学,甚至科学,都不再有某种“不可以被怀疑的终极起始点”。我们一切的知识,都已经是主观地赋予了诠释的见解。此即所谓“反基础主义(anti-foundationalism)的知识论立场”。
三、反对整全统一性(against universalism):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modern)的文化思维总喜欢寻找某些可以全盘解释世间一切现象的“普遍(万能)”原理
(universal principle)。典型的例子是马克思主义(Marxism),就企图将一切宇宙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辩证唯物论(dialectical materialism)这普遍原则的不同表现而已。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例如:利奥塔)就特别反对这种可被称为“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s)的企图。他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人生,根本就充满了差异性(differance)、多元性(pluralism)、碎片化(fragmentation)及复杂性(complexity),尝试只用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或原理去解说一切事象,是注定失败的妄想。
四、反对结构主义(against structuralism):后现代主义者不但放弃“宏大叙事”,也放弃相信事物(例如:某种文化、某种语言)具有其稳定的、刚性秩序(rigid order)的内在结构系统。他们倡议采取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模棱两可、混沌的观点去研究和理解事物,用所谓“解构”的方法(deconstruction)去让事物如其所如地自由呈现自己的真相,而不再用“扣帽子”的方法,强行将事实迁就理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1 10:39: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