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4403|回复: 8
收起左侧

[注意]小心巴克莱的《每日研经丛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克莱的《每日研经丛书》务请主内肢体小心辨别。

这套解经资料的可取之处是新约部分的背景材料比较丰富(我写的《马太福音》文字释经证道的背景材料多是取自这套资料)。

这套解经资料的严重问题是否定神迹。在旧约《创世纪》部分,把神的创造解释为寓言或者童话故事;新约部分,总是竭力把耶稣行的神迹用理性来解释,以求合乎理性。就是说否定神迹。所以渗透的是新派神学的错误思想。

借一角提醒一下。

发表于 2010-6-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研经丛书》是由当代着名神学家巴克莱(William Barclay)及多位学者合力完成,书版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翻译及出版,全套合共四十一 册,盖涵新、旧约圣经共 66 卷书的注释,是目前覆盖圣经书卷最齐备的一套。 新约部份的作者为巴克莱,而旧约则由十一位学者分别撰写。背景资料丰富, 常引用犹太拉比所定的律法规条和教父的着作来解释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赋予新约时代意义的巨匠: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

在台湾,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的新约注释是颇受欢迎的丛书。这位出生在苏格兰的新约学者,不只是在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教室裹影响他的学生;也在教室外,经由他的着作、电台及电视的福音广播,影响世界广大基督信众。更重要的是,巴克莱让古代新约里的信息衍生时代意义,经由他深遂的洞见及诠释,福音对现代人阐明生命真理。

生平事蹟

巴克莱于1907 年出生在苏格兰北部的Wick, 五岁随着父亲搬至Motherwell,早年在此地接受教育。在<信仰的圣约>(Testament of Faith)书中,巴克莱说苏格兰的教育是最好的,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中读书,也在课外生活中学习。

巴氏对信仰的热衷与坚定是深受父母影响,父亲是联合教会(United Free Church) 的长老,也是位信徒传道,母亲也是虔诚信徒。1925 年,巴氏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修习文艺课目,毕业后继续三年的神学研读,特别兴趣于新约研究。接着又花了一年到德国Marburg 大学研究,当时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新约学者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巴克莱从小就有耳疾问题,1933 年就任Renfrew 三一堂(Trinity Church)的牧师时,巴氏若没有助听器协助的话,几乎是听不到。虽然他有耳疾问题,但他的兴趣却是音乐,也曾指挥大学诗班。同年他与一牧师女儿Katherine Gillespie 结婚, 婚后育有一男一女。

1937 年,巴氏受苏格兰主日学协会之邀,开始在一周刊<苏格兰主曰学老师>(The Scottish Sunday School Teacher)撰写有关新约研读。后来苏格兰教会出版社又邀请他撰写新约<使徒行传>注释,没想到此书一出版颇受读者欢迎,于是一本接着一本,这就是后来深受喜欢的每日读经(Daily Bible Study Readings)17 本新约注释丛书。

经历14 年的牧会生涯后,巴克莱受聘成为母校格拉斯哥大学新约语言及文学的讲师,也是G. H. C. Macgregor 教授的特别助理,直到1963 年继承此职位成为圣经批判学的教授。在此期间,巴氏曾于1956 年获得爱丁堡大学赠与荣誉神学搏士,在欢庆之时却遭逢丧女之痛,其19 岁的女儿Barbara 于一次船难意外中死亡。

巴克莱教授不只专职于教书,1967 年也被选为苏格兰教会总会议长,二年后获英国女皇颁赠Commander 荣誉。1974 年,巴氏从格拉斯哥大学退休,马上被一出版社邀请撰写旧约系列注释。可惜这个工作并没有完成,一方面旧约全部注解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退休后的巴克莱深受帕全森氏症及肺气肿之苦。无论如何, 凭着坚强毅力他完成了几本书,也参与电台及电视之广播,直到1977 年底病痛加剧才停止。1978 年初,巴克莱教授走完人生旅程,留下了鼓舞人心的圣经注释。

神学的经纪人

巴克莱常自认自己是位[神学的经纪人](theological middleman),他从上帝领受的恩赐是以简单动人的方式来传达圣经,让福音信息能向现代人说明,且赋与生活意义及激励人们力行所信信念。的确,巴克莱教授的伟大贡献就是在此,让古老圣经信息活出时代意义,且对现代人衍生影响。

巴氏虽然生长在一保守基督教家庭,但他对圣经的解释却充满深遂的智慧及自由开放。在丧失女儿的伤痛时,巴克莱在一篇电台的广播中以动感人心的言辞解释耶稣平静加利利海。巴氏说耶稣平静加利利海的意义,不只是表面上的平静风雨,更重要的是,耶稣也能平静当时门徒内心的风浪以及今日我们内心的恐惧与伤痛。

然而,并非所有信徒皆能体会巴氏的真义,保守派的人有时扭曲他的意思,批评他不信圣经裹的神蹟。甚至曾有一位自称基督徒的人士,写了一封令巴克莱教授心碎的信,书信中这样说道:

亲爱的巴克莱博士:

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何上帝要杀死你女儿,那就是为了拯救她免受你的异端思想的腐化。

这样扭曲的书信深深刺伤巴克莱的心灵,久久难忘。其实在圣经的注释中,巴氏一点也没有否认神蹟。他一直深信圣经是上帝的启示,但除了字面上的意义外, 它对现今的人们有何心灵上的教导?这是巴克莱在痛失爱女后,想借着耶稣平静风浪这段叙述来安慰心灵伤痛害怕的人们,包括他自己可惜,这样的心灵教导常被误解,常被一些莫名的信仰意识型态所扭曲,好像神蹟非得神蹟般解释不可。无论如何,不知有多少人因着巴克莱的新约注释得到心灵上的帮助与激励。James Martin 教授在<威廉巴克莱简述>(William Barclay: in a Nutshell)这本小册中,见证一些教会是如何因着以巴氏新约注释为查经参考而得到奋兴(台湾教会何尝不是)。可见,巴氏对现代信徒的影响。

后记与感想

二、三十年前,当巴克莱教授的新约注释译成中文后,很多长老会牧师皆会引用书中注解与例子作为讲道题材。巴克莱教授的确为台湾教会閈启了一扇窗户,让多数信徒看到原来圣经的信息那么具有时代意义。

几年前,台湾长老教会开始推行[新眼光读经],藉着圣经裹的信息来思考台湾现况,也因着福音的洞见进行台湾人的心灵改革。在这样的时代意义下,巴克莱的圣经注释实是一大启发,在大家还摸不着边际如何以[新]眼光读经,赋予生活在台湾的时代意义时?重新研读巴克莱教授的新约注释,也许你(你)将会有似曾相识及所见略同之惊叹!

王崇尧于英国剑穚 9/20/2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要被权威吓住了,看看事实吧,我不妨摘录几段——

一、《创世纪》绪论部分

诠释开头十一章所碰上的问题

不过那当然只是个开端。我们承认,创世记以故事的方式把古人的思想传下来给我们;但是我们仍然要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字眼,重述它的信息。从一至十一章注释我们看到,本书开头几章的注释那么困难,例如在科学真理与宗教之间;或在朴素的外型与内里意义之间;或在圣经中人物的词句与 神的话语之间;或在一个古代希伯来人可能从圣经中获得的,与后世犹太人与基督徒所了解的两者之间,要作多少技巧的区别。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学者们标为‘耶典’与‘祭典’的文件所强调出来的不同之处。

在一至十一章注释末尾,我们的结论是:不要把这些记载当作世界和人类开始的历史。但是有一个补充。由那个真正的结论,我们可以照原来的听众的看法去看它们,而且从它们里面得到创造主对祂创造的旨意之想象和分析。当骄傲的人类违反那个旨意时,无可避免地跟着发生一种结果,透过它的判决和造成破坏的范围,却远超出时间限制,绵延不绝。创世记第一至十一章没有告诉我们创造时所发生的‘事实’,但是它提供一些极其必要而又有价值的内容。它使我们面对我们现在时时面对的可怕危险,更使我们时时感到对一位救主的迫切需要。

二、《创世纪》第一章

创世记与‘神话’(一14上)(续)

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自古以来的争论,正在成为过去。双方都不再采取自己曾一度坚持的态度,但是对我们基督徒,果真在解释创世记时,是否把握了这种科学的新态度呢?我们承认,关于物质来源与宇宙规律的知识,科学才是适当的来源;而创世记的贡献,则是灵性的。总之,我们对这章和创世记的其他开头几章,乃是把它视作‘想象的故事’去处理;或者用圣经类似的说法,就如我们的主的一个比喻一般

(一)

这样一来,我们所作的,正如希伯来人作的一样。在一个像古代以色列那样未有学识的社会中,竟能产生出一些等于我们的大学或研究所一般的文章,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开头一定是好像民间故事古代以色列的平民百姓不上学校或大学,却采用一些可行的办法自己教自己,也教儿女;这些办法便是在家中的炉边或在各种社交性和宗教性聚会中,互相讲说故事。换句话说,他们的故事不祇是些逗笑和娱乐的内容,更有哲学与文化的重要材料。

至于我们现有的创世记故事,或多或少已被圣经的抄写者或复述者修改过。不过它仍是故事。这些故事是从创作它们的希伯来人那里首先听来的;这些故事的获得,是他们想象力和智力的反应。有点可惜的是我们要经过那么多年科学与教会之间的痛苦而又无用的争论,今天才得到这样的响应。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庆幸的,就是最后我们终于认清它。

——还用举更多的例子吗?《创世纪》只是民间传说,是故事,不是历史事实;科学才是最正确的,这种高举理性、高举科学的新派神学不是跃然纸上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2:27: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2楼:新约部份的作者为巴克莱,而旧约则由十一位学者(不包括巴克莱)分别撰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新约部分——

一、《马太福音》

行一件神迹(十四13-21)(续)

有人念了耶稣的神迹,认为并不需要去了解它,让他们保留在单纯甜蜜的信心中永远不受惊扰。有的人念了以后,心中发生疑问,认为非弄明白不可。惟愿这样的人不必感到惭愧,因为 神已走了不只一半路途来迎接那好疑问的心灵。不论我们用甚么方式接近耶稣的神迹,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决不要把它们当作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它们并不是在历史中单独的事件,而是耶稣基督时刻与永远行动能力的彰显,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这件神迹:

(一)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饼和鱼简单的增加:这是较难以了解的,可能是只发生一次,在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再重复:我们若有这种看法,就要以此为满足,但也不必对于想要用另一方式来了解的人,加以批评或非议。

(二)有许多人在这件神迹中看到圣餐的仪节,他们认为那接受少量食物的人,就因此有力量完成他们的路程,并且得到了满足。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顿坐下来狼吞虎咽,满足食欲的大餐,而是共享一餐基督属灵的筵席。如果真是如此,每当我们坐在主的桌前,也就是这神迹再一次的重演,因为我们在主的桌前获得属灵的粮食,使我们在 神引道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下,以更坚定的步代,更雄伟的力量勇往直前。

(三)有的人看见这个神迹认为它一方面十分自然,另一方面也实在是一个神迹,总之是十分宝贵的。试想当时的情形,有一大群人,天色已经晚了,他们都很饥饿。但是难这一大群人越湖而来连一点食物都没有?不论是多么少,他们总会带一点吃的东西吧!现在黄昏已经来到,他们都感到饥饿。可是他们也很自私,不肯把他们所有的拿出来,惟恐分给别人自己不够,所以他们宁可把食物留在口袋里面,却不愿把少量的食物拿出来分享。于是耶稣带头,先把祂和门徒所有的加以祝福,邀请和微笑着分给别人。众人都开始分享,在他们还没有了解是怎么回事以前,已经是够大家享用而且尚有余裕。

如果这件事真是如此的发生,这就不是饼和鱼份量增加的神迹,而是因着与耶稣的接触使自私者变为慷慨者的神迹,这是在埋怨的心中产生爱的神迹,是男女们因有基督在他们里面除去心中的自私,获得改变的神迹。如果真是如此,基督真正是亲自来喂养了他们,差遣自己的灵住在他们里面。

我们如何了解这件神迹,并无关紧要。但有一件事是确实的──当耶稣在那里的时候,疲乏的得到安息,饥渴的灵魂得着饱足。

二、《马太福音》

困难之时(十四22-27

本段经文的功课是非常清楚的,但当时发生的情形却相当模糊。我们首先回想这件事情当时的情景。

耶稣使群众得到饱足后,吩咐祂的门徒离开,马太说祂‘他们上船,先渡到那边去。初看起来,这个字真有点奇怪。可是我们如果翻阅约翰福音对于这件事的记载,就会发现它的解释。约翰告诉我们,众人得到饱足以后,他们要强迫祂作王(约六15)。这是一阵众望所归喝采的浪涛,在这激动的巴勒斯坦地方,一次革命可能就要开始。这是一个危险的情况,而门徒也可能使它更为复杂,因为他们还在想望着耶稣获得地上的权柄。耶稣打发门徒离开,不愿他们被卷入其中,因为祂单独才最能应付当时的情况。

祂在单独的时候,就一个人上山去祷告,那时黑夜来到。门徒动身回到湖那边去,这时湖上突然有闻名的风暴来到,他们在风浪中挣扎对抗,却没有甚么进展。那个晚上,耶稣绕着湖的上端走到对面去。马太已经告诉我们,耶稣使众人吃饱足时候,祂要他们坐在‘草地上’,藉此我们可以知道一定是春天,很可能是靠近逾越节的四月中旬。这番推测倘属正确,应该是满月。古时候的夜晚分作四更──下午六点到晚上九点,晚上九点到十二点,半夜十二点到上半夜的三点,上半夜的三点到清晨的六点。所以在上半夜的三点钟的时候,耶稣在湖北端的高地上走下来,清楚见到他们与风浪搏斗,准备到岸边来帮助他们。

在此处很难知道到底发生了甚么事情。我们在廿五至廿六节之中,两次念到耶稣‘在海面上走’,奇怪的是在希腊字中,这两处地方用的字不一样。在廿五节用的是epi ten thalassan,可译作‘海面上’或‘向着海’;在廿六节用的是epi ten thalasses 是‘在海上’,实际上跟约翰福音廿一章一节用的是同样的句子,该处译作‘海边’,就是指提比哩亚海边而言。而且在廿五、廿六节两处地方所用的‘走’字peripatein是指‘徘徊’的意思。按希腊文的字义来看,这段经文有两个可能的解释。它可能是描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的神迹,也可能是指门徒的船被风吹到湖的北端,耶稣从山上下来,在月光底下看他们的挣扎,祂穿过海岸的的浪花与波祷走上前去帮助他们;因为祂来得十分突然,他们看见祂就非常惊慌。这两种解释都很可能,有的人喜欢接受这一种,也有人喜欢接受另一种。

我们不论选择那一种的希腊文解释,并没有多大关系,但这件事的含义却十分清楚,在门徒有需要的时候,耶稣到他们那里去。当风不顺,人生充满了挣扎的时候,耶稣就赐下帮助,甚么地方有需要,甚么地方就有耶稣的帮助和拯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2:38: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了,你说的“新约部分,总是竭力把耶稣行的神迹用理性来解释,以求合乎理性。就是说否定神迹”就是指其注释提到过一些非神迹化的选项。
我不接受这个非神迹化的解释,而是接受其提供的其他解释。但我不认为提供一个选项是”
竭 力把耶稣行的神迹用理性来解释“和”否 定神迹“。

你提出的要小心这种解释我是非常支持的。

本教会作为非常保守的华人教会,牧长们也没有否定巴克莱和他的新约注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理性可以接受的解释,我们要看到这样做背后的动机。

      我们如何了解这件神迹,并无关紧要。”“我们不论选择那一种的希腊文解释,并没有多大关系”——看起来是尊重那些理性不能接受神迹的信徒(还有教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告诉他们不接受圣经当中的神迹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接受其中的教训就行;实质是放弃原则,与这些高举理性的人士妥协。看起来是明智之举,可以得到这些智慧头脑的认可,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可能来倾听基督教要传递的信息,实际已经否定了基督教。这是新派神学的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走向“不信派”。

     作为传道人或者解经家,神话语的传递者,必须先重生得救,先明白真道,先身体力行,先成为受教者。无论他讲多讲少,必须忠实的、不折不扣的把神的话语明确传讲出来。不是自己先有了观点、看法,然后找经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满口“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我觉得”。这样的传道人、解经家在传讲自己,奉劝这样的传道人、解经家闭口,免得误导他人,成为绊脚石。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每日研经丛书》当中的这种妥协。当初巴克莱研经丛书传到国内的时候,曾经在基督教界引起轰动。但是,不久就被逐渐“放下”,就是因为存在的严重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6:11: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事情我不清楚。

如果国内
基督教界已经定性巴克莱或者其新约注释存在的严重错误和误导, 需要禁止传播,请版主删除我贴的约翰福音系列。否则既然你也承认巴克莱新约注释的价值,我就继续贴了。

我说过,你提出的要小心这种解释我是非常支持的,但巴克莱的神学观点与保守基要派神学的冲突也不是否定神迹这么简单。我们看注释不是要全盘接受某人的所有观点,真正能耐心看这个注释的人,我相信使不会轻易被误导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2 0:24: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16 1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