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逸
打开前门,迎面而来的竟是一道穿透阴霾的彩虹。凤城的雨是极其罕见的,而七彩粲然的彩虹更是不寻常!
天色刚亮,微小的雨珠还躺在花瓣,叶尖之上,静静的街道全无车声、人语,却已悄悄地铺满了神的慈爱,让沙漠里蕴藏的生命活力显露出来。经过昨夜的滋润,大地得到了抚慰,也回报以新鲜清丽的面容。
早起的小女儿恬恬,高兴地跳著,好想接住这份大自然的祝福,童稚地问著我:「妈妈,我可以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叫他们也开开心,好吗?」
是啊,这美好的彩虹,怎么能够不与公婆分享呢?
自在的天空
从小,我习惯把好东西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父母受的西式高等教育,影响著他们给予子女的空间。我与其他兄、姊妹在充分的信任下,个别享用我们的自由,彼此生活很少交集。愈是成长,家人见面总是谈论时事或各抒抱负。优雅的关切有之,而实质上的照顾却不多。既然父亲努力教务,母亲沉默放手,兄姊很早就开始分头追求自己的成就与幸福;排行在后头的我悠闲地把握著安静的天空,随意而带些潇洒地长大。
当我清楚神所预备的婚姻之后,突然发现另一种家庭生活和人际来往。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他的家,惊异于一切的光鲜整洁。他的父母刚从工作返回,立即分别烧水、洗衣、加热饭菜,招呼已然成年的子女共享餐叙时光。不数日,他带我前往父母经营的餐厅。里里外外做事的人总有数十人,不时热情地倒茶递毛巾,送菜添饭外,又不断地打趣、闲聊,这可使我开了眼界。
被剥夺的空间
随后而来的日子,常有机会置身在漫天的欢声笑语之中。我彷佛闯入了陌生的国度,茫然不知如何处理簇拥的人群,频繁的接触和应对的礼节,又加上使用不同的语音,使我经常感到莫名的紧张与头疼,不自禁地保持一些人际距离。
十八年前来到美国,享受学生的自适没多久,即结婚生女。周到而思孙心切的公婆放下店务,老远赶来帮忙;大伯、小姑也从纽约飞来庆贺,著实使得小小的公寓,不但菜香满溢,也人声鼎沸。面对这许多的亲情包围,有著感动,也不时觉得矛盾。一向拥有的空间不知到哪里去了。
接下来的岁月便在公婆有时常住,有时暂留,其他家人也不时远道探望之中,忙碌地度过。后来我们又增添了三个孩子,伴随著他们的成长,使得人际网络不断地膨胀、延伸,日子不再单纯和闲适了!
自幼失怙的公婆喜欢家人齐聚一堂,保守旧有美德的他们只求媳妇能够理家、擅于应对,就心满意足了。如今遇上了从书中世界走出来的我,固然放弃博士梦想而专心守住一群儿女,却不喜爱重覆操作繁琐的家事,是会有著挑剔和失望的。看到我一有空档,竟选择读书、听音乐,把尚未井然有序的家搁置脑后,能干的公婆颇不以为然。
素来讲究持续地付出和工作的价值,公婆不知如何要求我,只好经常长嘘短叹,我虽愚拙,倒也看出他们的不悦。家里只有可爱的孩子们用童稚的纯真,把快乐填满公婆的日程表。
这样的「被动」与「相安」维持了数年。家庭的互动有限,亲情的联结也缺乏努力和体恤,相爱的关系出现了疲乏与乾旱。我渴望坦然无惧地面对老人家,却不知该如何著手。
以神为助
透过许多的呼求,慈爱的天父「就应允我、鼓励我,使我心里有能力」(诗138:3);要我「存完全的心,行在家中」(诗102:1);先得学「作仆人」,和立志「以神为帮助」。
如同圣经所说:「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林后6:4),我需主动迎合公婆的喜好,加以顺服,彷佛是为神而作的。如此,我开始提高对生活品质、家居事务的兴趣,多向公婆讨教。
同时,「作仆人」需要培养尊重之义、恩慈之心、感激之情;除了慷慨的付出时间,分享资源,迫切的代祷最为要紧。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以更宽广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挑战,学习调整和付出。
这样的转变是不容易的。我需要特别的恩典,来承受与我原生家庭迥然不同的习性。远在家乡的父母和手足,无法提供实质的建议。我只能「以雅各的神为帮助,仰望耶和华神」(诗146:5),每日清晨恳求智慧、爱心,而尽量在每个深夜谦卑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态度,多多地祷告。
改变的起点─ 自己
在神的面光中,我真正地认识自己个性的缺点,发现思想上的自私,和行动上的迟懒怠惰,加上言语的粗糙及虚伪,是如何地伤害家庭关系。一方面,我必须悔改过去,重新立志做一个「里外一致」的人,以绝对诚实的心,容许神藉著人际、环境,来挑战我的学习。这样的转变,促使家中出现勃然成长的互动力。
人生历练极丰富的公婆,是很好的老师。特别是这几年接受了基督的信仰,殷勤的聚会和查经祷告,使老人家的心灵得著归属,生活价值得到肯定,人生意义得到解答。公婆降低了对我的要求,反而不时地教导我人生百态和生活智慧,也帮助我实际需要,常常为我们加菜,打点前庭后院。
迎接美福
存著感谢,我拥抱公婆的关怀,开心地欢迎他们早早晚晚从他们的家走来探望,互道家常。我陪伴他们定期看医生、身体检查、逛街采购、共享品尝咖啡闲聊的时光,并学习为他们处理文书、杂事,记住他们看为重要的细节。同时,将教会中有爱心和美好生活见证的长辈们,介绍给公婆做朋友。从开始鼓励他们接触和配合接送,直到如今公婆有一屋子的好友,每周日在他们住处聚餐和联谊,真正看见神的预备和供应,使我们的忙碌不致于造成公婆的寂寞。
在儿女面前,我努力地引导他们真心地敬爱爷爷奶奶。除了必要的探望外,时常打电话和有空时相约出游、共用餐点也很要紧。两个青少年期的女儿、儿子常想不出话题,或不惯用中文聊天,需要我多加帮忙;另外两个较年幼的儿女,常被我送到公婆家作陪,甚或过夜,好填补老人家的生活内容。如此下,全家人留意共同经营爱的关系,也能够各持自己的空间,互相各享安息。
就这般地,我选择改变自己,使用对神的信心,来创造不同的生活品味。挥别了夜间的愁烦和无奈的哭泣,我寻找神的意念和有益的训练,展开步履迎接祝福。即使彼此可能仍有冲突和误解,减缓了营造「父慈子孝」的美满工程,我却愿意固守著:「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罗12:12)。
阴晦和风雨原本是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之一,彩虹的显现增添日子的多彩缤纷与欢欣。我只需要心甘情愿地相信:「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传3:11)耐心等候神特别为我开启的每一扇门窗。付出爱心的工作,〉纵使是在沙漠之处,也能够享受「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结34:26)
[B]诗 138:3
我呼求的日子、你就应允我、鼓励我、使我心里有能力。
诗 102:1
〔困苦人发昏的时候、在耶和华面前吐露苦情的祷告。〕耶和华阿、求你听我的祷告、容我的呼求达到你面前。
罗 12: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30 15:15: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