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士”曾经是负面性的名称,但是考察并研究中国现代医学的历史,英国传教士德贞是绝对关键的人物。可惜的是,关于德贞的研究在国内近乎空白。在晚清同治、光绪两朝,为促使中国的医学近代化和现代健康卫生观念的普及,奉献过大半生的英国医生德贞,从任何角度来看,都该称作中国人的朋友吧。恕我寡闻,在半个多世纪的习史岁月里,没有从任何一种通识性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中间,见到提及德贞的姓名。最近,学者高晞著述的《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推出改变了原有的局面。
德贞既是首位在北京开业的西医,又是进入清廷统治层面的官方医学教学雇员,其个人事业直接影响着晚清医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作为中文出版界首出的德贞研究专著,本书以传“人”志“事”的有机整体,对德贞其人其事和现代医学在中国的早期历史进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做了颇见功力的全面梳理和独具己见的深入研究。
嘉庆、道光两朝,清廷为解脱内外交困,遏阻由鸦片流毒造成的白银外流态势,曾采取断绝外贸的极端手段。然而执行这一政策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本人也不能不承认西方医人胜于中国。他在粤海禁毒期间,疝气发作,不找中医,相反向在广州开设新豆栏医局的美国传教士伯驾秘密求助,个中消息大可玩味。
或因林则徐有先例,在清英鸦片战争以割地赔款并开五口通商的结局之后,英美基督教会更重视向中国派遣医学传教士。1863年,当清同治二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医学硕士德贞,受伦敦会派遣,偕他的新婚妻子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华38年的医学传教士生涯。
高晞的这部书,是德贞死逾百年,在中文世界首出的德贞研究专著。
本书上篇四章,由德贞在英国出生到受医学教育写起,继而陈述他在中国作为医学传教士的生涯,往下重点陈述德贞在清帝国首都北京从教行医历时37年的活动。
本书下篇前五章,属于专题讨论。德贞是在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并强迫清廷签订新一轮的不平等条约,又在清廷内部通过“辛酉政变”而建立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协同专制的同治政权,那以后长住北京的英人之一。由本书附录《德贞年谱》,可知他最初是英美使馆的医生,在北京首创了一所西医院,又首创西医诊所和西药药所,五年后开始在北京同文馆讲授西方的医学和生理学。他在这前后已兼任《教务杂志》撰稿人、《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合作编纂人,还编过《中西闻见录》。他所著译的西医学介绍和医学社会学论说,大半揭载于这三种刊物。
德贞的善举,很快受到缺医少药的京城平民拥护。弱者总倾向于信仰奇迹,况且德贞的医术证明他似乎能够起死回生,况且致命的恶疾从来对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于是达官亲贵也向这位“西来和缓”求助了。这使德贞迅即名动公卿,享誉朝野,无论真假排外的满汉权臣,都钦佩他为不世出的“良医”。
德贞去世于辛丑和约签订前夕。那以前北国曾经大闹义和团。尽管两年前慈禧太后只用一句话便将光绪皇帝变成瀛台囚徒,又不经任何审判程序,将五名朝臣——其中一名御史因政变后上书质疑慈禧复行训政的合法性即被逮,一名平民砍头示众,然而她还是因攫夺独裁权力而广受中外舆论非难,大不高兴,纵容那班助纣为虐的满洲老少纨绔,煽惑盲目排外的义和拳民“扶清灭洋”。初始效应似乎很好,被兵匪难分的武装暴徒追杀的在京外国居民,纷纷遁入英国驻华使馆作困兽之斗。
在北京义和团劫掠焚烧的洋房中,便有德贞创设的双旗杆医院。德贞依靠从英国和英侨筹集的医疗资源,在这所新式医院中为中国平民施行义诊,每年治疗病人逾万。尽管1884年后,德贞另创私人诊所,但双旗杆医院仍按照他所规则,继续为贫困病人免费治疗,这时却被狂热仇洋的兵民付诸一炬。德贞本人也被迫躲进英国使馆求生。时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的莫理循,曾从被围困的英使馆内发出大量报道,更在日记中描述了麇集其中的各国使领、商人、传教士和清廷外国雇员的群相。澳大利亚作家珀尔《北京的莫理循》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中译本,2003),详引那55天莫理循的日记与札记,提及馆内人员姓名数十个,几次说到救治伤员的医生普尔博士,却没有述及德贞医生,似乎他在被困473个外国侨民中很不引人注意。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连日猛攻使馆的清军拳民作鸟兽散,而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化妆为卖菜佣狼狈西奔。德贞随着使馆解围也重获自由。但很奇怪,到他于1901年2月22日去世前,他仍然保持沉默。
从双旗杆医院被焚烧起,德贞在人间还生活了至少八个多月。这段时间他的中国生涯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内心肯定备受煎熬。他目睹了慈禧集团召唤出帝国臣民心中埋藏的“恶”之爆发,也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对中国人犯下的更大罪恶——莫理逊的报道和日记同样有颇详记述,那么他晚年的沉默,出于懊丧呢,憎恶呢,还是对毕生追求的绝望?史阙有间,高晞这部《德贞传》,也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德贞最后岁月的陈述,仅有英国报刊的几通讣告可资参照。不过留下空白,终究是传记的遗憾。
如今,双旗杆上的旗帜依然飘扬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大门前,这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和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