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810|回复: 1
收起左侧

[转帖]哈佛学者与中国人对上帝的认识何其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3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佛学者与中国人对上帝的认识何其不同!

——《我在哈佛的信仰》读后

慕香柏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箴言》9章10节

 

 

一某中国大学的教师夫妇,放弃在美国的工作、房产、绿卡等多少人盼之不得的锦绣生活,携子女全家回到大陆西部某省宣教。他们很感慨地对我们说,在美国,向上帝祷告、谢恩,是很受人尊敬的事,哪怕是不信的人;而回国后,发现无论是城市的官员、知识分子,还是农村的亲友,一看到他们谢饭祷告,不但不理解,甚至大多以为耻,甚至不愿与他们同桌进餐。认为他们迷信者有之,愚昧者有之,崇洋媚外背祖弃宗者有之。这类现象,也是我们向家人朋友,向他们分享最宝贵、最重要的把人生命带进永生上帝的国度,脱离罪与愁苦的辖制,而享平安喜乐生活的福音时,常遇到的事。他们的反应往往是,“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外界都盛传中国的基督教会如何复兴,实际上无论是从质上基本对社会的影响还微乎其微;从量上和13亿以上的人口基数一比,也只是汪洋中的星星点点,只是暗夜中的微光。

摩罗、江登兴、曼德《在中国信仰》的对话录中谈到:“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时候并没有把西方看得很彻底,一般也公认西方文明的中心是基督教。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又夹杂着马丁路德‘改教运动’,是对圣经精神和纯正基督教精神的回归,这是推动西方近现代发展的三大支柱,而我们知识分子只关注到了他们启蒙这个层面,民主、自由这个层面。”

《改革内参》曾刊载一位在美国留学十年,专门研究国际政治的人士的话,更能表明中国普通公众在信仰层面的问题。她说:“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觉得找不到相通的价值观。因为没有信仰,我们在别人眼里、最后在自己人眼里,渐渐异化为可怕、胡来的代名词,并因此受到沉重伤害。看看我们前面提的付过的代价,看看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再看看社会分化造成的贫富对立的矛盾,看看腐败分子‘发如韭割复生’的顽强,看看司法尊严的被践踏,再看看我们在一切美好感情面前的犹豫,猜忌,拒绝……我们多么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来做我们内在的法律,来统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告诉我们坚持什么,屏弃什么;教我们学会敬畏,懂得规矩;帮我们坚定意志,平息不忿,化解疑虑,安定人生。”[1]

相比于我们国人常以自身的无知为自豪、落后为先进的表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学府如哈佛大学等走出来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却正在从破碎与迷失的现代文化中,重新被上帝古旧的福音真理所光照,重新回归信仰的正道。

珠海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我在哈佛的信仰》(本文引文未注明者都引自该书当篇作者文章),宣告了一群当代哈佛学人的心灵独白。因着信仰,他们理性蒙光照,身心被重整,团契被建立。此书作者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医生、环境学家、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前联合国大会主席、奥运奖牌得主、家庭主妇、与骨癌搏斗的大二学生等。他们的故事见证了基督信仰,如何在当代冲破了世俗主义、人本主义、现世主义等这些现代人的偶像与迷阵而走向复苏。他们从各个侧面、名个角度,分享了自己走向上帝的心路历程。既描述了如何因着认识耶稣基督而从内在生命的空虚败坏迷失等幽暗势力中得自由得释放,如何从永恒上帝的启示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价值、使命、方向和动力,如何因着耶稣使婚姻危机、亲人关系得恢复与和谐,如何从狂乱与迷失的性放纵回归正常与美妙,如何重建生命的品格与生活质量,也探讨了如何因此信仰而化解社会难题,找到从根本上扭转人类困局的道路与盼望。

如沉迷于个人欲望满足的野心勃勃的莱克(Todd Lake),因着耶稣基督所赐那让人得以悔改赦罪的道,转变为谦卑服侍老人家、囚犯、贫穷无家者的人,成为浸信会牧师。精神科与文学科教授科尔斯(Robert Coles) 则从仇恨中得释放,并把仇恨转变为爱的力量。“基督教导我们一个极大的奥秘,就是那孤独的、受害的、软弱的——柔和谦卑的——会在恩典中被燃点,表现出超凡的尊贵。从那个意义来说,他们不但承受来生,并且得着此时此刻。”古典作品讲师佩雷拉(Evelyn Lewis Perera)因基督而重整他的生命与品格:“我向上帝打开自己的生命,让他拆毁重建,他就动手把他的生命品质——喜乐、仁爱、忍耐——取代了恐惧、自傲与不信。”加州大学医生杨迈克(Michael Yang)以一个绝症病人单单靠信心、祷告得医治的经历,见证了耶稣基督昨日今日都不改变,不但拯救我们的生命,医治我们的灵魂,也医治我们的身体。

不少人通过自身生命经历认识到,幸福不只是身体健康、婚姻稳定、事业发达,真理也不完全靠课堂的讲解和书本的传授,它们有赖于那更根本的。哈佛大学教授劳里(Glenn Loury)有一位可爱美丽的妻子,但是还是无法、亦不愿意持守婚姻的关系。他事业上虽然成功,灵魂却死亡。他去到华盛顿,权贵名人都认识他。他有研究基金、有声誉,可是经常情绪低落,慨叹人生无意义,而且做了毒品和酒精的奴隶。后来他让内心逐渐腾出空间,让福音滋润心田,亲身经历耶稣的复活,重生了。他开始念圣经,逐渐体会生命的深度与丰盛,原来喜乐与满足并非遥不可及,能够超越事物的表层去重寻意义……他从切身体发出感叹:“道德伦理的学术知识固然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叫人知道该做甚么;但是相对于改造人的内在生命,使‘该做甚么’变成想做甚么然后真正去实践,前者便起不了甚么作用。有人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路程是从头脑走到心灵,所言甚是。”他所强调的是《圣经》所强调的,人若非靠着上帝的恩典与力量,只靠自己,则必然“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2]。伦理学教授波蒂厄斯(Rebecca Baer Porteous)也以切身经历告知世人,“从政治、社会、自然科学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只限于一系列可见的现象;所得的资料,亦只导致某些具预测性的典范模式。只要能在经验的层面描述这个世界,掌握它怎样运作的一些窍门,这样便足够了。但要追问何谓真正幸福的人生,就显得有点越轨了。不但昔日处身雅典都会的亚里士多德如是,就是今时今日的我们,也是如此。”

著名传记作家哈格多恩(Hermann Hagedorn)记述道,“日复一日,各种证据呈现在我眼前:生命的缠结怎样解开,扭曲的事物怎样修直,婚姻怎样重整,家庭怎样重圆,生意和业务关系怎样重建根基,以及教会怎样复兴。”

“在瑞士的日内瓦,有六千人在聚会之后头一天就自动自觉缴纳入息税,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在加拿大,有一位报纸出版人向政府补付一万二千元从前的逃税。另外在一个监牢里,生命更新了的囚犯把狱卒也感化更新过来,他们还集资要送牧师去牛津的聚会,因为他们认为他也需要更新。”“在荷兰,有一位工程师在经济萧条压力下竟然发明了一种新炸弹,有两三个国家争取那专利权。但后来他的生命改变了,上帝对他的指引很明显,他把方程式撕掉了。”“在英国,有一队百多人的牛津和剑桥学生在东伦敦区欢度圣诞假期,他们与失业汉同住,目睹他们因被爱而生命改变。”“一位著名丹麦建筑工程师,他是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代表,他说那些被耶稣改变了的人是‘最伟大的筑桥者,使社会各阶层并国与国之间有新的了解与接纳。’没有甚么群众运动,也没有政治救主;但个别人士的生命改变却带来丰盛生命,经济安稳,也带来和平。”


以上不过是略略采摘了书中一小部分分享的内容,这个正在属灵复苏中的哈佛学人群体,必然要带给读者更多更精彩更深刻的祝福。荫庇所研究中心负责人凯斯(Richard Keyes)总结说,“人类在二十世纪所学到的惨痛教训,就是价值系统若没有超然根基,便会被为求达到目的的政府任意诠释……有人说:‘是啊,人类若能再相信圣经里的上帝,那就安乐自在了;但是不可能啦,因为历史向前迈进,不能复返。’我经历过信仰解体、疑惑不信和教条主义的冲击,当然知道不是如此容易相信。但是我逐渐发现这个后启蒙时代把事实与意义分割的世俗观点,本身根本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信仰,只不过它建基于满有疑点的假设上。另一方面,基督教真理的基础比我在哈佛时期所领受的更站得住脚。今天许多人认为基督教不值一文,到底是出于偏见、误解、忽视?还是真的经过公正的研究和思考呢?”

盼望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无论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还是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建立起对上帝的正确认识,归正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我在哈佛的信仰》,伯尔曼、伊丽莎白多尔、德兰修女等著,珠海出版社,定价32元)


2008-9-5草

 

转自属灵阅读交流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dutuaidushu




[1]蓝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信仰》,《改革内参》2004年第17期,根据中国思维网原文    

[2] 《罗马书》7章18节。

发表于 2009-7-2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文字也过于绝对了吧。个人感觉对中国人性格的解读,林语堂的书值得去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