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总结: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信也不是由于人产生出来的,乃是上帝把信心赐下来,借着『道』产生信仰的真正的本体,使我们因信称义。信心在先,叫我们得救;行善(好行为)跟随,印证我们是新造的人。所以,行善也是救赎计划的一部分。
默想: 在《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篇,当她谈到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时,她说“不忧、不惑、不惧”,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但圣贤如孔夫子却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无能焉”就是说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按普遍启示,理想的人格标准,连圣贤都做不到;
按特殊启示,上帝所定的完全人的标准,还有谁能做到?
在《文化与堕落》的神学讲座上,唐崇荣牧师说:
在人类努力过程里面有没有至善被彰显出来?
在人类努力盼望成就至善之外,有另外一个源头曾经到访过,那是真正的至善,不是挣扎的结果,不是进取得结果,不是奋斗的果效,是至善本身的来访,叫做道成肉身。上帝的道来到世界,以肉身显现自己的至善。。。
哲学家康德(Kant)说:“至善未来之先,我们应当继续努力,人类要竭力追求直到至善的最终的境界,但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至善境界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历史上有一个拿撒勒人,曾经在我们中间彰显过那个境界。”
德国人歌德(Goethe)说:“任凭世界的文明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没有办法超越那耶稣基督在四福音中间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万丈的道德生活。”
我们来唱这首诗歌《主耶稣我爱你》(My Jesus, I love Thee),结束这一堂课。
一、主耶稣我爱你,深知我属你,世上诸凡乐趣,愿为你丢弃;
你是我救主,因你赎我罪恶,我曾经爱救主,于今更亲爱。
二、我极爱主耶稣,因主先爱我,在十字架替死赦我诸罪恶;
我爱主因你,为我戴荆棘冕,我曾经爱救主,于今更亲爱。
三、无论死生忧乐,我仍爱我主,在世我要时常赞美主恩典;
直到主降临,我必儆醒等待,我曾经爱救主,于今更亲爱。
四、主再来迎接我,永住荣耀中,我必时常颂扬主的大恩宠;
戴荣耀冠冕,我得恩真格外,我曾经爱救主,于今更亲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