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497|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同理心─开启沟通之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雷瑞怡 无法对话 父母对于子女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当然难于接受,更希望立即纠正他们;若子女闹情绪,父母都希望教导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去处理事情。教导是父母的职份,指出子女的不是,分析事情的对错,给予正确的指引,是理所当然的。祗是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看法是如何正确,如何合理,若直接指出子女的不是,或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都会遭子女抗拒、反驳,以致无法对话,最后甚至不欢而散。为甚么呢? 我们尝试转换情景来体验一下: 假如有一次,妻子在忙乱之中把砂糖当作食盐放进汤□,以至不能喝了。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告诉他,因为孩子吵闹令她分心,所以摆了乌龙。 丈夫的反应有两种可能性: 一. 听后立即皱起眉头,不悦的说:「你又把砂糖当做盐了,为甚么这样大意?你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不同颜色的盒子□,就不会弄错啦!」 二. 和颜悦色地说:「把汤弄坏了,你一定十分不开心和自责;你要照顾孩子,又要准备晚饭,忙乱之中是容易疏忽的。」如果你是那位妻子,哪一个回应会使你感到备受关心,而乐意接纳对方的意见,下次会提醒自己切莫如此大意呢? 人有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以理性分析问题,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生气、愤怒、或感到泄气、闹情绪时,别人的指正或意见,纵使是非常合理,也未必能即时虚怀接受。若遇到对方态度强硬,会更加抗拒,认为对方根本不明白自己的需要。 孩子的反应来得更直接。比方说,孩子输了球,当时立即给他们指出失败的原因,教导他们应怎样改进,孩子极有可能回以一句「你根本就不明白!」或是敷衍地应一句「行啦!」就走开,根本没有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受到失败的情绪困扰,最需要的不是教训、道理分析,而是别人明白他们的感受。 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尝试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然后用言语表达出来。其作用在于让孩子知道我们明白他的感受,让他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让压抑在心中的负面情绪得以舒缓,情况就好像将压力煲的压力放出一样。 当孩子可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时,才可以有机会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那时候才可以帮助孩子客观地去思考问题,考虑解决困难的方案,也是给予建议的好时候。比方说,如上述的例子,假如孩子输球的原因是临场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准,感同身受的回应可以是:「本来有机会赢,现在输了,你一定感到很失望。」这样的回应可以鼓励孩子抒发心中的感受,不会担心受到批评、否定,当他们抒发了内心的不快,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那时候,可能不用父母多说,他自己也会好好地反省输球的原因。 如 何 运 用 同 理 心 以下是一些应用同理心的例子: 1. 姊姊的新洋娃娃给弟弟弄脏了,很气愤。「原来弟弟弄脏了你的新洋娃娃,难怪你这么生气。」 2. 由于忘记带课本,被老师罚站,又遭同学取笑。「当著全班被罚,同学又取笑你,你一定觉得很难堪。」 3. 孩子看见一件心爱的玩具,但不够零用钱购买,很失望。「你真的很想拥有这件玩具,现在买不到,很失望呵!」 4. 孩子投诉不喜欢上学,因为上课很闷,老师又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你好像不喜欢上课,又不喜欢有些老师偏心。」 5. 女儿明天要参加校际朗诵节比赛,十分紧张,担心自己的临场表现会失准。「你很担心明天的比赛,不知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同理心」是开启沟通之门,以上的回应不但可以舒缓孩子的负面情绪,更鼓励孩子继续与父母对话。尽管父母渴望与孩子沟通,分享自己的见解,只有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舒缓后,父母的教导才可以有效地传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5-14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