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286|回复: 2
收起左侧

[转帖] “神七”穿不透毒奶粉的阴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七”穿不透毒奶粉的阴霾

            [5055] (2008-10-05)

                  早报导读


                    


                  

              中国的奶粉丑闻曝光后,欧洲某媒体评论说,“中国拥有的是一个高度无序的社会”。欧洲另一媒体称,“中国形成了一个失去道德罗盘的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贪婪四处泛滥。”在国际上,奶粉丑闻对中国的伤害不亚于当年的“萨斯”(SARS);在国内,奶粉事件对政府权威的挑战远超过“萨斯”,即便是遨游太空的“神七”也无力穿透毒奶粉的阴霾。


              那么,中国应该怎样改造社会土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呢?

              国庆前夕,笔者收到了北京友人赠送的一套“西方经典故事读本”。该丛书共五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该丛书封四介绍说,“这一套返璞归真的经典故事集,是许多西方家庭的必读书。倡导正直诚实、履行职责、勤奋进取,充满了爱的精神。”该丛书原出版者美国恩典与真理出版社宣称,要借着这一套丛书“将过去若干世纪中伟大的作品,带给现今时代的每一个家庭”。


              翻阅着丛书,笔者心中产生了诸多疑问:既然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为什么人们还崇尚正直诚实、履行职责、勤奋进取、爱与奉献?既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还有那么多富豪把一生积累的财富捐献给社会?既然资本主义社会崇尚金钱至上,为什么中国的大量慈善资金却来自资本主义国家?


              笔者手捧丛书,却不由得为中国担忧起来。中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都有思想政治课;参加工作后,我们几乎每周都有一次政治学习,大会小会更是强调政治挂帅,为什么最后连官位、批文、文凭、论文都成了商品?贪腐、虐童、矿难、毒奶是否说明“血和肮脏的东西”不仅仅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难道日本学者“世界上任何大国的经济腾飞无不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的谶言已在中国应验?


              翻阅责任编辑杨声撰写的丛书总序,不由得对出版者肃然起敬。文中流露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恰恰是当下许多所谓知识分子所缺乏的。杨先生奋笔直言,“当代中国人重知识而轻道德,重技能而轻品格。”客观地讲,现行制度强加给国民的政治要求并未如执政者所愿。片面强调“白猫黑猫论”最终导致金钱和权力成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唯二标准。


              更让笔者叹服的是,责编杨声在总序中说,“西方在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深刻的精神危机。”我想,出版者试图揭示西方社会克服精神危机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温家宝总理9月28日接受CNN采访时强调,中国要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政府接受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这些措施(更准确地说是愿景)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当今中国所受的困扰?


              美国人在探讨全球治理时提出了“软实力”“硬实力”和“聪明实力”概念,笔者依葫芦画瓢推导出“软治理”“硬治理”和“聪明治理”之说。温家宝总理开出的三味药大多属于“硬治理”范畴。杨声先生在总序中格外强调信仰的力量。要建立高度有序的中国社会,民主、法制和信仰究竟各自发挥什么作用?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这一命题。


              毕研韬(海南大学)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lx081005b.shtml



购书:

http://www.bystream.com/










儿童读物急需转型

                          摩 罗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充塞儿童阅读时间的材料主要是如下几种。一是列宁、毛泽东、孙中山等等革命人物从小就如何叛逆,日后如何翻天覆地的故事。二是关于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如何随时准备为这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贡献生命的故事。三是刘文学模式,要从没有敌人的地方找出敌人来,并且为了消灭这样的敌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有几代人是读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当这样的政治读物稍稍淡化的时候,成为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或者成为亿万富翁(比如比尔·盖茨)的号召又充满了儿童读物。无论以上述哪个类型的人物作为主人公,总而言之必须引导小读者们立志成为盖世英雄,成为呼风唤雨、惊天动地的大人物。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有机会成为列宁毛泽东,像刘胡兰邱少云那样坚强勇敢或者像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那样智慧也不是人人可为。这样的号召和引导只会蛊惑少年读者虚火上升甚至走火入魔。

  一个读者老在这样的暗示下成长,很可能无法保持心理的正常和心灵的健全。我们随处能见的像大人物那样专说空话大话而不愿做小事实事的爱好,执意索取和掠夺而不愿意奉献的风气,很难说跟这些儿童读物的错误引导没有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最近出现在图书市场的《玛利·琼斯和她的圣经》、《流浪儿迪克》、《捣蛋鬼日记》这几本儿童读物,就格外值得我们关注。这几本以儿童为主人公的读物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它们在各自的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那个社会的儿童读物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中不乏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信息。

  三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很平常的人。除了捣蛋鬼加尼诺出生于绅士家庭,另外两个小主人公甚至非常贫寒。迪克从小就在街头给绅士淑女擦皮鞋,自己养活自己。琼斯的父母贫病交加,一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主人公们在书中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迪克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求得温饱,琼斯的目标更加具体,只是为了拥有一本自己的圣经而兢兢业业地挣钱。加尼诺幸运一些,没有衣食之忧,但也绝对没有什么伟大志向,只是成天沉浸在游戏的快感和淘气惹祸的惶恐之中,他因此跟成年人闹出许多尴尬而又奇妙的故事。

  这几个小主人公既没有一个英雄,也没有一个想做英雄的。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英雄事业。他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如何对自己的微小的愿望负责,如何为实现这些微不足道的目标付出努力和艰辛。因此没有虚骄之气,而是像老牛一样脚踏实地地工作。琼斯为了攒够买一本圣经的钱,在上学和干家务之余,不断寻找给邻居打工的机会,这样孜孜不倦地干了六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能够每天阅读自己的圣经。迪克更是每天都必须极其紧张地工作,稍有懈怠就可能会从温饱线上跌落下去。琼斯最后成为了乡村教师,迪克也只是成为了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他们的目标和结局都如此卑微,可是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敬业精神却是崇高的。

  如果要总结这几本读物的共同特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些读物都是很有趣的,这些主人公都是很可爱的。书中故事都是照着孩子本来的样子写的,而没有刻意掺杂呆板的说教。每个孩子都是真正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用来说教的小大人。我想这是儿童读物之所以成为儿童读物的第一条特征。如果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读物没有趣味,那无异于给孩子带来折磨。

  第二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孩子的行为宗旨是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琼斯要买圣经是因为她喜欢读圣经,而不是要用圣经去拯救世界。迪克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温饱,而不是为身外的目标作贡献。加尼诺引起大人反感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虽然他越是企图证明这一点,就越是被成人们认为是一个捣蛋鬼,这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错位,从而更加强调了儿童思维、儿童世界、儿童趣味的鲜明特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孩子都愿意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不是天天捉摸着如何创造奇迹以期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他们只是像最敬业的成年人那样,执著地、一丝不苟地做事,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怀有一种近乎神圣的责任感。他们因为愿意为自己当下的意愿承担责任而自然地为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承担了责任,从而也为社会承担了责任。

  我们天天标榜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可是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模范人物却大都是脱离日常生活和日常劳动,整天谋划着救国救民或者为国争光的虚幻理想的空心英雄,这样的英雄榜样很容易将下一代引入走火入魔的境地。平心而论,我们一连几代人都程度不同地经历过走火入魔的炼狱。

  中国的儿童读物确实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我们首先必须完成主体的转换,从成人本位的功利主义转换成儿童本位的趣味主义。必须明确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存在的而不是为完成成人的教育目的而存在的,所以第一个要求是必须适合儿童的趣味,要让儿童感到亲切、喜欢和满足。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有意引导,应该天衣无缝地融入趣味性之中。

  至于如何引导儿童的个性成长和精神发展,其倾向也必须迅速改变。我们的责任不是蛊惑孩子走上拯救世界的祭坛,而是启发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造就一个善良的自我,寻找和谐而又幸福的生活。我们的责任不是诱导他们通过制造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成全自己的英雄幻想,而是启发他们做一个勤奋、敬业、脚踏实地做小事、敢于对自己负责的普通人。具有这种平常而又平和的心态,才可能成为一个正常人,这样的正常人才能造就一个正常的社会,创造一种正常的生活。

  希望有志于儿童读物写作的朋友,从英雄人物那里撤下笔锋,将那些普通人的形象介绍给嗷嗷待哺的小读者们。






面对信息时代拿什么养育孩子们


妈妈念给孩子听的故事


一天夜里我陪一个朋友七岁的男孩去散步,男孩拉着我的手说:“今天晚上出来玩,把电视错过了。”我问是什么电视,原来是最近流行的爱情片,他说:“估计明天晚上他们该离婚了,因为昨天他们的离婚协议都已经拟好了。”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有一次,我的朋友和他们大约五多的小女儿和我在一起,中途有事,他们都出去了,只剩下这个小女孩和我在屋里,想不过这个小女孩居然对我做出性暗示,我大吃一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逃之夭夭。

估计是她的父母在家里看不当看的录像,小女孩也在旁边跟着看,或者他们家常看电视,电视里面的很多镜头使得孩子过高产生了对性的兴趣。


暴力与性这些不良的信息正过早地侵入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我曾经请这个小男孩朋友的妈妈帮助统计他十六天中的作息安排,结果是16天里,他有580多分钟看动画片的时间,而这是因为非典,他妈妈在家管着他的时候。如果在平时时间应当更多。我也曾专门陪伴这个孩子看动画片,发现动画片中的不良信息非常多。比如动画片中的女孩穿着吊带裙子,挺着个丰满的乳房,这对青少年显然是一种性刺激。暴力情节就更不用说了,比如一个强者一拳头把别人打得眼珠崩裂,这样的镜头相信所在皆是。

我的朋友告诉我,还有更为色情的动画片,后来她发现了,坚决禁止孩子看。

我想如果有时间对这些动画片的价值观,精神导向做一个更详细的分析,相信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隐忧。

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更多的娱乐节目正在大批量在被生产出来,又通过电视、网络、光盘、图书被传播出去。青少年无疑是一群最有利可图的消费群体。然而制作商首先考虑的是收视率、阅读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利润。到于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健康,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则是很少人考虑的。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当代青少年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大为增加。我所认识一个七岁男孩,他每天要自己到报摊去买两份《京华时报》和《信报》,为的就是看其中的笑语。然而,在青少年自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成人世界的许多信息就必然掺入其中。


当代家长由于过于繁忙,女性在匆匆休完产假后,大多赶紧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父母起早贪黑忙着工作,父母由于忙,孩子所接受的信息是否健康也很少得到父母的监督。我知道,一些保姆在家里带孩子,只要你不闹,爱看什么电视的看什么电视,自己图个轻闲,有时还让孩子陪着看。

同时,青少年的信息来源,往往是成年人,尤其是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批评家们比较少关心的。所以这一方面潜在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当代由于父母忙着上班,照看孩子的事大多就留给了保姆或者托儿所,幼儿园。

《小女孩的聚宝盆》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1800年前后的英国和美国,那时他们的社会已经相当发达和富裕,但是人们仍然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很多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受到教育之外,他们还在家里受到很好的教养,尤其故事中的母亲,一般都不是现代社会的职业妇女,所以她们有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种人所熟知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许多年以前, 在人们心目中,母亲和家庭实际上是同义词。记忆中童年时代的家总是以妈妈为中心——她如何做出可口的饭菜,许多的痛苦她如何安慰,尤其是妈妈所教导的道德标准。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看侍信仰,母亲的态度和观念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圣经中,一位王谈到了母亲的影响:

利慕伊勒王的言语,是他母亲教训他的真言。箴31:1

圣经中阐明,母亲对孩子的教导与父亲的同样重要。这些教导逐渐成为新一代生活的标准。

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因为这要作你头上的华冠,你项上的金链。箴1:8-9

我们的国家离弃圣经的教导,远离基本的道德准则,当今许多的基督徒因此而悲哀。从约1940年起,许多母亲走出家庭开始工作,而后不久出现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这二者之间绝不仅仅是巧合。现今许多基督徒母亲外出工作,结果她们通常把培养孩子的责任交给了不受宗教观念约束的幼儿园和学校来完成。世俗世界会讲授它们自己的标准,在许多问题上,这些标准与基督徒的原则明显不符。当世俗世界摇摇篮的时候,不在其位的母亲们就丧失了每日对孩子道德培养的机会。这样的情形导致一种有害的环境,为撒但的道德沦丧和不敬神的自我掌管创造了可趁之机。”


然而,我们在当代所看到的,一方面是青少年很少能有时间与父母在一起。他们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爱的教育,另一方面父母却任凭他们在一个信息世代在信息海洋上漂浮,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


人类受造而有灵魂,这灵魂有着深切的情感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才能得到满足。

在这本书里,那么多的母亲耐心在教导自己的孩子,花时间倾听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烦恼和忧伤。



职责


家庭



我的一个朋友说过一件事,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一个周末,她的小儿子一大早来到她的床前,惊恐地抓住她的手说:“妈妈今天不去幼儿园好不好。”


然而,当代的孩子太少得到这样的交流机会的。我有一次住在一对朋友家,早晨起来,她那可爱的小女儿慢慢地吃饭,父母催她快出门,上车上学,因为他们一整天的日程安排,小女孩一路上对小花小草各种东西感觉新鲜得很慢慢走,慢慢看。她爸爸就严厉地责备她,说她不正常。我说:“是我们成年人不正常。”

另有一个朋友,她五岁左右的小女儿白天在幼儿园呆上一整天,晚上回家,下班后的妈妈还要她练一小时的钢琴,练琴的好的,但是小女孩一整天没有跟妈妈亲热,有时她不想练琴,就想和妈妈亲热,而妈妈关心的则是她的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14:44: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家庭蒙福,惟有信仰!

 

火荆棘


在这一套“西方经典心灵读本”里,英美虔诚年代的家庭敬拜传统展现无遗。我深爱书中一个个幸福的家庭。那些早期英国土地上勤奋、和谐的家庭,他们也许劳累,但是健康;并不富有,但是知足常乐。勤劳的迪克早晨与云雀一同起床,黄昏与羊羔一同入睡,与妻子儿女同甘同苦;而寡妇亚当斯夫人在集市上绝不短斤少两,在家里教导孩子们正直清洁勤劳。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诚信的建立、正义的维护就是这样建立的。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一段圣书中的话语,并且同声赞美祈祷感恩时。人们能不以家庭为自己避风安息的生命港湾吗?

我佩服这些男人和女人们。他们有些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美国,生活要更富足,自由了一些,但是他们仍然持守着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他们受滋养于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靠着信仰,得到新生命,以充满活力的个人品格为本,建造家庭进而影响社会的传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许多的男人女人是从家庭中受到建造并且造福的社会的。许多罪恶也是从家庭泛滥到社会的。

在此,我也模仿查尔斯说一句:使家庭蒙福,惟有信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14:43: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经典故事读本(每本10元)

 

使人生快乐,惟有信仰!

让过去年代的伟大作品,滋养现今时代每一颗饥渴的心灵。

 

 

这一套返朴归真的西方经典故事集是西方许多家庭的必读书。

它们是英美基督教最复兴的年代的作品。这些故事有助于增进虔诚的信仰,滋养我们的心灵。

这些故事许多还是历史上的主日学读物。它们倡导诚实、负责、勤奋、进取的精神。帮助我们胜过内心的挣扎,远离罪恶,过一个清洁而充满盼望,正直而自强不息的生活。帮助我们感受爱并且付出爱,播种饶恕并且收割和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14:44: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