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还应该努力建立适合中国人特征的教会与团契。我们说西方文化经过了基督教的形塑,但西方文化并非就等同于基督教文化。实际上,西方文化除了基督教外,还有一个源头就是希腊罗马文化。近现代的西方文化就是在希伯来文化(基督教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不断碰撞、冲突、融汇中产生的,直到今天,两者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罪恶现象与社会问题,并不是基督教的,而是与基督教精神相违背的。西方的一些教会也多多少少受到这些思想与思潮的影响,而逐渐偏离神的真道。西方所谓的世俗化概念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中国文化中没有西方文化中的那些负面因素,中国教会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地避免西方教会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世俗化的问题;中国教会也能够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建立符合基督教精神的团契。中国文化重亲情,重人伦,中国教会就可能更有人情味、更具亲和力,更加紧密团结。这种长处在中国教会的实际生活中也表现出来。中国教会具有各种各样的团契,他们或按年龄、或按性别、或按职业,或按地域划分:如青年团契、老年团契、妇女团契、学生团契、民工团契、画家团契、音乐人团契等等。各种团契之间也有灵活的开合关系,小的活动各自展开,大的活动又能够集中起来。在小团契中,彼此之间的扶持、帮助、关心、爱护,更能够细致入微,更能够落到实处;生命的成长,也比较明显。比如,在一些教会中,信徒的婚礼一般都由小团契来操持。这省去了新人许多的负担烦恼,为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作了良好的准备,同时,也给社会树立了一个移风易俗的榜样。中国教会应该进一步发展小团契,使其更臻完善。
[1] 北村,1965年生于福建长汀,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其反映信仰生活的作品有《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公路上的灵魂》(2005年)等。 [2]转引自c-highway.net/BOOK/shijian4/sj4-1/4.htm。 [3] 《华人文化与福音研讨会汇报》,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1986年7月初版,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