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过的一篇文章,觉得比较中肯和客观。推荐给弟兄姐妹参考。文章很长,如果没有耐心,可以跳过前面的历史,看看最后两段正反两面的看法。
灵恩运动纵横谈 陈宗清
灵恩运动对华人教会所造成的冲击,其来已久。本文的宗旨,乃尝试从历史、圣经和实际的状况,来分析灵恩追求的路线,并它带给教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而提供借镜,使基督徒可从中获益,而不致重蹈覆辙。
一、概述灵恩运动对华人教会的影响
在台湾,七十年代时已经受了英国温和灵恩派(Neo-Pentecostal)的影响,几位在环球福音会服事的英国同工就有这方面的表现;另外,有些具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在大学团契中事奉,以致灵恩的问题引起相当的关注和争议。加拿大籍荣耀秀教士所领导的锡安堂系统,聚会中也有不少灵恩的现象。而真道教会和神召会,则属于较传统的灵恩派。那时在文化学院华岗团契当辅导的柯希能牧师,也带领不少年青人走上这条路。之后,以琳教会与和撒那事奉中心和西方的灵恩派接触频繁,并有计划地出版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台湾的基督徒。
七十年代末期,阿根廷裔的欧迪慈牧师(目前在玻璃教会(Crystal Cathedral事奉)受邀在台湾举行联合奋兴会,由于他具灵恩派的背景,对素来保守的台湾教会带来相当的震撼。还有,七九年开始,学园传道会组团到韩国纯福音中央教会观摩,好些牧者再次受到灵恩的洗礼。八十年代至今,台湾陆陆绩续邀请一些有特殊恩赐的神仆前去领会,也或多或少开广了台湾基督徒的眼界。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赵镛基牧师、汉特牧师(Hunter)、麦海士牧师(Mahesh Chavda)、赛克牧师(Kriengsak Chareonwongsak)、海福德牧师(Jack Hayford)、温约翰牧师(John Wimber)、
庄以西结牧师、亨班尼牧缔(Benny Hinn)等。这一两年则经常邀请建立细胞小组教会有成果的新加坡坚信浸信会邝健雄牧师。
香港的华人教会虽对灵恩持比较严谨与批判的态度,可是也有参与第三波运动的人士前去主领聚会,像韦约翰(John White)、温约翰、卡夫特(Chuck Kraft),使若干教会对圣灵的工作耳目一新。
在北美的华人教会,最常受的影响,就是基督徒葡萄园团契(Christian Vineyard Fellowship)所带来的灵恩运动。另外还有爱修园每一年举办的特会,都和灵恩的追求有关。从去年开始,邝健雄牧师受邀来美,有一些教会反应热烈,积极推动灵恩方式的小组;因为他们有一整套的材料与训练方式,也在北美华人教会中掀起不小的波动。
中国大陆家庭教会中,除了原先有灵恩背景的教会外,近十年来还受了香港复兴教会包德宁牧师、以及台湾的敬拜中心陈公亮牧师等的影响,有不少省份的家庭教会也走上灵恩追求的路。此外,还有分散在全国各地自然形成的灵恩派教会, 则非笔者所能探究。
二、教会历史的回顾
从第二世纪开始,教会领袖所关注的课题,比较集中在基督论和救赎论上。对于圣灵的探讨和认识,既少又肤浅。殉道者游斯丁甚至认为,圣子和圣灵在本质上与圣父是不一样的,因而圣子和圣灵就低于圣父了。在教父中,爱任纽算是
最特别的,他主张,称义、成圣皆是圣灵的工作,于是他开始杷圣灵引到个人生命追求方面。此外,他亲眼目睹有人讲方言,他也觉得,教会应当大量运用圣灵的恩赐,如,方言、医病等。盂他努虽被视为异瑞,但他重生后,却有很多属灵经历,包括方言,并且也说过预言。
第四、五世纪的奥古斯丁,对圣灵的描绘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圣灵是父与子之间爱的联合,可惜他却认为,方言的恩赐仅属初代教会,因此他大概是第一位提出「恩赐停止」理论的人。
中世纪的西笃会(Cistertian)曾出了一位修士约雅斤,他宣称,自公元1260年开始,历史巳属于圣灵的时代,他鼓励人借着圣灵进入圣经的真理中,且主张教会需从体制化转变成圣灵掌权、运行的教会。另外,本笃会的希尔加德修女善用方言歌唱。还有,方济会的安多纽修士也有说方言的经历。
中世纪的阿奎那是很杰出的神学家,他强调圣灵赐给使徒方言的目的,是要他们到各处去传福音,他也认为,新约的方言与旧约的预言类似,因此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支取方言的恩赐。
到了改教时期,马丁路德肯定圣灵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可是对五旬节的看法仍受奥古斯丁观念的影响。但他相信,圣灵引导人过不住祷告的生活,这个亮光在当时是十分宝贵的。加尔文则提到圣灵内在的见证,但对于方言的功用,还是秉持奥古斯丁的立场。
十八、十九世纪,敬虔主义针圣灵的看法比较著重在灵里的更新,帮助信徒成圣。十八世纪约翰卫斯理的循道主义,对圣灵的认识较为完备;他提倡「第二次恩典」的工作,以后五旬节派就借用这个架构,来诠释灵洗的经历。卫斯理认为,
方言可以丰富个人属灵的经历。他个人表示非常渴慕。
十九世纪的宣信博士主张四重福音:救主、成圣者、医治者、再临的王。他自己也强调第二可以是我们这世界的语言,也可以是超越这世界、我们所不知道的语言。陶芮(R.A.Torrey)是美国的奋兴布进家,他是第一位把灵洗的观念系统
化的人,1895年写了《圣灵的洗The Baptism of the Holy Spirit》─书。十九世纪在大布道家芬尼所主持的奋兴布道会中,常有唱灵歌、跳灵舞、甚至像骨排般仆倒的现象。
整个五旬节的运动,是基于五大神学观:1)约翰卫斯理的循道主义;2)改革宗之事奉能力的观念;3)时代主义的前千禧年观;4)救赎中的医治;5)复原主义。
影响五旬节派医治观最明显的,有四位:1)高登(A.J.Gordon);2)宣信(A.B.Simpson);3)杜卫(J.A.Dowie):4)伍萝斯(Maria Wood-worth)。他们都认为,耶稣救赎的恩典里包括身体的医治。高登是浸信会的牧师,宣信则是宣教会的创始者,杜卫原是公理宗的牧师,而伍萝斯是贵格会的会友。他们注重圣灵医治的工作,带给五旬节派传道人很深远的影响。
三、本世纪的灵恩运动
富乐神学院教授韦拿(Peter Wagner)将二十世纪的灵恩浪潮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传统的「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始于堪萨斯州的托彼卡(Topeka),灵魂人物为柏涵(Charles Parham),一九○一年元旦,他所创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被圣灵浇灌,影响扩及全城,多人悔改,病得医治。以后黑人牧师西摩(William Seymour)于一九○六年将这复兴的信息带到加州,在亚苏撒街312号教会几乎天天有聚会,会中有被圣灵击倒的、说方言的、得医治的,成为著名的大复兴。
第二波称为「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或「新五旬节运动」,于六十年代开始盛行于基督教各大宗派和天主教中,并在中上阶级流行。起初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为柏斯收师(David Plessis),他原是南非五旬节派的传道人,透过普世教协介绍五旬节运动,并运用文字工作,将各宗派中有灵恩经历的人连结起来。此外,原籍亚美尼亚的撤加林(Demos Shakarian),于五十年代创立「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透过各地分会的活动,分享灵浸的经历。而加州名牧班纳德(Dennis Bennett)则被许多人视为近代灵恩运动的先驱;他原在圣公会的圣马可堂牧会,一九五九年获灵浸经历,一九六○年转到西雅图一间面临破产的路加堂,到七十年代,已超过二千人参加他的教会。他在公理宗、路德宗和长老宗带领灵恩运动,大有发展。
第三波称为「葡萄园运动」(Vineyard Movement)或「神迹奇事运动」、「权能布道运动」。葡萄园教会于一九七三年由南加州灵恩派的布道家加力信(Kenn Gullikson)创办,后来温约翰(John Wimber)参与,并成为这运动主要的领导人;一九八三年教会迁至安娜罕(Anahaim),很快就增至五千人;北美已有数百间葡萄园教会。这一运动中,著名的领袖不乏学术界人士,如富乐的教授韦拿、前精神科医生韦约翰(John White)、前达拉斯神学院教授狄积奇(Jack Deere)。这运动虽影响不少教会,但他们鼓励信徒避免教会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