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作为开头吧:好书总有相通的母题,而坏书却是各有各的坏处。当然,我要推荐给大家的当然是千古流芳、净人心智的好书了: 一、《周易》。人们总是片面的以为这是一本占卜之书。的确,《易》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当今社会中扮演着命书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明源头就是它啊。所谓“六经”皆史,《易》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哲学书,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了解祖国的辉煌文明史有必要的。推荐:中华书局版,绿皮的。 二、《论语》。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的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的孔子言行。人们喜欢说孔子轻视劳动、讲究等级,但仔细读过就知道其实孔子是在讲合理的社会分工。汉代的董仲舒向汉武帝奏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儒家文化就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所推崇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基本上相当于中国人的“圣经”了。推荐:中华书局杨伯峻版,黄皮的。 三、《老子》。老子主张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守柔居下,无为而治。道教中人把这本书叫做《道德经》,把《庄子》叫做《南华经》。后人又把儒家和道家划分成两个格格不入的学派。其实,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和代表老子思想的《老子》都是出于《易经》的,只不过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整体,而道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体罢了。而且,据考证,孔子曾经求教于老子,还算得上老子的徒弟呢。推荐:商务印书馆陈鼓应版《老子今注今译》 四、《诗经》。305篇,加上早在周代已经亡佚的6篇只有篇名而无歌词的“笙诗”,一共310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多是劳动人民所创,可以反映当时民风,颂史祭祀时的歌曲。这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了,叫“诗经学”,中外都有人研究,很热门的。推荐:《十三经注疏》版 五、《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书。“一字寓褒贬”,孔子曾用鲁国《春秋》做教材,并进行删改。孔子的徒弟左丘明为他作传,就是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春秋左传》了。推荐:中华书局版,黄皮的。 六、《史记》。鲁迅曾经说过,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有必要读读。而且司马迁的治学的严谨态度和顽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啊。只是这部书太大了,中华书局版10册,其实读读“列传”“世家”和“太史公书”就可以了。 七、《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这已经超越的语言的范畴了,真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他们,可以说是语言文字的精粹吧。尤其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边何时出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真是对宇宙的思考发问阿!注意:一定不要忽略版本!只能读中华书局版的!唐诗是绿皮,宋词是黄皮,否则后果很严重! 八、《古文观止》。虽然有很多都是为了科举应试而选编的,并且忽略了很多好文章,但对于一个只是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还是足够了的,足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了。推荐:中华书局竖排本,蓝皮的。 是太多了,数不胜数,大家如果觉得不够丰富,推荐一本书: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这可是治学的门径啊! 好了,感谢大家的关注!May God Bless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