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965|回复: 1
收起左侧

[分享]神学与教会历史 第十二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2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题∶〔12〕宗教改革前夕 一、前言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空中主日学的节目,我是蔡丽贞。我们进行的是教会历史的专题,我们今天要补上一次,神秘主义没有讲完的最後一段,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跟马丁路德的十架福音的比较。 二、神秘主义与马丁路德十字架福音的比较 马丁路德的十架神学,跟中世纪神秘主义的理念,有基本的差异。正统的神学强调的是,『受苦的神学』,『人的舍己』,『人的降卑』;我们在苦难中,才会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在软弱中,才会发现我们需要救恩。而十字架的神学强调的是- 『信靠上帝,以 神为中心』。那神秘主义讲求的是-『华丽的神学』,主张要把人里面的潜能,发挥光大,要与 神合一,要跟上帝同等,强调高升的经历,与神合一,那这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不是所有的神秘主义,都有这些危险,我们只要把握住,十字架福音的神学重点,我想神秘主义,可以朝修正路线来发展。 A神秘主义的优点 神秘主义最大的优点是在於,他们对上帝专一的爱,对上帝丰富的感情。在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兴起,的确对当时冰冷死板的教会,注入了一股热力,他们对上帝单纯的感情,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神秘主义有它的缺点。 B神秘主义的缺点 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四个缺点。 1.泛神论 第一个缺点是泛神论的危险,认为人跟神最後可以相通、可以合一,人可以同化在上帝里面,人可以被上帝完全的吸收。但是圣经竭然的区分,造物主跟受造物,人是受造的,人永远不能神化成为上帝。 2. 半柏拉鸠的思想 第二个缺点是半柏拉鸠的思想。神秘主义强调,人里面有星星之火,有灵魂的火花,是有正面的良善,是有堕落的,是洁净的,人可以靠著它来得救,那麽这个会导致『行为称义』的异端。 3.自以为义 神秘主义的第三个缺点是『自以为义』。通常有神秘经历的人,会看不起没有经历的人,他们忘记了,这些都是上帝的赏赐,不是自己赚来的。 4. 凭直觉,放弃理性的思维 神秘主义的第四个缺点是,凭直觉,放弃理性的思维。他们强调感觉,要用感情、用直觉来支撑对上帝的信心,轻看理性对圣经的解释,或者是任何神学的解析。这样子的走向,其实比较容易落入主观,断章取义的危险中。 今天圣灵学校的教导正是典型、比较排斥理性的追求方式。基督教强调的是 - 基督徒一切都是恩典,也都是为了荣耀上帝,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我想这个是追求神秘经历的人,所需要牢牢记住的。 马丁路德在一五二零年代,他反对丢尼修派的神秘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名言,或者,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属灵人定义补充。我念给各位听。这一段话,我常常送给我的学生,作为我们的提醒。马丁路德说∶一个人所以可以成为神学家,是因为他经历过出死入生,他经历过生死,他遭世人的唾骂、辱骂,唾弃辱骂,而不是因为他能够理解深奥的道理,他能够博览经书,或者是擅长沉思默想。我再念一次,一个人所以能够成为神学家,是因为他经历过生死,他遭遇到世人的唾弃辱骂,一个人所以成为神学家,不是因为他能够理解深奥的道理,或者是曾经博览经书,或者是他擅长沉思默想。所提到的理解力、阅读力,是针对那些食古不化的经验哲学家,而沉思默想则是冲著天马行空的神秘大师们,而两者,就是经验哲学,跟神秘主义,都必须要以『惟独恩典』的福音神学来纠正。 我们神秘主义,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我们介绍到这里,接著我们要介绍,宗教改革的前夕,作为我们下次,正式进入马丁路德改教的一个预备。 三、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教会历史最精采的阶段,虽然它只有二、三十年,但是它在那个阶段,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其实在宗教改革之前,上帝已经藉著政治、社会,经济、教育,乃至文化各层面来预备人心,来培养人才,来孕育大时代的来临。今天我介绍宗教改革的前夕,有一个问题先让大家思想 - 宗教改革是不是一个纯粹信仰改革的运动呢?或者它是欧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A政治层面-教廷权力缩小 我们首先来看政治的层面,就是在宗教改革的前夕,它的政治背景,那个时代,民族主义兴起了;特别是十三世纪的下半期,英国、法国特别明显。君王跟贵族之间,产生了共识,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齐心抵抗任何外来的势力,任何外国势力的入侵他们都要抵挡,所以他们对於罗马教廷干涉各国政权,就越来越无法容忍。 十五世纪末,英国、法国的君权集中,他们成为强有力的君主国,那麽那个时候,英国跟法国的教会都已经是国家的教会,虽然教皇仍然可以得到各国教会的捐税,但是对於神职人员的授任权,或者是教会的司法权,都已经渐渐的归属到皇帝的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政治上,教廷的权力正在缩小中。接著我们来看经济、社会的层面。 B经济层面-中产阶级的出现及印刷术的发明 社会有新兴势力的兴起,那就是中产阶级的出现。那麽这些中产阶级,他们有知识、有财富,他们也形成了一股政治的势力,有一些平信徒的律师,渐渐的取代了教会的领导地位,他们成为皇家的顾问。那麽这些律师们,根据罗马法的理论,他们企图发展王权的地位,我们看见教皇在中世纪,在各地都拥有庞大的教产,而且各地的教会,都必须要向教廷纳税,而且每一个由教廷派到各国的神职人员,他们的薪水都要抽出一个百分比来,向教廷纳税,因此,各国都把它看作是国库的损失,所以他们在经济上,对罗马教廷就很不满。 当时欧洲的教育普及,各地都设有大学,平民读书写字的能力加强。那麽改教的时候,宗教改革的时候,各地的大学都成为改教的中心。譬如威登堡,譬如海德堡,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在1450年左右,古藤堡发明了火版印刷术,那麽这个就大大的推进了改教思想传播。 马丁路德的作品,每一次一写好,就印刷成为小册子,成为当时知识份子,人手一册的资料。我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统计,在主後1500年以前,一千五百年以前,全欧洲有一千部的印刷机,一共出版了三万种不同标题的书。而1517年,马丁路德改教那一年,1517年到1520年四年之间,马丁路德的三十种作品,一共卖了超过三十万册,他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作家,超过了欧洲的大文豪伊拉斯姆。 伊拉斯姆原来是马丁路德的老师,马丁路德不会圣经原文,他都是看伊拉斯姆的希腊文圣经的字典,所以当时就流行有一句话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就是指伊拉斯姆,而大卫则是指马丁路德。 C宗教层面--教权低落、改教的失败 好我们接著来看,当时的宗教层面,宗教的背景。一方面在宗教上是教权低落,当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跟义大利,在争夺教会的领导权,教廷曾经有几次被迁到了法国的雅威农Evion,这个是在法国的东南边,这个历史上我们称它叫做『教会被掳到巴比伦』。同时有两个教皇在位,一个是义大利人,一个是法国人,在闹双胞案,各国就随著自己的政治走向,各尊一位教皇,大分裂非常的严重。 後来巴黎大学的教授们,他们提议召开一个大会,来解决两个教皇的问题,所以在1409年,他们召开了比萨会议,比萨就是比萨斜塔的那个地方,他们召开了一个大会,那麽两个教皇都没有出席,也不承认那个会议的权力,这次的大会,把两个教皇都撤职了。他们原来想要,再选出一个新教皇,可是没有想到,红衣主教突然推举米兰的主教为教皇,随即就宣布闭会,所以比萨会议就宣告流会,流产了。所以教会的情况,就更加的恶劣了,各国仍然是各自承认自己心目中的教皇,等於说当时欧洲同时有三个教皇。 这个一直到1415年,终於召开了一个Consitance会议,康司坦斯会议,才正式的取消了三个教皇的职位,消除了教会的分裂。但是这一次的大会,却将另外一位教会的改教的,就是改革的领袖胡司先生处死,等一下我们会介绍他。至少这一次的大会,1415年的康司坦斯会议,终止了教会的分裂,也把教皇的权力,受制於一个立法的团体,那就是大公会议。但是仍然不能够挽救教廷的腐败,当时神职人员,卖官鬻爵的风气很盛,很多神职人员私生活不检点,所以教权相当的低落。 另一方面,在教会方面,改革也纷纷告失败。在宗教改革一百多年前,在英国,在波西米亚,都有改革运动的出现,那麽可惜後来都失败了,可是却伏下了,後来宗教改革的思想。有两位宗教改革的先驱,一位是十四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另外一位是十五世纪,,波西米亚的胡司,波西米亚是今天的捷克。 两位都是大学教授,威克里夫曾经将拉丁文圣经伍加大,翻译成为英文圣经,他使当时的英国,人人都可以读圣经;威克里夫他也很反对售卖赎罪券。另外十五世纪,波西米亚的大学教授胡司,他也是起来改革教会的弊病,他曾经被召前往康斯坦司,接受教会的审判,他明明知道那一次去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前往了。但是他那一次,并不能够说服教廷,接受他的改革的主张,他在那次一去了,就被囚禁起来,不久就被处决。 那麽这两位改教的先驱,他们的思想跟马丁路德,其实都很靠近,他们两个人都反对教会的腐败,他们两个人也都提倡『圣经最高权威』,两个人的改革都失败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社会的情况,还没有成熟,宗教改革还不成气候。 我要跟各位观众介绍一位作家,他是十世纪的时候,义大利的一位小说家,名字叫做柏伽邱。他曾经写过一本名著,叫做<十日谈>,这本书包含了故事百篇,滑稽而讽刺。其中有一些故事是揭露中世纪教会的腐败、贪婪、虚伪的面目,以及他们诈欺、愚弄百姓的罪恶,极尽讽刺之能事。 <十日谈>,这个是在1348年,义大利的翡冷翠发生了瘟疫,有一些青年男女,七个女的,三个男的,他们为了逃难,他们到了一个乡下的别墅去生活,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所以他们每个人,就轮流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我举其中的一个故事,柏伽邱的十日谈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基督徒,他的名字叫做杨诺,他是经营丝绸尼绒的买卖。他有一个商场的朋友,是犹太人,名字叫亚伯拉罕,杨诺常常向亚伯拉罕传福音,亚伯拉罕被朋友劝得很烦,终於有一天,他决定要到罗马去朝圣,他要到罗马去一趟,要看看教皇,以及四大主教的作为,再来决定要不要接受基督教?杨诺听到亚伯拉罕要到罗马,他吓坏了,因为罗马的教士们,素来以生活淫逸出名,亚伯拉罕如果看见这些主教,可能他永远也不会信主,但是亚伯拉罕执意非去不可。亚伯拉罕到了罗马,他果然看见那些主教,各个贪食好色又贪财,亚伯拉罕满怀失望的回来,杨诺听见朋友回来了,他赶忙跑去看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就对杨诺说∶依我看来这些教士们,是上帝最该逞罚的恶人。而罗马正是充斥一切罪恶的大洪炉,杨诺听了心里想说!完了,完了!可是亚伯拉罕继续说∶可是我觉得很奇怪的是,这个早该垮台的天主教,不但没有垮台,反而屹立不摇,而且光大起来,所以可见这个教会背後,应该有圣灵作为它的柱石,作为它的基石。这个故事对教会而言,真是讽刺到了极点。 D历史背景---文艺复兴 我们现在来看第四个,当时的第四个历史背景,就是文化上,文化上有所谓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renaissance的意思就是再生,这是在十四、十五世纪,出现在义大利的一个尚古、崇古的运动。所谓崇古就是,重新的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热潮。古代罗马文化的热潮,他们有很浓厚入世的精神,他们重视今世的生活,欣赏人类的文化,艺术的美学,你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他把希腊罗马那种裸体的雕像,搬进了教会的艺术领域,你会看见大卫王的雕像,他很强调那个肌肉的阳刚之美,这些圣经人物的描绘,不再是面无表情。那麽大卫的雕像,跟希腊的亚波罗神像、雕像,其实也没有什麽两样,那麽跟宗教改革有直接关系的,就是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是一种根植於崇古精神的属灵运动。宗教改革时代,各大学都设有人文学科,他包括了文法、辩论、诗学,文学的诗学,历史还有伦理以及哲学等等的学科,由於人们对於亚里斯多德的哲学,逐渐的厌倦,他们开始对奥古斯丁的思想,产生兴趣。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的共同特色>> 宗教改革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大概可以分三个层面,就是宗教改革跟人文主义者,他们共同的特色,就是第一个,他们都反对经验哲学。人文主义其实不反对,经验哲学形而上的体系,但是他们反对这些经验哲学,在神学上那种推理式的空论,把上帝或者是信仰,讲得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尘世,马丁路德後来批评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亚里斯多德说∶行义的人才是义人,做好事才是好人!马丁路德说∶不是的∶义人才能够行义!所以亚里斯多德说∶行义的人才是义人!他强调的是因著行为;马丁路德说∶义人才能够行义,马丁路德强调的是信心跟恩典。好这是第一个他们共通的特色,人文主义跟改教运动,都反对经验哲学。 他们共通的第二个特色是,两者都反对中世纪的教育方式。当时的教育的方式是『三步辩证法』,这是一种呆板、公式的逻辑推理,那其实在训练年轻人的思考,它基本上是有用的方法,但是它的危险是会鼓励年轻人诡辩,就是做学问,没有任何真正的目的,是为辩论而辩论。所以马丁路德他说∶谈论上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是儿戏!辩证法是神学的一个障碍,人文主义者跟改教家,那些宗教改革的领袖,他们都用雄辩的修辞学来代替辩证法,他们认为,就是这些宗教改革的领袖,或者是人文主义的学者,他们都认为,人跟人之间的沟通,人跟人之间的传达,主要的目的,不是在传达冰冷的知识,而是有更实际的目的,那就是要去说服人。一个演说家,或者是传道人,不仅是要传递信息,也应该要把生命、情感,注入演讲中,为得是要影响人、说服人,所以这个是人文主义,对於宗教改革的第二个影响。 我们来看第三个影响,是这两股运动共通的地方,那就是都注重语言学的工具。人文主义的学者,提倡古典的语言,包括希腊文、希伯来文。我们都知道圣经最早的语言,新约是希腊文,旧约是希伯来文,好几位人文学者都是圣经语文专家,所以对马丁路德,跟改教家的研究圣经,大有帮助。 譬如有一个德国的马丁路德的,帮助马丁路德的语言学专家,他是德国人,叫做Rohlin他是希伯来文专家,曾经出版过一本希伯来文法的书;另外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欧洲大文豪伊拉斯姆,他是希腊文专家,他曾经出版过希腊文的新约圣经,这几位人文主义者,他们对於马丁路德,原先都有很大的帮助。路德他原来没有受过圣经原文的训练,他都是看这些文法学家的参考书、他们的字典,来进修圣经。那麽这几个人文学者,他们早期都不赞成改教运动,他们比较偏向从教会内部,从罗马天主教的内部改革起,所以後来都跟宗教改革分道扬镳。 伊拉斯姆後来还曾经,为了自由意志的问题,跟马丁路德大打笔战,这个是十六世纪,欧洲最有名的辩论赛。他们两个人的辩论文章,一时洛阳纸贵,当时欧洲的知识份子,几乎人手一册他们辩论的文章;那麽伊拉斯姆认为,人当然有自由意志,否则人形同傀儡,哪里有尊严呢?那马丁路德说∶人有自由意志,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有自由意志,但是除了一项,就是人在救恩上,人在与上帝的关系上,已经没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已经受到了罪的捆绑,所以路德当时写了一本名著,叫做 The bondage of the will<意志被罪捆绑>。那麽他们打完了笔仗以後,显然在神学上,马丁路德是占优势,早期的马丁路德,很欣赏伊拉斯姆,但是後来他说∶我发现伊拉斯姆在圣经的知识上,在基督的知识上,无甚贡献,伊拉斯姆充其量,只是一位文法学家,他不是神学家。 四、结论 有学者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跟伊拉斯姆的人文主义,那个基本的差异,他说人文主义者偏爱的是人间的美学、真理、良善的和谐性,但是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却面对人的罪恶、丑陋,人生的苦难、怀疑、挣扎的冲突,以及信心所带来的胜利。对马丁路德而言,宗教是关乎罪与恩典,死亡跟生命的事情,这就不是强调乐观、进取、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所能够涵盖。其实人文主义,跟宗教改革的分歧,正式代表著今天世界的学问,跟圣经福音神学的差异。 各位观众朋友,我们今天介绍宗教改革的前夕,我们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看。再会!
发表于 2005-6-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丁路德说∶一个人所以可以成为神学家,是因为他经历过出死入生,他经历过生死,他遭世人的唾骂、辱骂,唾弃辱骂,而不是因为他能够理解深奥的道理,他能够博览经书,或者是擅长沉思默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奉献支持|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3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