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_NewAge/S_true_self.htm 张逸萍 我们都听到有口号说:「活出真我!」甚至有教牧人员告诉你:这是良好的基督徒品德之一。[1] 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如果按常理去想,「真我」(true self)当然就是:自己本来的、真实的面目;「假我」(false self)就是戴上假面具,让别人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让我们先问:「真我假我」这个名词何来?是谁发明的?很清楚,它并非来自圣经。反之,印度大师、佛僧、心理学家、流行心理学、新纪元人物、甚至基督教的灵修大师都谈论它。 那么,这是否令你非常好奇呢? 活出真我,不问好坏 这个真正的我,是良好的?拙劣的?健全的?病态的?强壮的?软弱的?圣洁的?邪恶的?下面有两位基督徒心理学家,他们就有不同意见: 《心灵关顾》的作者、基督徒心理学家贝内尔(David Benner)说:「当我们愈来愈似基督,我们就愈来愈接近真我。」所以我们应该「做个不节不扣的你,是神所喜悦的,因为你的真我在基督里扎根。……因此,我们的召命乃是成为那个自我。」[2]换言之,一个不节不扣的我,即是真我,是良好的、是像基督的、是蒙神悦纳的。 另一位基督徒心理学家,畅销书《过犹不及》的作者克劳德(Henry Cloud)说:人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我」和一个「真我」。理想的我是强壮的和良好的,真我是软弱的和有罪性的。他引用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所讲到的内心挣扎,来说明真我的真实性。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点,就是要对这个真我采取无批判的态度。[3] 克劳德即是说,虽然真我是软弱的和有罪性的,我们仍然必须坚持「活出真我」! 所以管不了真我是怎样的,我们都要接纳它、爱护他、珍惜它、滋养它,包括它的优点和劣点。「我就是这样子的,我不虚假,不装模作样,我的行为必须反映自己的思想、原则、价值观。」这个叫做「对自己诚实」。 例如,心理学教授曼弗雷德.弗里斯(Manfred Kets de Vries )说:「活出真我意味著忠实于自己……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生活,……活出真我也意味著敢于接受自我,而不是扮演他人。它不仅表现在展示自己的强项,也包括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4] 圣经是不是说: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节不扣的我(真我)是像基督的?善良的和圣洁的?若不然,我们仍需接纳它? 圣经对人类的本来面目从不恭维,它说,我们的本相是败坏的,并「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二1);我们的旧人「心地昏昧,与 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四18-19)。「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罗三10,23)可看见真的我并非「神所喜悦的」。 现在我们却因著相信耶稣,获得新生命,但这个新生命是未有充份长成的,直到见主的那一天,基督徒活在世上,天天都要靠著主长进,正如圣经所讲的:「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这新人……正如造他的主的形像。」(西三9-10)可见「穿上新人」在乎「脱去旧人」,或者说:基督徒若要长进,必须治死自己、对付自我;「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五24)所以我们不能纵容真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