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347|回复: 7
收起左侧

为什么夹在中间的人最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CH 于 2025-8-4 14:07 编辑

就像是天主教跟新教斗争的时候,夹在中间的人。他们一方面是不想让教会分裂。希望教会合一。所以他们劝新教徒不要分裂教会,同时也希望天主教包容新教徒。
Image_1754285501501.gif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CH 于 2025-8-4 14:09 编辑

然后天主教徒看他是异端,觉得他支持新教徒。而新教徒觉得他里面有天主教的成分。也是异端。于是天主教和新教都支持烧死他们。就像抗日战争一样,中国人对汉奸恨之入骨。抗战胜利之后,许多汉奸都被判了死刑。而日本人对汉奸也是不珍惜的觉得他们不是纯种日本人,所以不会完全的信任。而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那些被俘虏的日本人也都被放回日本了。战俘都被释放了。所以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没事。但是做汉奸的人最后最可怜。就是两边都想拉拢的人。但被两边都看为信仰不专一。
就是那些打着中日友好的口号的人。如果放在过去妥妥的汉奸行为。因为立场不专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英国改教的历史,国王自己要离婚,结果发动同罗马教廷的对抗。英国国王要做英格兰教会的头,其后的王,无论是支持天主教还是支持新教,处于夹缝中的基督徒都面对被排斥,被流放甚至被砍头的命运。

在难处中,持定元首的基督徒,在难处中才见证真实的信仰。

别人走该隐的路,你和我却不要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其中有暴脾气雷子,有爱作头的首徒,还有奋锐党的革命分子,还有管钱的知识分子...
面对各种社会矛盾,面对罗马殖民统治的妥协派,对抗派,面对相信复活的,和不相信复活的,面对各种矛盾...

耶稣走的却不是寻常路。

为什么说耶稣应验了以赛亚书对基督的预言呢?这里怎么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上冰 发表于 2025-8-4 15:26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其中有暴脾气雷子,有爱作头的首徒,还有奋锐党的革命分子,还有管钱的知识分子...
...

ai的答复(豆包)



以赛亚书是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重要书卷,其中有多处被认为是对“基督”(即“弥赛亚”)的预言。基督教信仰中认为耶稣应验了这些预言,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核心内容的关联理解:

1. 受苦仆人的形象

以赛亚书第53章详细描述了一位“受苦仆人”:他默默承受苦难、被人藐视、为他人的过犯受罚,最终却得荣耀。基督教认为,耶稣的一生与这一形象高度契合——他在世上经历贫困、逼迫,被钉十字架承受痛苦,且圣经记载他的受难是为了救赎世人,这被视为对“受苦仆人”预言的应验。

2. 诞生与使命的指向

- 以赛亚书7:14提到“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意为‘神与我们同在’)”,基督教认为这预言了耶稣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体现其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 以赛亚书9:6描述“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被认为指向耶稣作为“和平之君”的救赎使命,他的到来并非建立世俗政权,而是带来属灵的和平与救赎。

3. 救赎与得胜的应许

以赛亚书多处提到“救赎”,如49:6“你要将我的百姓从东方招聚,从西方招聚”,基督教认为耶稣的传道、受难、复活,正是实现了对全人类的救赎,将信靠他的人从罪恶与辖制中释放出来,应验了这一关于“救赎者”的预言。

这种理解是基督教神学中“新旧约呼应”的重要部分,即旧约的预言在新约中通过耶稣的生平与工作得以成全,体现信仰中“神的计划”的连贯性。不同的信仰背景和解读视角可能对此有不同理解,上述内容是基于基督教传统对这一问题的核心阐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火上冰 发表于 2025-8-4 15:26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其中有暴脾气雷子,有爱作头的首徒,还有奋锐党的革命分子,还有管钱的知识分子...
...

百度的ai



耶稣被认为应验了以赛亚书对基督的预言,这一观点主要基于新旧约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耶稣生平、教导与使命与以赛亚书预言的契合度,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为你解释:

预言中的受苦仆人形象与耶稣的牺牲
  • 以赛亚书 53 章的描述:这一章节详细描绘了一位受苦的仆人形象,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且“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这位仆人默默承受苦难,为他人的罪过付出代价。
  • 耶稣的生平:耶稣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牺牲。他出身卑微,生于马槽,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在传道过程中,他遭到宗教领袖的反对和迫害,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的罪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与以赛亚书中所描述的受苦仆人形象高度吻合。例如,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默默承受了鞭打、辱骂和嘲笑,没有进行反抗,完全是为了实现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
预言中的拯救使命与耶稣的福音传播
  • 以赛亚书 61 章的预言:该章节提到“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消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这段预言强调了基督将带来拯救、释放和安慰的信息。
  • 耶稣的传道工作:耶稣开始传道时,就宣称自己是来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医治心病的人、释放被囚的、让被掳的得释放、让瞎眼的得看见、让受压迫的得自由。他在各地传道,医治病人、赶鬼、使死人复活,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安慰。例如,耶稣医治了麻风病人、瘫痪病人、瞎子、聋哑人等,让他们重新获得健康和生活的能力;他还赦免了罪人的罪,给予他们新的生命和机会。
预言中的王权与耶稣的国度理念
  • 以赛亚书 9 章 6 - 7 节的预言:“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这段预言描绘了一位拥有无限权能和带来和平的君王形象。
  • 耶稣的国度观念:耶稣虽然出生在马槽,没有世俗的权势和财富,但他所宣扬的国度是一个超越世俗的国度,是一个充满爱、和平与公义的国度。他教导门徒要爱人如己,要追求内心的纯洁和公义,要宽容和饶恕别人。例如,耶稣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表明他的国度不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力量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灵和信仰之上。
预言中的普世救恩与耶稣的接纳态度
  • 以赛亚书 49 章 6 节的预言:“他说:只是你们不信,你们作我的仆人,使雅各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我还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这段预言表明基督的救恩不仅限于以色列民族,而是要扩展到全人类。
  • 耶稣的教导与实践:耶稣在传道过程中,不仅接纳以色列人,也接纳外邦人。他打破了种族和文化的界限,向所有愿意相信他的人敞开怀抱。例如,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并给予她活水;他还医治了迦南妇人的女儿,显示了他对外邦人的关爱和拯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26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AI懂不懂得,为什么福音书时代读以赛亚书的犹太人,却不认耶稣是基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2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C是酱紫回答的:

福音书时代的犹太人,读以赛亚书,但是为什么拒绝承认耶稣是基督?
ChatGPT said:

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处境、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待、耶稣的形象和信息、以及宗教与政治现实。我分几个方面说明:

1. 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待

政治性的弥赛亚:福音书时代(公元一世纪),犹太人普遍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压迫之下。他们许多人期待的“基督/弥赛亚”(Mashiach)是大卫的后裔君王,会带来民族复兴,推翻外邦政权,在耶路撒冷恢复神的国度(参诗篇2,耶利米23:5–6,以西结37:24–28)。

耶稣与期待的落差:耶稣并没有领导武装起义,也没有恢复以色列的国。他反而传讲“爱仇敌”,甚至被罗马人钉十字架(在犹太观念里,这是“被咒诅的死”,申命记21:23)。这样的耶稣与他们对“得胜君王”的期望差距太大。

2. 对以赛亚书的不同解读

基督徒解读:教会很早就把《以赛亚书》中的“受苦的仆人”(尤其是赛53章)理解为耶稣基督,因祂担当世人的罪而受苦。

犹太教解读:当时和后来的许多犹太拉比传统,把“受苦的仆人”理解为以色列民族本身,而不是一个弥赛亚个人。这样,耶稣的十字架之死就不会被视为“弥赛亚的应验”。

3. 宗教与权威的冲突

耶稣对宗教领袖的挑战:耶稣公开批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假冒为善(太23),清理圣殿(可11:15–18)。这触犯了宗教权威,也威胁到祭司集团与罗马政权之间的微妙平衡。

权力与生存:大祭司该亚法说过:“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全民灭亡,就是有益的。”(约11:50)。他们担心耶稣的影响会引发罗马镇压,反而使整个民族遭殃。

4. “钉十字架的绊脚石”

申命记21:23说“被挂在木头上的是神所咒诅的”。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在多数犹太人眼里,这不是弥赛亚的标志,而是失败与羞辱。

保罗自己也承认:“我们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1:23)。

5. 神学角度

启示的隐藏与拣选:新约作者认为,这也是神救赎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心里刚硬……直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罗11:25)。换句话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明白弥赛亚的身份。

小结

福音书时代的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是基督,主要是因为:

弥赛亚期待偏向政治与民族解放,而耶稣是温顺受苦的“仆人”。

对以赛亚书等预言的解读不同。

耶稣挑战宗教与政治权威,引发敌意。

十字架的羞辱与“咒诅”性质,使犹太人难以接受祂是神的受膏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10-22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