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在一家公司上班,勤勤恳恳干了几十年。有一天,公司来了一个新人,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在你同他闲聊的时候,你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工资竟然和现在的你一样多!你会有什么感受?
“葡萄园工作的比喻”里就讲到这样一个雇主,他请了一些工人到他的葡萄园里工作,讲好一天的工资是一钱银子。下午六点太阳落山后,雇主给工人结算当天的工资,那些下午五点钟才开始工作的人,每人都领到一钱银子。
那些从清晨六点就开始工作的人看见这场面,心里想:“既然他们才工作一个小时,就都得一钱银子,那我们工作了一整天,肯定可以得到更多!”
可结果却出乎预料,那些从清晨就开始工作的人,也同样只领到一钱银子,于是埋怨雇主说:“我们整天在烈日下劳苦,这些后来的人只工作了一个小时,你却给他们跟我们一样的工钱!”
老实说,初读这个比喻,我也觉得雇主的做法确实很不合理;今天我们上班不也是按工作时间拿酬劳吗?“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才合理嘛!那些清晨六点就进葡萄园工作的人,比那最后一批来的人,工作时间多出了十一个小时,按理应该给他们多十一倍的工资才对!
如今雇主给大家都是一样的工资,岂不太便宜后来的那些人了吗?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最早就来上班的工人,他们对雇主的抱怨不是“为什么给我们这么少?”而是“为什么给他们那么多!”
对于工人的抱怨,雇主怎样回答呢?——“朋友,我没有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这个回答点出了故事的重点——雇主有权决定他自己的东西要如何处理。雇主并没有违背他和工人之间的约定,因为一开始和他们讲定的工资,就是每天一钱银子。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人少得,只有人多得。既然是恩典,就不受公平的限制。
雇主并没有亏待第一批进葡萄园工作的人,雇主给了他们讲好的工钱。产生抱怨的原因,是雇主厚待了那些工作时间短的人。人性就是这样,如果单单看自己所得到的,原本是足够的、也是合理的,而一旦和身边的人比较,我们就心生妒忌,不仅要为自己得不到的而痛苦,还要为别人所拥有的而痛苦。
雇主为什么要给那些只工作了一小时的人一钱银子?因为这是当时一个工人养活一个家庭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雇主只按一小时的工资给他们,根本无法解决这一家人吃饭的问题,所以雇主慷慨地给了他们一天的工资。
实际上,无论是早来的、还是晚来的,雇主并不一定需要这些“临时工”去他的葡萄园里工作,雇主另外有他自己的工人。雇主是出于怜悯,顾念到这些人如果今天找不到工作,全家就要挨饿,所以才为这些人提供工作的机会。
这些人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没有工作可做,不是他们不想工作,而是没有人聘用他们。可以想象,大清早就被雇用的人,他们一开始是何等的感恩,因为他们不需要再担心今天全家人跟着挨饿,也不用再在烈日中苦苦等待人来聘请他们。
只是很多时候,一些事情做着做着就失去了初衷。那些抱怨的工人,他们忘记了自己与那些最后才进来的工人一样,都是蒙恩的人;他们没有认识到,能够被雇主请到葡萄园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恩典,所以才会觉得自己吃亏。
大家都领完工资之后,你认为谁会感恩?是第一批来工作的人,还是最后一批来工作的人?这个比喻最后以一句话来结束:“那在后的,将要在前;那在前的,将要在后。”
什么意思?每个人蒙恩的时间有先后,但重点却不在于蒙恩的先后,重点是感恩的先后。既然是恩典,那就谁都不配;你懂得感恩,你就在前,不懂感恩,你就在后,即便你是第一个蒙恩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