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正念/Mindfulness的灵界危机 黎家焯传道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S_Mindfulness-Lai.htm
引言 近年静观/正念(Mindfulness)在世界各地及香港备受关注,在临床心理学界、医学界、社福界、学校,甚至基督教神学院都不难找到静观及相关课程的踪影。相继而来的课程,包括:生活随时可作的「静观呼吸练习」、处理压力的「静观减压课程」MBSR(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处理情绪不稳的「静观认知治疗课程」MBCT(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关注饮食及控制体重的「静观饮食觉知课程」MB-EAT(Mindfulness 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关注睡眠的静观手机程式等,这些推动渐渐深入生活各层面,特别在香港这生活压力相当大的社会好像及时甘露,大受各界人士欢迎。 正当社会各界大力推广静观之际,笔者在2 023年的上半年共收到三个因参与静观而被鬼附的求助个案,当中包括基督徒社工及基督徒辅导员。笔者发现静观在各界广泛应用,却极少人了解当中接触灵界的危机,一般基督徒、教会、甚至神学院也未能辨别静观与圣经原则的差异,使不少从事辅导工作、社工及学校里的基督徒,以及需要接受情绪辅导的,因未有防范而接受静观修习,导致接触灵界及鬼附的危机。有见及此,笔者写这文章,好让基督徒能从历史角度看静观的起源、从圣经角度辨别静观修习的不合乎圣经原则之处,也从灵界角度帮助受困扰的人士辨别其中的情况,并提供适切的帮助。 静观/正念是什么? 关于' Mindfulness '的中文译名,在香港较多译作「静观」,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则较多直接译作「正念」。因「正念」本是佛教八正道中的用语,香港的静观推动者林瑞芳教授认为其老师马淑华把' Mindfulness '引入华语地区时,睿智地译作「静观」可让人不误解以为静观修习只适合佛教人士,这好让其他宗教信徒不会却步。这译名也正好保留了创辨人卡巴金及威廉斯刻意把静观「去佛教化」的用意。[1] 按照创办人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对静观的定义为觉知(Awareness),而这觉知「来自有意的、在当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 (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by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2] 虽然以上的定义颇为空泛,但实际上「静观减压课程」的修习就是一种按照指引,让自己专注当下,不加批判地放空思想,注意自己的呼吸,进行坐禅(Sitting Meditation)、觉察式身体扫描(Body Scan)及静观瑜珈(Mindful Yoga)的修习方式。除此以外,为将静观修行融入日常生活,MBSR亦教导「行禅」 (W alking M editation ) ;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静观的技巧(M indfulness in daily life )[3] 推动静观的人声称经过实验数据证实,静观修习蕴含了强大的疗愈力,包括在抑郁、焦虑、疼痛和成瘾上有显著的疗效,还可以改善失眠、长期疲劳或慢性疼痛、增强学习效率与情绪平衡等。[4]然而,这些效用却在学术界仍引来争议,有十五位学者共同发布了一篇心理学学术文章,名为《被炒作的正念》(Mind the Hype)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写道,「公众及政府领域对冥想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他们认为正念作为一种治疗干预手段具有普适性及良好疗效,且这一结论具备强有力的临床依据支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文章引述2014年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管理署( U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主持的一项研究分析结果指出,基于静观作为治疗干预手段的研究表明,「该疗法对于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的治疗只有轻度和极少的效果,甚至毫无效果。」[5] 不论静观的成效如何,对许多接受并推动的人来说,为何乐意使用静观作为减压及治疗的手段?简单、免费、减却药物的副作用,这无疑对辅导员及求助者来说都是吸引的。 本文并非尝试探讨静观的效用有多大,却是探讨静观修习是否适合基督徒参与。即使是这世上存在一种最有效的修习治疗方法,倘若其方式不合乎圣经原则,基督徒也断不应接受的。举例来说,我曾协助众多灵界个案中,有不少是接受超自然能力医治而导致鬼附,并需要赶鬼的,例如气功治病、REIKI能量治疗、Q uantum T ouch量子共振触疗等等。这些明显不合乎圣经原则的灵界力量治疗,或许也曾有效用帮助多人,但我们基督徒都不应接受的,有时甚至越见成效,我们更要担心其能力是否出于污鬼的工作。 那么静观修习是否合乎圣经原则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