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758|回复: 1
收起左侧

2023受难周第二天灵修默想——成长的信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受难周第二天灵修默想——成长的信心

  受难周的第二天,我们来思想约翰福音记载耶稣所行的第二个神迹。第二个神迹是什么?就是耶稣治好了一位大臣的儿子。

  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约4:46)当耶稣又回到迦拿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前来寻求耶稣的帮助。他求耶稣什么?圣经说这位大臣的儿子得了重病,正在发高烧,几乎要死;所以他就来求耶稣,希望耶稣可以跟他一起去到迦百农,医治他的儿子。

  我们先来看这个“大臣”是何许人也。这个大臣很大概率是希律皇宫中的一位高官,地位超然;然而,他却甘愿降低身份,主动来见耶稣这个卑微的木匠。他的孩子病重,快要死了,这时他的地位、权势、家财,全然不能拯救他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自己的惶恐与无助,唯有寻求从神而来的医治。我相信每个做父亲的遇到同样的情况,都会和他一样心急如焚。

  圣经告诉我们,这位大臣住在迦百农,而当时耶稣在哪里?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迦拿位于山上,迦百农则是在湖边;由迦百农到迦拿,全程大约有三十公里左右。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现在我们出门就有车可以坐,而当时出门只能步行。但这位大臣不怕辛苦,只因他的孩子病得快要死了。

  当这位父亲请求耶稣去迦百农医治他的孩子时,耶稣是怎么回复他的?耶稣的回答似乎带有一点叹息和责备:“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约4:48)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人家大老远前来寻求帮助,耶稣难道不应该安慰他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放心吧,你的孩子会没事的。”按常理,耶稣这样回答才合情合理嘛!

  要读懂耶稣为何这样回答,我们需要留意耶稣的用词。请注意,耶稣说的是“你们”,而不是说“你”,可见他这句话不是单单对这位大臣说的,也是对着身边那些加利利的犹太人说的。那么,是不是耶稣觉得,人信他一定需要神迹奇事?耶稣是否在表达,如果他们看过神迹奇事,就会信他?继续往下读我们就会看到,使徒约翰没有记载这些人后来信了耶稣,事实上只有大臣和他的全家归信耶稣。

  所以,耶稣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意思不是说:“只要我显一些神迹奇事给你们看,你们就会信了。”耶稣乃是在责备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犹太人,他们跟在耶稣身后只是为了凑热闹、看“表演”,而不是真心信靠耶稣。今天教会里也有类似的人,他们热心参与教会聚会,甚至也参与教会事工,但从未委身追随过耶稣。

  围绕在耶稣身边的那些犹太人就是这样的属灵光景,所以耶稣责备他们。那么这位大臣呢?这个前来寻求耶稣帮助的大臣,显然是相信耶稣的能力,知道耶稣能帮得上忙,才会来找他。但耶稣却看出,他是出于自己的迫切需要而来寻求耶稣,在耶稣的眼里,他这样的“信”其实等于“不信”,所以耶稣也同样责备他。

  老实讲,出于好奇和需要的“信心”其实无可厚非,若非如此,人也不会寻求信仰。在教会里,有多少人是因为听了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之后,觉得合理而信主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要,才来信耶稣,这很正常。因此如果你一开始是因为好奇或某种需要而来到教会,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信主五年、十年之后,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有问题了。我们的信心不能原地踏步,必须成长起来。

  这位大臣听到耶稣的回答并没有如他所愿,仍是没有放弃,继续恳求耶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约4:49)在他的观念中,只要耶稣亲自去到迦百农,给他的儿子按手祷告,他的儿子一定得医治,所以他不能放弃。然而,耶稣给他的回答却是:“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约4:50)

  这位大臣求耶稣和他一起去迦百农医治他的孩子,耶稣却回答说:“不需要了,你回去吧,你的儿子已经好了。”换了我们是孩子的父亲,我们能接受这样的回答么?我们心里会不会想:耶稣你也太没有诚意了,我放下身份大老远不辞辛劳前来求你帮忙,你非但不帮我,还对我说孩子已经好了,骗鬼呢!

  但我们感谢主,这位大臣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对耶稣的信任,他没有失望地对耶稣说:“不行啊,耶稣,我没有亲眼看见我儿子好了,我总不放心。”他乃是按照耶稣的吩咐,启程回家去了。

  信心成长的表现,就是渐渐脱离寻求个人利益的心态,让信仰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举个例子,例如耶稣教导我们要饶恕得罪我们的人,要爱我们的仇敌;既然耶稣这样吩咐了,那么无论我们同不同意、喜不喜欢,我们都要相信他的教导是对的,并且去遵行。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们愿意照着去行,这就是信心。

  圣经让我们看见,这个大臣的信心实在成长了。要知道他听耶稣的话回家,是冒着风险的;请问他怎么确定耶稣的话是真的?这里根本没有给大臣试验耶稣的话是否可信的机会。根据约翰福音第四章五十二节,大臣是在第二天才回到家,表示他需要在路上住宿一夜。倘若回到家后发现儿子的病没有好怎么办?来回几十公里的路程岂不是白跑了?换作是我们,还是强求耶稣跟我回家去比较有保障,万一儿子的病没好,耶稣还可以为他按手祷告,即便回家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顺便请耶稣吃顿饭也是不错的。

  但这位大臣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可能性,他似乎完全没有怀疑耶稣的话是否可信。今天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样单纯的信心;我们头脑里有太多的“万一”,我们会拿许多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以及许多假想出来的困难来烦恼自己,结果是庸人自扰,忘记了如何信靠神。例如神要我们饶恕人,我们会想:“万一他不饶恕我怎么办?”神要我们爱仇敌,我们会想:“万一他反过来占我便宜怎么办?”神要我们学习交托,我们会想:“万一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怎么办?”……我们就是这么容易庸人自扰,结果信心迟迟无法成长。

  就在这位大臣正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他的仆人迎着他来了,给他报喜讯说他的儿子已经好了。大臣急忙问孩子的病是什么时候好的?仆人回答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昨日未时就是昨天下午两点左右,这个时间恰好就是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的时候。可见他的儿子不是凑巧病好了,而是耶稣的大能医治了他。这就是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二个神迹。

  这个大臣的儿子得到医治后,他是怎样回应这个神迹的?圣经说他信了耶稣,不但他自己信了耶稣,他全家也都信了耶稣。请注意,圣经在记载这位大臣的“信”的时候,用了两节经文。第一节是第四章五十节:“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第二节是第四章五十三节:“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为什么圣经要用两节经文重复说明他的“信”呢?其实第一个“信”,乃是指他相信耶稣所说他儿子已经好了的话,他相信耶稣的能力,相信耶稣即便不去到迦百农,也能医治他的孩子。而第二个“信”,则是指这个大臣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以色列人一直盼望的弥赛亚。先前的“信”还只是肤浅的信,现在他真正信了,这种信是得救的信。

  今天我们的信仰历程也同样可以分为这两个阶段:一开始我们寻求的是耶稣的帮助,我们也信耶稣能帮我们。但这样的信心仍未足够,我们还要信靠他,委身于他!神所要的“信”不只是我们对某些事实作知识上的同意,更是要求我们整个人对神赐下的启示作出回应,也就是接受耶稣以及他所成就的一切,并且把自己生命奉献给他。这是一个委身的关系,人的信心必须成长到这个地步,才算成熟。

  这就是耶稣所行第二个神迹带给我们的属灵光照,从这个神迹里,你的信心得到激励了么?第一个神迹,让我们认识到耶稣为我们开启了新的篇章;第二个神迹,鼓励我们全然信靠他。弟兄姊妹,今天你愿意更深地委身跟随耶稣,走永生的道路吗?

发表于 2023-4-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是一个木匠,他选择了上十字架的时间,这就是最大的神迹。




以马内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5-11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