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778|回复: 2
收起左侧

来6:4--12的解经--陈终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 警戒那些离弃道理之人的危险


    上文既已责备和劝勉那些在基督里仍作婴孩的信徒,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进到完全的地步,追求在灵命上长大成人。在此,就特别严重地警告那些已经蒙了光照而离弃道理的人,他们的结局将会极其可怕并且绝望。写圣经的神仆,显然担心在那些受了许多属灵裁培而仍为“婴孩”的希伯来信徒当中,很可能也有些受了许多裁培,蒙了光照,听过许多道,却还没有得救的人:所以特别插入这一段严重的警告。


    “论到那些已经象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6:4)


   “那些”显明下面所论及的人,和上文的人不一样,他们乃是一些另外情形的人,否则这里决不会说“论到那些”,而应该说“论到这些”。试比较下文第九
节:“亲爱的弟兄们....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就更清楚看出这四至八节所论的人,是另外一班人,他们的情形,比较上文所论在基督里仍吃奶的
弟兄们更不如。这样,若六章一节受了许多栽培,仍只能吃奶的信徒,不过是停在“开端”上的信徒,这些比他们更不如的人(6:4--8),就必然连开端也没有的了。所以第九节的“这些”指上文(6:4- -8)的人,更见这里第四节的“那些”,必定不会指信徒了。
   “蒙了光照”,英文圣经是“曾有一次蒙了光照”的意思,更合原文。“光照”就是指福音真理的光照。“蒙了光照”这句话,并不表示蒙了光照的人,就是已经接受了福音之光的人,他们不过看见福音真理的亮光得知基督是他们的救主,已经知道什么是罪,或有过”一次知罪的经历,但未必因所蒙的光照就得救了。例如太四章十五至十六节所说的加利利人----.....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虽 然都有“光发现照着他们,但并非所有加利利人都接受了那曾照着他们的“光”。主耶稣曾对犹太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但当时的犹太人并未跟从这“光”。所以可能有人因所蒙的光照,就接受而得救,如来十章三十二节所说的人,也可能有人蒙了光照却离弃道理,像这里所说的人。


   “ 尝过天恩的滋味”原文“恩”doreas是“恩赐”的意思,不是思典,新约中用了十一次,都是指属灵的愿赐,而非物质方面(约4:10,徒2:38,,8:20.10:45,,11:17;罗5:15--17:林后9:15弗3:7,4:7;来6:14)。“天恩”之前有指件词“那”,就是“那属天的恩赐”(单数式)的意思。K.J.V. ,N. A. s. B.都译作have tastedthe heavenly gift"就是尝过了那属天的恩赐”的意思。这“恩赐”很可能特指基督说的。


    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尝过天恩的人,是否就是已经得救的人?如果这封书信是写给外邦人的话,相当可能指已经得救的人;但这封信是写给希伯来人
的,那意义就不同了!因为希伯来人早就尝过属天的恩赐。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曾蒙神赐他应许中的以撒(基督的预表),神又起誓说“万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2:18),“后裔”特指基督(加3:16).他们在埃及吃过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林前5:7),在旷野吃过从天降下的吗哪(出十六全),那是教导他们认识基督就是生命的粮(约6:51),又曾仰望过摩西所举的铜蛇,那是基督要被举起来的预表(民21:9,约3:14)。现在这些希伯来人又在教会中一再听到关乎基
督救恩真道的教训,实在是尝过属天恩赐的滋味。但这样的人,却不一定就是已经得救的人。本书称他们为“尝过天恩”的人,只是根据他们本来有的宗教背景来说罢了。


    “又于圣灵有分”、于圣灵有分.并不是有圣灵住在心里,也不是受了圣灵的印记,像那真实信了福音的人所受的那样(弗1:13--14)。“有分”并非完全占
有,乃是在圣灵某些方面的工作有分。这些人的良心,受过圣灵借着福音的真理对他们的责备,也偶然受过圣灵的感动,却未受圣灵;正如旧约的术士巴兰(书13:22),虽曾受圣灵的感动说过预言,却没有得救(犹11)。新约的大祭司该亚法,虽曾一时受过灵感,见证基督是救主,但并没有圣灵住在心中(约11:49-52)。还有许多听过基督教训,蒙过光照和感动而要作门徒的犹太人,后来却都退去“不再和他同行”(约6:66)。在行传还有一个受过感动要信主,并且受了洗的西门,但却没有得救,仍在罪中(徒8:13,18,24)。他们都是属于种子落在浅土石头地上的那等人,只不过暂时欢喜领受,却没有根(可4:16--17;路8:13),虽有分于圣灵的工作,但无分于圣灵的印记。圣灵的印记是得救的信徒所独有的(林后1:22,5:5;弗1:13-14)。


    “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6:5)
    “尝过神 善道的滋味”,就是知道了神的道之美好的意思;但这等人未必接受了神的道,正如许多人听道觉得很好,但并不相信;他们可能已经在口里承认
耶稣基督为主,但心里并未相信。
     这句话对那些早已熟知神的道的希伯来人而论,更是没有一点奇怪;因他们早已认识神的道的美善了。但并非所有的希伯来人都接受福音的真道。
    “觉悟来世权能”,就是觉悟神永远权能的意思。“来世权能”乃是表明和今世的权能不同。世人都只认识今世的权能,所以完全不知道敬畏神。但这些人虽已觉悟神的权能,知道神对罪恶的刑罚和审判,以及神对今世与来世的一切统治权柄,他们却未必因对神的权能领略了一点,就诚心归向神,信靠福音。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6:6)


    离弃Parapesontas(Parapito)、按Dr. W.E. Vine解释是疏远、遗弃或减退之意,全新约只用过这一次。


   “若是”原文没有,新旧库本译作“却还离弃正道”。这里的意思乃是说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却离弃道理,没有接受所看见的亮光
和所尝的天恩,这等人当然没有得救的希望了。虽然他们的情形,很像得救的人;他们知道很多属灵的道理,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成为一个得救的人,又曾受过很多真道的栽培,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信徒,乃是背弃了他们已知之真道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懊悔”metanoian就是悔改的意思,新约共用过二十四次,除本书六章一节、六节和林后七章九至十节译作“懊悔”及来十二章十七节译“心意回转”,另太九章十三节,可二章十七节未译出外,其余十七次,中文圣经都是译作“悔改"(太3:8,11;可1:4;路3:3,8,5:32,15:7,24:47;徒5:31,11:18,13:24,19:4,20:21,26:20;罗2:4;提后2:25;彼后3:9)。“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这意思就是不能再有悔改得救的机会了。(注意:不是若从新懊悔还可以再得救,乃是根本不能悔改)。正如十二门徒中的犹大,他虽然与主同
在三年多的时间,看见许多神迹,听见许多真道,又曾和其余的门徒一样,两个两个的被差遣出去工作(可6:7-13),但他却背弃所知道的真道,把耶稣卖给祭司长,后来他虽然要把三十两银子还给祭司长和文士,但却无法发生信靠主救恩 的信心,因他已经成了“不能叫他从新懊悔”的那等人了。
    “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_这句话当然不能照字意解释,因为主既已复活升天,决非任何人能再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了。按主被钉十字架,乃是被罪人所弃绝,这些蒙了光照而背弃所知的真道的人,既明知主受死是为我们的罪,却照着当时弃绝主的人一样弃绝主,羞辱主,就等于重钉主在十字架上了。这意思就是:他们既然蒙神这样多的恩典,明白这样多的真道,这样接近得救的门,而仍“离弃真道”,这种离道不信的罪,就等于亲手钉主在十字架上的罪一样了。


    “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蔬菜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6:7-8)
    圣经在这两节中用比喻说明上文那些“离弃道理”的人,他们的结局将会何等痛苦和悲惨;并说明何以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的缘故。在这比喻中:
    A,田地,可比作人的心(太13:19)
    B.雨水:可比作神的道(约3:5;弗5:26)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就是人的心多次听到神的道。


    C. 生长蔬菜:就是结出好果子 ,没有辜负所受的恩典的意思。这些人心里埋藏着好的种子,所以吃过屡次下的雨水之后就能长出蔬菜来。
    D. “合乎耕种的人用”:就是合乎主的要求与期望
    E.“就从神得福”:就是从神得着永生,以及得永生之后,所能得着的一切属灵福气(弗1:3)。


    F.“若长荆棘和蒺黎”:就是没有因屡次听到的道受益反而受害的意思。他们未因主的话有改变,反而更加硬心,罪恶的生命更加长大。
   注意:在这比喻中只提这些长蔬菜和长荆棘的两等人所结出来的果子,但暗示他们接受同样的“雨水”,却长不出同样果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埋藏在这心田里的种子不同的缘故。主耶稣曾说过“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唯独坏树结坏果子”(太7:16,17)。由此可见那些长荆棘和蒺藜的人,决不可能因受的“雨水”多就会“生长蔬菜”,虽然他们对许多道理已听得烂熟,甚至可以去对别人传讲;虽然按外表他们和那些“生长蔬菜”的人,同样是“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的人;但他
们根本是“坏树”的种类,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G,“必被废弃”:就是太七章十九节所说:“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的意思。
    H.“近于咒诅”:“近于”原文是趋近于或近向于咒诅的意思,这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是趋近于“咒诅”,走向灭亡的人。


    I.“结局就是焚烧”:指永火的刑罚。




四 劝慰他们要 在原有的爱心上更加殷勤


    写书信的神仆,在责备警告那些希伯来信徒之后,就在这里表白自己对他们的信任与盼望,以勉励他们在原有的爱心上,更加长进。


    1.著者对他们的信任(6: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6:9)


   “亲爱的弟兄们”指受书的希伯来信徒,在本书中这种称呼只有这里用过一次。
   “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虽然著者这样地把四至六节那些离弃道理之人的情形和结局向他们说,却深信他们的行事”强过这些”----
深信他们的情形并不就是四至六节所说那等人的情形。著者要这样向他们说及那等人情形的原因,乃是要警戒他们,使他们以那等人为鉴戒。那等人屡次听
道,都容不下道种,仍“长荆棘和蒺藜”,徒然受神所给他们的机会和“雨水”。他们岂可和这些人一样,枉然地受了神许多的栽培,却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他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呢?虽然这样说,著者却深信,这些“本该作师傅”却仍作婴孩的信徒,仍强过那些似乎得救,却是离道不信的人。




   “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原文无“行为”二字,原文本句应作“我们是被你们那些更好的事所说服”;意即因你们那些更好的事而深信你们不是那等人。
    注意这句话所用的“你们”比较六节所用的“他们”,更清楚的表示本节所称为“弟兄们”的人,与四至八节的人不相同。四至八节的话不过是著者向着这些弟兄们,论及“他们”(那些离弃道理的人)的结局而已。


  “而且近乎得救”,注意这句话的“近乎”原文exomena,和前节近于咒诅的“近于"eggus不同。eggus是指时间或地点之靠近、趋近而说的。如太二十四章三十二、三十三节,形容主来的时间“近”,和路十九章十一节形容主将“近”耶路撒冷所用的“近”,都和前节的“近于”相同。但本节的exomena原文字根exo是“有"“持有”或“依附”等意。这字虽在圣经中有许多种译法,但绝大多数是译作“有”,共六O七次以上。在启一章十六节,六章五节,十章二节,则译作“拿着”,在此K.J.V.译作accompany即随伴或同行之意。中文圣经新译本全节译作:“不过,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然这样说,但对于你们,我们却深信你们有更好的表现,结局就是得救。”


   无论如何,这里的"近乎”绝不是说他们的行为还未好到可以得救,或不过趋近于得救的意思;乃是说著者因他们得救所表现的各种行事,已深信他们强过那些似乎得救而离道不信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著者对他们的称许(6:10)
   “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何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6:10)


    前节既表示写书的神仆,因他们那些更好的行事而深信他们不属于那等“结局就是焚烧”的人;在这里著者就称赞他们的爱心,证明他们确有得救的人所应有的行事,可以使著者为他们放心,而深信他们强过那些有外表而无生命的假信徒。本节告诉我们:


   A.神不是不公义的:神决不会把那些吃过同样“雨水”却出荆棘的人,与那些“生长蔬菜”的人同等看待,神也不致于把那些在灵性上仍是婴孩的不长进信
徒,和那些似乎得救却是不信的人视为一类。神必按他的公义,分别看待他们。
   B神不会忘记我们所作的工,人常会忘记别人为他所作的事,但神常常为我们作事,却不会忘记我们为他所作甚至最小的工。主耶稣说“无论何人,因
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大10;42)
   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们因为替神作了工.所以才被神记念而算为得救的人:这里乃是看重神这方面的公义,如何不会忽略他们为他所作的工,更不会把他们所作的与那些四至九节的人所作的相混。


   C.我们应凭爱心为神工作:凡我们所作的都要为爱神而作,并且存爱的态度去作。神不会忘记我们所作的工。但神所不忘记的工作,乃是出于爱神的动
机又本乎爱的原则而作的工。
  D.我们应当持守所已有的灵德:“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在此“伺候圣徒”就是指他们接待客旅。古代教会曾因旅舍的缺乏,接待传福音的神
仆和圣徒,乃是教会一项重要的爱心工作。但是接待圣徒并非容易的事,不只要有爱心,愿意舍己,还必须有谦卑和忍耐的心。希伯来人原本就有接待远客的美德,他们信主以后,常为主的名而“伺候圣徒”,并且他们不是只偶然接待圣徒,或只接待一二次就不再接待,乃是始终这样热心地接待,所以著者特别提出来称赞他们,一方面要勉励那些已经接待圣徒的人,另一方面也勉励其余的人。他们虽然在别方面不长进,但在这方面并未失去起初的爱心,仍能持守所已有的灵德。显明写信的神仆尚且未因他们的不长进,而忘记他们已有的长处,这样更可以证明神是不会忘记他们为他所作的工了。


   但著者如此称赞他们的用意,并非叫他们因已有的美德为满足,乃是要激励他们在已有的灵德上再长进。已有的灵德固然值得称许,但仍须继续进步,否则就可能失去;因为“长进”乃是保持已有的灵德最好的方法。


3.著者对他们的期望(6:11- 12)


   “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6:11-12)
    这两节说出著者对他们所怀的厚望,这些话证明上文著者对他们称许的目的,乃要鼓励他们大家都继续追求长进,使他们能“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这“有满足的指望”,与约贰八节:“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有相似的意思。这两节圣经告诉我们,著者对希伯来信徒的三种期望,也告诉我们在灵性上应有的三种追求:
    A.我们应在属灵美德上赶上别人:“我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这样的股勤”应译作“同样的殷勤”。上文著者虽然概括性地称许他们的爱心,始终伺候圣徒。但由这句话可知他们并非所有的人都有那样的爱心,所以著者在此劝勉其余的人,应当效法他们当中那些有爱心的人,显出“同样的殷勤”来,应当在属灵的德行上赶上别人,追求别人所已有而自己尚未有的灵德。虽然教会中一部分的人,若在爱心上有好的见证,就可以使别人对全教会有好的批评和称许,但其余那些在灵德上未有好见证的人,仍当“各人”自己追求,才可以在神面前得着各人所应得的称赞和赏赐。地上教会的声誉虽然是团体性的,但我们在天上所要得的称誉,乃是个别性的。
   
B.我们应当在追求属灵的德行上殷勤不懈:虽然他们“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这是十分可取的,而且是别人所应当效法的,但他们不可因先前已
经“伺候”,现今仍是“伺候”,而没有在将来继续“伺候”。他们不但要在属灵的德行上有已往已经显出来的“殷勤”,且不可因“殷勤”追求所得着的成就,而渐
渐“懈怠”放松自己。


   C.我们应当“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那些凭信心和忍耐的人,就是指古时的属灵伟人,他们为神的应许,而在灵德上殷勤追求,并且存着
信心和忍耐的态度而殷勤,一直到底。我们若要在神的应许上“有满足的指望”,也要效法他们的榜样。
陈终道--新约讲义---希伯来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4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