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5973|回复: 18
收起左侧

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5:1 摩西将以色列众人召了来、对他们说、以色列人哪、我今日晓谕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可以学习、谨守遵行。
箴 2:4 寻找他如寻找银子、搜求他如搜求隐藏的珍宝、  
2:5 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 神。  

弗5:16 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西4:5 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  

囊萤映雪
作者:未知作者

晋朝时候,有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叫车胤,一个叫孙康。他们两个人都爱好读书


他们白天都要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有空读书。可是他们都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怎么
办呢?他们想来想去,都想出了一个能在晚上读书的好办法。

一个夏天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乘凉,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一亮一亮地闪着
光。车胤想:要是把许多萤火虫集在一起,说不定能顶得上一盏油灯呢!于是,他找了
一块很薄很薄的白夏布,缝了一个小口袋,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口袋里。用这个装萤火
虫的口袋照着看书,果然能看清楚书上的字。这个办法叫做“囊萤”。

孙康想的办法叫“映雪”。一个冬天的晚上,孙康吃过晚饭,到院子里去看雪。他觉得
院子里比屋子里亮多了,就想:雪的反光这样亮,也许能照清楚书上的字吧。他便进屋
去拿出一本书来,翻开一看,果然书上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也顾不得天冷,就蹲在
雪地里看起书来了。

车胤和孙康这样勤奋学习,后来都成了有学问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马观碑

    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欧阳询。他的字自成一体,被人们称为“欧体”。
    有一次 ,欧阳询和儿子一起出门访友,半路经过一座古墓。墓前立着一大块石碑。碑上的字刚劲有力,迷住了欧阳询。他看了好久也舍不得离开,于是就让儿子先回家,自己继续留在碑前,看了又看,学了又学。一连三天,直到把字学好了,才动身离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樵自学成才之路
莆田文史 莆田文化网2012-6-1436319A+A-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历史名人中,郑樵以其超常的意志和杰出的成就而在中国史学界上独领风骚,甚至影响世界。鲁迅曾赞叹:渔仲(郑樵)、亭林(顾炎武)二公,今人已无从企及。英国博士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也屡次提到郑樵的世界性影响。
  少年壮志当拿云
  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成才的基础。郑樵少存大志。明周华编的《福建兴化县志》(《游洋志》)记载:“樵为儿时便有脱落流俗志,长而气识益高,志量益大。”他在少年时期便立下这样的壮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继而是:要汇天下之书而修,要集天下之书为一书。要继司马迁之后修成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让后人汲取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郑樵在他一生的痴心追求奋斗中,在逆境难难跋涉里,这个理想一直深深地鼓舞着他。
  郑樵出身于书香门弟,官宦人家。他的启蒙教师是其父国器。《浔阳郑氏宗谱》记载:郑樵从3岁至10岁在溪西故宅。由其父国器教读。他的父亲知识渊博,性格豪爽,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筑下溪苏洋陂,灌田七百余亩。在其父的细心教育与利众思想的熏陶下,郑樵从小便勤心苦读,且品质高尚,为他将来能继续深造,学而优而不仕,乐于奉献播下优质种子。
  在郑樵的早年教育中,郑厚的教导也是郑樵能自学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郑厚是郑樵从兄,在当时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明师,家住溪东,人称“溪东先生”。郑樵从11岁至15岁共6年的期间,拜郑厚为师,每天攀藤越溪,风雨无阻,刻苦攻读,收益甚丰。郑樵自此脱颖而出。
  自古雄才多磨练
  努力奋斗是成才的保证。郑樵不仅胸怀大志,而且能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他在晚年献给南宋高宗《上殿通志表》中陈述:“伏念臣幼而孤苦,长而穷困;视屋漏而无愧,闻鸡鸣而不已。所赖闽无兵火之厄,可以尽见天下之书;犹幸家无担石之储。可以绝人间之事。木妻丘饮壑,映雪照萤,惟恋分阴。”郑樵年幼时,其母朱氏早亡;郑樵16岁时,其父又亡,遗下未成年的胞弟郑栖要由他照料。16岁的少年郑樵便挑起整个家庭的千斤重担。
  按旧制,父丧要守墓三年,郑樵为了不虚度光阴,在其先父墓下,螺峰南峰书堂与其弟闭门诵读。以后,他经常涉过瓢湖溪到林下归隐的陈靖尚书之藏书楼借书阅读,读尽乃归。
  为了实现少年所立下的雄心壮志,郑樵以超常的意志:“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郑樵自21岁至28岁,足迹遍及东南各地。“莆田故家多书者,披览殆尽,犹以未足,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至32岁,他已读尽东南五万卷藏书。东南藏书占天下十分之八,所以时人盛赞:“唯有兴化郑夹氵祭     ,读尽东南八分书。”
  郑樵成才,全靠自学,博览群书,著作甚丰。32岁的郑樵在人迹罕至的芗林寺建修史堂,专心致志修史。同时他所实行的晚婚,也是世之罕见。他于41岁才娶妻陈氏,次年独生子惕。后来瘟疫流行,其妻、子、胞弟相继亡折。家道遭到变故。樵化悲痛为力量,“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51岁才续弦游氏,单生一子,乳名翁归。
  夹漈  公治学之苦之痴,正像顾颉刚所评述的那样:“他一生研究学问和发挥他所做的学问真是勤劳极了。”“他忍着苦、忍着劳,拼命地做下去。”“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著述,南宋朝廷没有给他多少的帮助。”他的著作多达80余种。其巨著《通志》洋溢着他进步的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的哲学思想。后人评价: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史学泰斗、大学术家、思想家、历史学家;他一生刻苦攻读,注重调查研究,精通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在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校雠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均有重大的创获。“他是全部的中国史里做得真确,做得勇敢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如吃饭”
清朝袁枚有句名言,叫“读书如吃饭”。这个比喻十分有趣。一则,人不吃饭就要饿死,不读书则愚昧无知。它可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二则,吃饭要细嚼慢咽,才易于消化;读书切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什么也学不到的。三则,有人吃饭喜偏食,因而得不到多种营养,大凡名家学者都是博学多才的,而这又来自于博大精深的。

      袁枚平生有一大爱好,那就是酷爱藏书。他不断买书、集书,当袁枚的藏书达四十万册时,他特地修建了几个名叫“书仓”的藏书处。但爱好藏书的袁枚在晚年时却把大部分藏书都捐了出去,这不禁让人大为费解——爱好藏书之人哪里还有把书捐出去的道理?袁枚却笑着说: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散得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有课程
      清朝有个名叫程晋芳的,这人一-生勤奋。“年六十, 犹日有课程,温习经史。经或几章,史或几卷,浏览古人诗文几册,以小盂贮红豆,记其所读之数,夕则覆验之。”
                               徐爱昌撰:《墓志》
    年纪六十的老翁,课程却安排得有条不紊,还要每晚上来个检查,真象一个严肃认真的小学生呢!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好的!它好就好在这样一来学习就有了一个严格的制度,也有了一个自己为自己规定下来的纪律,这是一个保证。“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计划性,读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目标,就会使学业荒疏,一无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书与读书



    相传,某代的一位御史大夫清刚,只知藏书,不知读书。清刚有位朋友为了督促他读书,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天,他借了清刚一部珍籍,答应第二天归还。哪知过几天后,一直没有还。清刚上门取书,朋友不但不给,还反咬-一口,说书是自己的。于是两个人去打官司。大堂之上,那位朋友背诵终卷,清刚却只知书名。最后,书只好判给了那位朋友。几天后,那位朋友向清刚说明了用意,并将书归还。临走一再告诫说:“有书不读,等于没有书。只有读过并且读懂了的书,才真正是自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冯玉祥的1400首“丘八诗”,才知道乾隆的打油诗写得多好 2017-12-05 09:00

说起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后世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他也因此被冠以很多有趣的绰号,比如“基督将军”、“爱国将军”、“布衣将军”,当然,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倒戈将军”。冯玉祥因为八次倒戈的光荣事迹,成为朝秦暮楚的首席代言人,并因此受到万众鄙夷。其实,发生在冯玉祥身上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或许你无法想象,14岁当兵,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冯大将军竟然是民国写诗最多的将领,一生写诗1400多首,如果不是战事繁忙,大有超越陆游与乾隆的势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冯玉祥粗通文墨,学识浅薄,但他非常热爱学习,这一点还是值得称赞的。他年少当兵时就经常彻夜读书,为了不打扰他人休息,还专门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担任旅长时则坚持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冯玉祥学习时,门外会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再换成“冯玉祥活了”,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打扰他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回写诗。冯玉祥酷爱写诗,诗文风格浅显易懂,比打油诗还打油诗,他自己也谦称:“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只能叫做‘丘八诗’”。所谓“丘八诗”,就是把“兵”字拆开,意为当兵之人所写之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冯玉祥还有一个绰号叫“植树将军”,因为他很爱护树木,经常带领士兵指数造林,还特地写了一首让人哭笑不得的护林诗: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另外,白求恩逝世后,冯玉祥还写了一篇《悼白求恩大夫》,以表哀思:
一位外国人,名叫白求恩,来自加拿大,不辞苦和辛。为我独立战,矢志献其身,服务在前线,救伤又治病。意志何坚毅,博爱火热心。医术也高妙,着手即回春。举世皆敬崇,伟大垂不朽,永昌芬芳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冯玉祥的诗,不管从意境、文采、韵律、平仄上看,实在都与“美”、“精”、“妙”、“雅”等词扯不上关系,连乾隆皇帝的四万首打油诗他都望尘莫及,但意思倒也表达得很明白,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学不辍
     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治军作战之时,勤学不辍。冯玉祥只在私塑里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书,后就随父到兵营,吃饷度日。当兵时,他就凭私垫里认识的几个字,坚持自学,有空就读书。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夜间苦读,他怕影响同屋人睡觉,就找个大木箱,开个口把头伸进去,就着灯光看书。
    几十年勤奋攻读,使冯玉样的学识达到较高水平。他著述的《读春秋左传札记》等书,见解独到,很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产读书

时间:2012-07-08 23:55来源: 作者: 点击:2554次

故事导读:
本文相关检索:破产读书,名人故事 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是我党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他生于湖南长沙县五美乡,由于家境艰难,十五岁时就辍学了,两年后,又到一家私塾里当了教书先生。 有一天,徐特立从自己写的文章中挑出满意的一篇,步行八十多里,去长沙城


  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是我党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他生于湖南长沙县五美乡,由于家境艰难,十五岁时就辍学了,两年后,又到一家私塾里当了教书先生。
  有一天,徐特立从自己写的文章中挑出满意的一篇,步行八十多里,去长沙城找一位陈先生求教。陈先生被特立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诚恳地告诉他一些学习方法,最后送他一把扇子,并在上面写了几句话:“求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间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徐特立得到老师的指点,豁然开朗,决心面壁十年,博览群书。可是,书从哪里来呢?他教私塾的收入少得可怜,每年仅十来串钱,还买不了一部《十三经注疏》。他想来想去,想起伯祖母留给他的一份微薄的遗产——几亩农田。要想有钱买书,就必须变卖土地。徐特立终于下定决心:破产读书!
  消息传开,有人笑他太傻,说自古以来田产才是好东西,哪有卖了田产买书的?徐特立毫不动摇地按照计划去做,不仅把中国古籍中的经、史、子、集的主要著作都通读了一遍,而且还学习了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接触了新兴的社会科学知识,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教育家。
摘自http://www.gushi51.com/mingren/gushi338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蝴蝶 于 2020-7-21 16:31 编辑

                                                   毛泽东 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活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工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一下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它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种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几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它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3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斯大林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划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主席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毛主席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擅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以及谈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闸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载信、《词综》、《曲选入《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书都是毛主席爱读的。外出时,常常把这些书带在身边。在7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读《红楼梦》的时候,他深有感触他说:“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其实,有些小说,他何止读5遍呢。
毛主席也十分喜欢读鲁迅的著作。一部解放以前出版的《鲁迅全集》,毛主席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一直把鲁迅的著作放在他的床边,随时翻阅。
  经济方面的著作,及各种自然科学书籍,毛主席读得也是很多的。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奉献支持|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9-19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