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色列人攻占的土地
以色列人攻占的土地
弟兄姊妹平安!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每日读经要进入新的一卷书——士师记。
前面我们读过,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渡过约旦河,征服了迦南地,并按照摩西的吩咐,将全地分给了十二支派,终止了四十年旷野漂流、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这些事情我们在约书亚记里都已经读过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到了士师记这卷书,才继续作介绍。
士师记可以说是约书亚记的延续。约书亚生前带领以民攻打迦南,只是消灭了迦南最主要的军事势力,还是有许多土地未能攻下;因此各支派抽签所得之地,仍须各自去占领,并且这些地方的残余势力,必须各支派自己去消灭。今天的经文正是讲到以色列人怎样攻取他们所分到的土地。
在以色列各支派中,犹大和约瑟两家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士师记第一章这里,就以这两个家作为代表,讲述以色列各支派攻取迦南地的情况。
犹大家的争战(1-21节)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1-3节)
约书亚记第二十四章二十九节记载了约书亚的死,说“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跟摩西的死不同的是,约书亚没有求问神指定一个继承人。其实神早有他的计划,他不安排一个接班人是有目的的。
士师记第二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说:“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为要借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
这几节经文告诉我们,神没有全部赶出迦南人,也没有指定一个领袖来接替约书亚,为的是要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是否真的守约,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地事奉神——“你们若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耶和华必降祸与你们,把你们灭绝。”(书24:20)争战的得胜不是靠军力,乃是靠耶和华。这是我们查考士师记时,必须铭记在心的。
以色列人的领袖约书亚死后,百姓好像变得群龙无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为此,长老们来到会幕,透过大祭司所用的乌陵与土明向耶和华求问:“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谁当首先”说明他们中没有领头的人。他们知道每一个支派都需要去攻占分给他们的土地。但是该由哪一个支派带头,以鼓励其他的支派呢?求问的结果,犹大被神首先指派上阵。当神一吩咐要指派他们出战时,犹大支派就立刻应命,没有犹疑;这种顺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神的得胜应许下,犹大寻求西缅支派的帮助。由于犹大分得的地土与西缅为邻(西缅的土地就在犹大境内),所以他们面对的是相同的敌人,并且犹大和西缅都是利亚的儿子,应该互相帮助。为这原因,犹大支派请求西缅支派帮助,一起去攻打敌人,一同征服应许之地。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兄弟间的合作是值得学习的。最强壮的人也不可忽视他人,甚至是弱者的帮助。犹大支派是最强大的,而西缅支派则是最弱小的,但犹大支派还是要求西缅支派的帮助。今天我们基督徒也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抵挡撒但的诡计。
“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 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4-8节)
犹大与西缅二支派胜利攻克了住在比色的迦南人和比利洗人。“比色”的位置不详,似乎靠近耶路撒冷。因为这个战役以后,以色列人就立即进攻耶路撒冷。也有人认为比色是指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城市,这地区位于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间。
二支派杀了一万人后,他们砍断了亚多尼比色王手脚的大拇指,正如他对待敌人一样。古代战争中的这种残忍行为是为了防止俘虏重新参战,砍断手的大拇指之后,就不能再拿矛或弓了。亚多尼比色曾打败七十个王,可见是一个强者。亚多尼比色对待敌人异常残酷,最后他也受到同样的报应。
“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杀了示筛、亚希幔、挞买。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9-10节)
耶路撒冷是山城,很难攻打。同样,南地、山地、高原都是一些难以征服的地方。但是犹大与西缅这两个支派不怕艰难,一一按照神吩咐去攻打。
“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11-15节)
这几节经文所讲述的事情在约书亚记十五章十三至十九节里已经讲过了,在此不再重复,没读过的弟兄姊妹可以翻看前面约书亚记十五章的读经指引。
“摩西的内兄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16-21节)
这里记载的仍然是犹大和西缅支派联合起来攻取其他属于他们的分地。以色列人虽然以取得了不少的土地,但他们不自满,继续前进,攻取神要他们攻取的地。
总的来讲,以色列人在山地的战役是成功的;但在平原上却遇上不少困难,他们只取得局部的胜利,表面的原因似乎是因为敌方武器的优势。因为迦南人已踏入铁器时期,拥有铸铁的技术,能制成坚硬的铁车,而以色列人仍活在铜器时期。
不过,以色列人不能战胜的原因主要不是武器问题,而是信心问题。“耶和华与犹大同在”这是事实;耶和华的膀臂并没有缩短,耶和华的能力并没有减少,铁车在神的大能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只是以色列人的记忆力有了问题,忘记了神如何与他们同在,像在旷野路程中的以色列人,没有信心与神的应许调和,十分的可惜。
不过呢,以色列中仍然有信心的英雄。年老的迦勒,现在依然能以一胜三!“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的三个族长。”(20节)迦勒虽然老了,但是迦勒的神没有老,没有改变,仍然可靠。那么,问题不在于神,而在于人。
犹大支派已经攻占耶路撒冷,但是他们没有巩固战果,可能是因为耶路撒冷属于便雅悯支派的领地。这两个支派的分界线在耶路撒冷的南面,穿越欣嫩谷。耶布斯人被犹大支派打败以后,就不再抵抗驻扎在城市周围的便雅悯支派。便雅悯支派缺乏占领全城的决心,就与异教的耶布斯人和平相处,混杂而居。
几百年以后,大卫意识到占领这个要塞的重要性,就发动进攻,夺取了该城。在大卫统治的后期,这两个民族似乎依然和平共处,因为圣经说耶布斯人亚劳拿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民,品行端方(撒下24:18)。但在士师时代,耶路撒冷主要受耶布斯人所控制(士19:11,12),便雅悯支派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机会。“直到今日”这句话说明士师记的写作日期是在大卫攻占耶路撒冷之前。
约瑟家的争战(22-26节)
“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那人往赫人之地去,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22-26节)
约瑟家也是有所作为的一族,不像从来没有尝试过信心的便雅悯支派,约瑟家的这两个支派在神的祝福下发动进攻,取得了胜利。约瑟家攻下了伯特利,这个与他们有极深关系的地方,一个他们祖宗亲近神的神圣地方。
他们在攻城以前先进行充分的侦察,以寻找克敌制胜的最佳途径。探子利用了俘虏害怕被处死的恐惧心理,向他提出了免死的条件。由于俘虏说出了秘密的通道,以色列人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城,消灭了城里的居民,只饶了那人和他的家人。以色列人占领该城以后,重新将之命名为伯特利,以纪念雅各在这里的经历(创28:10-22)。
然而,以色列人没有把敌人完全消除,例如犹大支派敌不过平原居民的铁车(19节),便雅悯人没有赶出耶布斯人(21节),玛拿西人没有赶出伯善一带居民(27节)等等,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应许之地,从流浪者变成了征服者,有了自己的田园、房屋;从前艰苦的旷野生活,变成了今天丰饶的物质享受;这种生活上的变易,让以色列人感觉很舒服。生活过得好了,手也软了。谁愿再打仗?
而那些迦南原住民,停止了武装冲突,愿意住在他们中间,大家和平共存;慢慢的,以色列人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觉得混合并没有什么妨碍;他们虽然宗教不同,生活习惯差别,但并不是坏邻居,反而使社会生活更加多彩多姿。于是容忍成为了最流行的美德,和平成为大家拥护的政策。
所以,并不是真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不能战胜的仇敌;问题在于人的心。有时越容易的事,越作不成,是因人以为可以不必倚靠神,或是以人意代替神的旨意,就不能成功。但愿我们都引以为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