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林中的爱与死--电影《教会》观后感
刘王兰馨
看完获得1986年坎城最佳影片奖的《教会》(TheMission)後,心中仍被这部由真实故事
改编的电影深深激汤着,一幕接一幕,不断在脑海中盘旋,彷佛置身於深山丛林中,亲
眼目睹了一场悲惨壮烈的战役,为几名传教士与一群印地安土着并肩为悍卫信仰及家
园,与殖民强权奋战牺牲而哀恸不已。剧终,当浩劫过後,一切归於宁静,只剩下几名
残馀的土着孩童,孤寂地在丛林中飘流。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在地如在天>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继续回汤在高山长河中,悠然而深远……
重担脱落
那是在十八世纪,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的交界,是欧洲列强所争夺的殖民地。同时,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在这蛮荒之地建立了教会。在丛林深处,瀑布上游的印地安部
落,正是由盖神父(杰洛米-艾朗饰)以信心勇气所建立的圣-卡罗斯宣教站,以真理、
爱心和音乐教化那里的原始土着。所谓宣教站(Mission),是一个包涵宗教、经济、教
育、防卫等功能的特殊社区,由神父主导,以教堂为中心。
罗多黎各(由劳勃狄尼洛饰演)是一名佣兵及奴隶贩子,因杀死亲弟弟而悔恨不已,自
觉罪不可赦。在盖神父的辅导下,终於愿意寻求救赎。他抱着赎罪的心情,拖着由他过
去的犯罪工具--盔甲刀剑打包而成的重担,跟着盖神父及其他传教士们攀山越岭,爬
过悬崖峭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瀑布上游,受到以前他所追捕印地安人的接纳与饶恕,
心中重担才得以解脱。
罪得赦免的罗多黎各,犹如新造的人。他学习圣经,寻找「爱」的真谛。从印地安原住
民的天真纯朴中,看到人性中良善的一面,并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成了一名传教
士,跟着盖神父一起在圣□卡罗斯宣教站帮助原住民,使他们脱离野蛮、被奴役的日
子,过一个平静安详、有信仰、有尊严、自给自足、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死而後已
耶稣会教士们在当地的成就与「在人间建造天堂」之举,拦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殖民
强权将印地安人变成奴隶、供其压榨谋利的计画,因而得罪了他们。当时天主教教皇在
欧洲的势力日渐式微,这些欧洲强权便利用版图重划的机会,威胁圣□卡罗斯宣教站撤
离其教区,不再保护印地安人,让他们重返丛林,免得宣教站成为土着的避难所。神父
们当然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教皇更派了一名红衣主教来裁决此事。
红衣主教在视察教区,了解了传教士为印地安人的所做的贡献,并衡量了教皇在欧洲的
处境後,最後还是向政治现实妥协,要求教士们撤离教区,以保住教皇在欧洲的地位,
违者逐出耶稣会。而这些平日以服从为天职的教士们,不忍印地安土着再次沦为强权势
力的刀俎鱼肉,因而选择宁可被逐出教会,也要留下与之共存亡。
罗多黎各和其他教士决定率领印地安人誓死奋战,而盖神父则选择不以武力来抵抗。当
西班牙军队带着枪弹大炮,攻打瀑布上游的宣教站时,印地安人虽然奋不顾身,仍然无
法抵挡文明的长枪大炮,最後还是全军覆没。罗多黎各更为了救一名印地安小孩而中弹
身亡,在断气之前,他看见盖神父举着十字架,肃穆庄严地带领印地安会众在圣诗声中
勇往前行,无视於西军的乱枪扫射。最後盖神父中弹倒下,旁边的印地安人继续举起十
架,前仆後继地在枪林弹雨中向前迈进,直到所有的人牺牲殆尽。
爱的抉择
传教士们对印地安人所表现的「爱」与对所持信念的执着,让我内心深受感动。在圣□
卡罗斯宣教站建立以先,印地安土着们曾将上到瀑布上游的传教士杀害,但并没吓阻传
教士继续向他们传教的热忱,反而再接再厉。最後由负责该教区的盖神父亲自上山,终
於以音乐及无比的爱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圣经哥林多前书十叁章成了他们奉为圭臬的信
念:「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及全备的信,叫我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
麽。我若将所有的救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如今常
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叁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印地安人舍
身,乃是以生命来诠释他们那由天上所领受的爱。
在基督教信仰中,「爱」是信仰的核心,整本圣经讲的就是一个爱的故事。爱也是基督
徒生命的标记。「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要爱人如已。」「你们要
彼此相爱,众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当面临众多的选择与
冲突时,取舍的标准是什麽?这些教士们以爱为他们的优先选择,并为所爱的对象献上
了自己的生命。
红衣主教及教皇在面临同样的冲突时,却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是政治上的考量。或许
他们接触或考虑的层面是整个欧洲的局势,而非局限於传教士们所考虑的南美一隅之
地,但真理是不因时空环境而有不同标准的。遗憾的是他们最後选择了保障教皇在欧洲
的地位权势,而牺牲了传教士们以爱撒下的种子,辛苦建立的教会、宣教站及无数印地
安人的生命。如此,只有更助长殖民强权的野心来并吞其他地区由传教士建立的宣教
站,使其走上与圣□卡罗斯宣教站相同的命运。
失败与失职
诚然,信仰与政治在平日应是分立而互不干预。但当教会面临不公义的政治环境时,其
态度就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当希特勒崛起,他运用
时势权谋夺取政权,在短短六个月内,让工会、议会、政党、学校、知识份子全部屈服
在他的权势之下。希特勒更想取代神的角色,要所有的德国教会向他臣服。
当时在德国,以尼默勒 (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为首的教会领袖起来勇敢反抗,认为教会需要顺服神,而不是
顺服人。所以当希特勒的势力如日中天时,教会敢於逆流中发出真理之声。虽然後因孤
军作战,多人变节与纳粹势力妥协而功败垂成,但教会在纳粹浩劫中因而成为唯一拥有
长远影响的机构。
另外同时期,在英国,以大主教汤朴威廉(WilliamTemple)为首的英国教会与具有宗
教背景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进攻捷克时所暴露的侵略野心,并没有站出来严加警
告,谴责制止,反而一昧姑息养奸,向恶势力妥协,最终暴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寇尔森(Chuck Colson) 在其所着《基督徒与政治》(Kingdoms InConflict)一书中对
这一段历史下了一个注脚:「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来说,是神学性质,乃是德国的教
会以及英国的政府与教会,分别在神所交付的责任上失败与失职。这样的情形在何时发
生,何时罪恶就得
胜了。」
不再视而不见
在此,我无意讨论基督徒是否要以武力战争反抗不公不义的环境,在影片中传教士们也
有不同的做法。无论是罗多黎各教士的以武力抵抗,奋战至死,或是盖神父的非武力抵
抗,不畏殖民强势,在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都是对信仰的执着,「爱」的责任与表
现。对这些传教士而言,他们服事的最大挑战与压力,不是对外的传教或工作本身,而
是对内他们必须服从命令与他们对信仰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所面临的挣扎与抉择。最後
他们以更超越的眼光,愿意更贴近天父的胸怀,以无惧无畏的态度去面对,因知他们的
奖赏不是来自世上,而是来自超越死亡线後的永恒。
这部电影对印地安原住民的人道关怀及其救赎获得许多人的激赏,配乐更受到诸多的喝
采。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Morricone)将南美洲音乐的风格、节奏、与圣诗合唱和
双簧管吹出的优美主题结合在一起,利用鼓声、笛声以及童声表达出一种古老而深远,
对自然的归属感,以及人心中对「在地如在天」的渴望。
然而,对南美的印地安人来说,这种「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渴望却须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当恬然优美的主题音乐在烽火血泊中响起,我的心忍不住地悲戚。要在人间炼狱中
寻找天堂,实在是一种奢望。但生活在北美自由乐土上的我们,有许多的教会、各式各
样的选择与机会,却常常糟蹋了垂手可得的幸福。我们或许很少有政治上的迫害与不公
不义,须要我们流血舍身去抵抗。但当我们面临社会败坏、道德沉沦的浪潮时,却无法
力挽狂澜,成为中流砥柱,反而降低标准与社会妥协。看完此片,让我们重新反省,对
周遭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回应,我们应持何态度与立场?
原载《传扬》
http://noah.ccim.org/htdocs/efc.ns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