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aron123123123 于 2019-2-19 14:46 编辑
《警钟长鸣》(许梅骊著2018) 第十章 逆水行舟与风暴前夕(1952-1955)
院系调整后蒙福重重
1952年暑假院系调整以后,神很祝福各大专院校的基督徒活动。各校的基督徒学生团契很快地重组起来,聚会也比以前更为活跃,弟兄姐妹之间也更亲切关怀。我们原先担心教会大学一经与国立大学组合,原有的基督教传统都会被打破,熟悉的弟兄姐妹也会四散,事实上正好相反。当不利因素加增时,神的恩典就越发加增,弟兄姐妹爱主的心也越发火热,人数也有明显增加。因此每周的各项聚会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上海第二医学院
当约大、震旦、同德三个私立院校的医学院合并为国立上海第二医学院时,我们都不知道今后将会如何。于是在1952年暑假里,我们三校的医学院基督徒就在一起聚会,彼此认识。我们虽是初次见面,却十分兴奋亲切,同心合意迫切为今后校内的基督徒活动祷告。待到秋季一开学,我们就安排每礼拜二晚餐前,在学校附近的教师宿舍姚老师家中有祷告聚会;每次有十余人参加。姚老师是圣公会姚贤扬牧师的儿子,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很有智慧地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也不出什么主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聚会场所。每周三晚上我们有全校基督徒的大聚会,借用在校外十五分钟就可以走到的一座教堂。除此以外,我们常有五六位弟兄姐妹经常在一起祷告,或者三三两两的彼此交通。
弟兄姐妹是同心合意地在祷告上建立起事奉。每个班级都有几位弟兄姐妹负责关心班上的基督徒。因此一有通知,全校弟兄姐妹就会很快得到消息。全校的事奉由俞崇信、颜鸿斌、周罗以和我负责。周罗以是江苏徐州地方教会转过来的。我们都是很甘愿在校内服事,从来没有受到教会指派或由大家推选。每周三晚上的大聚会大多有四五十人参加。在传福音聚会时,到的就更多了。校内聚会或活动都由我们自己负责安排,不需要教会来作具体指导。在上二医团契中负责的都是聚会处的青年。我们当时都很注意事奉中的策略,诸如:
1.聚会处的青年负责人尽量低调、温和谦卑。
2.大聚会尽量邀请乌北堂的牧师杨绍唐、田雅各布布和灵粮堂的王彼得牧师来讲道。好让他们与聚会处的张愚之、蓝志一等轮流交替,以免使人看出校内聚会是由我们聚会处实际掌握的。
3.尽量作到个别关心,有意识地耐心吸收青年人加入地方教会。这也是遵从当年教会中所推动教会合一的路线,希望能够吸收其他基督徒走上地方教会的道路。当时我们受到教会的教导,认为领人归主固然重要,吸收信徒加入地方教会亦极为重要,因为这是关乎到走甚么道路的问题。所谓「教会合一」实质上就是指把其他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合一到地方教会中来。关于教会问题,我们都在私下交通,从来不在聚会中提到突出地方教会的话。
唐守临、张愚之、蓝志一等都是教会多年的负责弟兄,但是对待我们年轻人十分亲切。他们从来也没有提到要「服从权柄」,却得到了我们的衷心尊重。杨绍唐和田雅各布布是亲密同工,虽然不是地方教会的,但是我尊重他们,因为他们认真讲解圣经,不随便发挥,既亲切又稳重。我也不能忘却王彼得牧师。虽然我们认为地方教会是唯一正确的教会,但是王牧师却是十分亲切,从来也没有把我当作外人。我在1981年离沪来美之前,还去看望过他老人家。他们都很热诚、乐意用神的话来造就帮助我们。我们从来也没有想到要付给他们讲员费或车马费。几年间,我们校内大聚会所借的教堂也从来没有向我们索取过租场费用。数十年后,弟兄姐妹还是非常怀念当年在校内亲密无间、单纯爱主的甜美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