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16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17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么。他说,我不是。18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25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么。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26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27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约18:15-18;25-27)
这里提到了耶稣的门徒西门彼得在耶稣被捕后的经历。他没有像其他门徒一样为了保命而逃跑掉,却一路跟着耶稣走进大祭司的院子,这里应该是大祭司审判案件的所在,一般民众不许进入的地方。所以才会需要透过另一个认识大祭司的门徒带路,向看门的使女说一声,通融一下放彼得进去。传统上认为这个门徒,就是约翰福音中未提姓名的,耶稣所爱的那门徒,也就是使徒约翰。对于彼得在大祭司宅邸,被挑战后心中生出恐惧,以及因怕死而否认主的经过。若非亲自看见这些事发生,也很难描述的如此详细。所以此门徒是本书作者约翰,故意不显露其名,是很有可能的。
彼得进入大祭司宅院后,因天气寒冷,众人生火取暖,彼得与其他人站在火堆旁。为何他冒险进入这么危险的地方?因为他想要知道耶稣会遭受什么处置。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生疑,认出他的身份,就与他人站在一起烤火。彼得遇到三次别人对他是耶稣门徒的怀疑,约翰福音中记述其中两次。其中第一次,那看门的使女问彼得:「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么?」这句话隐含的意思表示问话者期待回答是否定的。相当于问:「你该不会也是这个人的门徒吧?」这问题中有个「也」,表示她知道这里有一个耶稣的门徒,现在她问彼得「该不会又是另一个吧? 」彼得矢口否认。他从在客西马尼园里,拔刀砍掉犹太差役的耳朵,那不惧生死、勇于拼命的血性,转为不敢承认他是耶稣门徒的身份。为何会有这种转变?人对于危险的感知是逐步加深的,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逼迫。当见到主被棍子、鞭子击打虐待,浑身伤痕,他开始担忧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其他三卷符类福音都有记载第二次彼得不认主,但没有记在约翰福音中。马太福音记着:「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第一次被问时,他已经为了保命而否认了。第二次再被指认,他更是惊慌,怕真的被人出来,生命被难保。为取得他人信任,发咒起誓否认。
约翰福音提到了第三次彼得不认主。这次是那位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戚,对彼得印象深刻。对着彼得指证历历:「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这句话的「我」是特别强调,就是我在园子里看见你。仆人针对着他,要他承认:「那在园子里与祂在一起的,岂不就是你吗?」约翰这里较轻描淡写:「彼得又不承认。」马太福音对此事的描述:「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那个人!』」马可的描述与马太差不多,路加的描述则是:「你这个人!我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彼得对三番两次的指认他是耶稣的门徒,极力否认,几乎要发怒。路加进一步描述彼得接下来的心情变化。 「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马太、马可都提到彼得痛哭。这是后悔的眼泪,鸡的叫声,让他想到了主曾经预言他鸡叫以先,要三次不认主。当时主是针对他信誓旦旦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约13:37)彼得太高估自己的分量,不知道自己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也难逃贪生怕死的软弱。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不比别人更强。然而,他的勇气确实胜过其他的门徒,其他的人早在客西马尼园就作鸟兽散、逃之夭夭。他还冒险潜入大祭司的院内,代表他还是关心主的安危。然而,在周围肃杀之气的氛围下,他也会因软弱而跌倒。我们对彼得的跌倒,不必过于谴责,因为就算我们在同一环境,可能表现得还不如彼得,可能躲得不见踪影,连跟着主耶稣进入大祭司的院内也不敢。我们没有地位谴责彼得。
还好主耶稣深知道我们的软弱,也愿意给我们机会回头,祂转过身来望着彼得,就是在提醒他:「你现在知道,自己也会软弱跌倒了吧?快回头吧!」当我们像彼得一样,愿为自己的罪过后悔,主耶稣愿意重新建造我们。主耶稣愿意挽回罪人,并重建悔改者的信心。若不是如此,我们早就注定万劫不覆,毁灭多次了。感谢主给我们回头的机会,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主的恩典。跌倒虽然会发生,但不是我们放胆继续犯罪的借口。我们必须先承认我的跌倒是错的,是惹神愤怒、让主伤心的。不能因为在有生之年难以脱离罪的缠绕,就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犯罪也无所谓。那是赖恩犯罪的想法,简直就是落到故意犯罪的地步。主给我们悔改的机会,是要我们顺从主的劝诫与引领,治死肉体的私欲,不要故意要犯罪,并且竭力追求圣洁。如果有人以为既然信主,犯罪也不是罪,不追求圣洁,不愿意认罪悔改。那真是跌入了希伯来书所警告的,可怕的罪恶深渊中。赖恩犯罪是可悲的错误理论。
有的人则太过敏感,认为信主后一旦再犯罪就失去救恩,那彼得否认主,是否一度失去救恩,悔改后又再度得救。当然不是。这种对得救反反覆覆的想法,是对救恩不可思议的轻率态度。一人一生有几信心软弱,都要再度失去救恩,再度得救。那基督一次献上永远有效的救赎成了儿戏了。彼得虽然有软弱,基督挽回他,重建了他,他一直是基督的羊,不曾失去救恩。也正因为他是基督的羊,主对属祂的人的应许永不落空:「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8-29)若不是主的羊,不能得到主的保护。彼得显然是主的羊,即使在软弱那一刻也是。是主的羊或不是主的羊,不是变来变去、随心所欲、瞬息万变的。 「是」这个字使用的时态是现在式,是持续性的。我们是否是主的羊是一个持续性的身份。从重生得救的那刻起就一直是,直到纵观一生结局才能确定,当初信主那刻我们就是主的羊。所以主的应许既带着得救的确据,也带着持守的期望,不偏不倚。
然而,犹大就不一样了,从他背叛主看来,是他变节了。但主耶稣怎么说他:「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祂,谁要买祂。」(约6:64)前后两句话所指的人,都包含了犹大。他与彼得在跌倒这方面很相似,然而唯一不同的是,彼得是对主有信心的人,他从没有失去对基督是主的信念,跌倒是因他肉体的软弱,并没有否认耶稣是主的身份。犹大则不同,他的跌倒是持续性的,从开始就不信,也从来没真实信靠过主,他的跟从主是带着错误的动机。他最后畏罪自杀的行动,把他信心真实的状况反映出来了,心中后悔却没有回头。当我们看到这两个门徒的一生,值得我们当作警惕。我们千万不要作犹大,即使失足也要像彼得一样及时悔改。
结论
约翰福音最后一段进入了主耶稣被捕、被审判、与受难的经过。从客西马尼园主被补开始,主被押往大祭司宅邸审判,转眼之间风云变色、众叛亲离。原本拥簇在主身旁跟从主、听主教导的门徒四散奔逃。这是人性经历考验的一刻。门徒正在经历着逼迫的考验。彼得原本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背弃主,信誓旦旦要为主舍命。但是,当他在大祭司院内,遭到他人指认,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他也软弱了,在众人面前否认主名。主转过身来看他,给他回头的机会,彼得为自己的罪痛哭悔改,最终为主挽回,信心被主重建。回转了之后,回头坚固自己的弟兄。我们一生也可能有软弱的时刻,失败不见得羞耻,重点在能否像彼得一样及时回头。重拾对主的信心,继续跟随祂,还是一错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