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2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3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4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5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6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7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8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9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10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11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罢。我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12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约18:1-12)
在向天父说出了最后大祭司的祷告后,耶稣带着门徒进入了耶路撒冷东边不远的客西马尼园。他们过去经常在这远离聚集。卖他的犹大也非常清楚这地方,第二节的清楚是用过去完成时态,表示犹大买主时,对耶稣与门徒经常聚集的地方早已知道。第三节说,犹大带着一队兵。他是平民有什么权柄带领军人?原来他是被指派一个任务,在兵丁逮捕人时候带路的。而逮捕的人正是他的老师耶稣。出卖自己的老师,是何等让人气愤的行为,犹大却无耻地做出来了。还怕太黑看不清楚,抓错人了,用亲吻为记号,让兵丁知道那个是耶稣。这动作表面亲热,背地里却带着陷害的计谋。所以「犹大之吻」被历世历代的人记着,是叛徒虚伪的动作,如同成语中的「口蜜腹剑」一样,心思非常险恶。
第四节说出,犹大带着一大队兵,这大队的人数通常是上两百人。不止兵丁被带来,旁边还伙同了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也就是服事圣殿的警卫,大批人马出动。可见这是预先计划好的逮捕行动,联合了罗马兵丁、犹太人警卫,连犹太最高的行政领袖祭司长都出动了。还拿着灯笼、火把、兵器,预计来个大搜捕,还担心可能出现拘捕而火拼的情形发生。为何此行动要用如此大的阵仗?他们担心耶稣的门徒反抗,担心兵力不足,镇压不住。但是,实际发生的事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耶稣并没有躲藏、没有抵抗、没有拘捕,反而主动出来面对他们。第五节提到,「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耶稣早已知道那将要临到祂身上的事,在祂屡次向门徒语言受难的话里可以看出来,祂已经预备好了。神定意要临到祂身上的旨意,祂完全顺服,于是光明正大地走出去,面对抓拿祂的兵丁。耶稣问他们「你们找谁?」,并不是明知故问,而是要他们自己说出来他们要抓拿的对象,他们到底认为耶稣是谁,一个罪犯,还是神差来的基督?对耶稣身份的认定,就决定人在神面前面对救恩的态度,接受或拒绝。这批人回答:「找拿撒勒人耶稣。」一个犹太人所轻视,没出过先知的小城。在他们眼里,耶稣只不过就是偏僻地方出来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当听到抓拿祂的人回答后,耶稣说出:「我就是。」我们很好奇,为何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这动作与一般理性想像的结果不同,倒像是戏剧里夸张的表演。是这句话伴随着什么神奇的力量,还是他们对这句话产生的心理反应造成的?这句话「我就是」原文是「我是」,当单独出现不带著述语时,是犹太人非常熟悉的神的名字。耶稣说出这句话并不是第一次(8:24、58),在第八章向着犹太人说出这字时,让他们产生了剧烈的反应。第一次耶稣说:「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引起犹太人质问祂「你是谁?」。第二次当耶稣告诉怀疑祂犹太人「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引起犹太人愤怒地想杀耶稣。可见这个字对犹太人的冲击,可以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照犹太人的传统,他们对神的名字连提都不敢提,深怕一旦说错话就犯了第三诫「不可妄称神的名」。耶稣却以神的名字来自称,此话如果不是事实,就是对神的亵渎。我们很清楚耶稣并没有说谎,前者才是对的。犹太人却不信耶稣的话,认定耶稣在亵渎神。有些人以为这情节是约翰为显示耶稣能力,夸大的杜撰。对比前面犹太人派差役去抓拿耶稣,这批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见到耶稣的权柄与教训,尚且犹豫不决,不敢动手抓拿,回答差他们的大祭司:「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在黑暗的园子里听到耶稣直接说出他们所禁忌的神的名字,会惊慌而跌倒,也非不可能之事。
当大难临头的时候,通常人的反应就是躲避。认为保护自己生命要紧,趁着夜色分辨不清谁是谁,趁着抓人的时候一阵混乱,赶紧把握机会逃走。但是耶稣却走出来,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站在最前面,保护他的门徒,说出:「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有谁有这种担当,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愿意一肩承担责任,不拖累其他无辜的人。即使在人间的角度来看,主耶稣不顾自身安危,勇敢承担的作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约翰在事后想起了主耶稣一生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以神的心意为念。神的旨意在耶稣过去的教训中已经预言,主耶稣必然保护属祂的门徒,连一个也不失落:「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这里的失落当然是指被罗马人捕捉,判罪杀害。然而这句话可以引申到更深的含义,就是主耶稣必然保护属祂的羊,不受到魔鬼撒党的欺骗、攻击,最后丧失信心,以至于失去救恩。为何可以这样引申?因为前面作者约翰也曾经提到类似经文的应验:「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约17:12)这句应验旧约圣经预言的话,是指着耶稣保护属祂的门徒,不至于离开救恩,最后灭亡。这句话加上除了犹大以外,其余全得保护,可见犹大不在耶稣保护的范围之内,他是背叛耶稣的叛徒,从起初就不信,最终也是难逃灭亡的命运。这里的灭亡明显就是灵魂的失丧,得不到救恩。所以,在十七章大祭司祷告中与此处,耶稣保护的对象应该是一样的,保护的内容,有相同的引申的含义,应该也能算是合理的应用。
在这面对抓拿的紧要关头,彼得冲动地拔出刀来,将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耳朵。从这举动,我们可以看见彼得护主之心,十一个门徒面对两百个带着刀棒的兵丁,拿出刀来对抗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彼得顾不得后果,敢于拼命,虽然冲动,也能看出他为了保护主,轻看个人生死。至少在此刻,他是有如此的大的勇气。耶稣吩咐彼得:「收刀入鞘罢。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命令彼得不要抵抗,原因是耶稣被捕完全是天父定意要完成的事,也就是天父给主耶稣喝的「那杯」。那杯是上十字架代替世人的罪的苦杯,是主耶稣心甘情愿承受的,也是祂愿意顺服去完成,不会逃避的。这与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一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太26:29、42)主耶稣承受这苦杯,上十字架受死,不是理想破灭、走投无路的结果,也不是个人想要完成一件惊世骇俗的伟大壮举。全然是神定意要完成的旨意。祂在十字架上为众人承受罪恶的刑罚,有罪的人才可能因着信心接受天父的赦罪之恩,免去灭亡的命运。如果我们不从天父拯救的心意来看,绝对无法理解主耶稣说出「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话,心中复杂的心情,背负众人的罪,与父分离是何等痛苦的事,然而祂为了顺服天父的旨意,甘心承受人间最大的痛苦,只为天父拯救的工作得到完成。思念到主耶稣因着对我们的爱,顺从对天父的旨意到底。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主耶稣对我们的爱何等大。因着祂我们的命运从此改变。感谢赞美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