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政的林立山头
教会存在不同的神学观点和对教义的不同解释是很正常的,因此而产生的门派各异的思想和不同的敬拜形式也是信仰的文化性衍生出来的正常产物,就宗教现象而言并没有什么可过多责究的。
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就有占山为王的豪情,它是中国人从帝王到庶民都认可和追崇的森林法则的最高境界。难堪的是,这份豪情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基督教会的血液里蔓延。所以在中国的教会里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非常喜欢追逐信仰之外的人文游戏。为了表明自己教会的正统性及存在的合理性,便都郑重其事的给自己的门楣上贴上个标签,而且其标签的名号越大就越觉得有气势有脸面。于是争先恐后,争相标榜。这个宣称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那个强调自己是大卫王的嫡传。个个号称自己基因优良、血统纯正。什么加尔文的、阿米念的、改革宗的、福音派的、信义宗的、长老会的、正统的、非正统的、正门的、偏门的、有名号的、无名号的、有出处的、无出处的~~~~~ ,苍茫大地门派林立,漫山遍野旗号纷呈。尽皆打出广告标榜自己是(基督教)嫡系血脉、独一真传。门类之繁多,名号之炫目,不一而足,热闹非凡!(看官若有雅兴不妨参见笔者的拙作《牛奶与神学》里的详细介绍,见《惟真杂志》第2~9期,或《金戈博客》)。
有人说这是哥林多教会现象,我不承认!哥林多教会的纷争乃属于信仰层面的摩擦,而中国教会的纷争很多时候却只是学问层面的较量。两者现象相似,本质却不同!为什么?因为中国教会的信仰普遍的建立在文化和泛宗教意识上,对信仰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却对学问十分的敏感!于是,拉大旗作虎皮的剧目处处上演,不同宗派不同学派的绞杀声此起彼落。各霸山头各自为政,彼此圈地为王、隔山相骂。水火不容更兼老死不相往来!
哀哉,这是中国教会的这抟面长久以来一直和不到一块的原因所在,也是纯真的信仰在中国的一道难以解开的死结!
更可怕的是,在中国还有那么一些散兵游勇式的“民间教会”更是乱象丛生!它们散落在各个山间田野、大街小巷。它们那杂乱无序的型态像一个个小乱石堆一样以随机的方式存在。它们对信仰的真谛和教义不清不楚,更谈不上有什么明确的神学思想。处于一种懵懵懂懂、莽莽撞撞、模模糊糊、随随便便的状态。滑稽的是,它们与周边类似的小乱石堆同样是互相藐视,互相排斥。井底之蛙的性情加上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使它们显露出莫名的自大和自傲。肆意大胆的论断毁谤以及冒然莽撞的出格行为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它们像野地里的杂草一样随风生长,又自生自灭。
这些随机性的小团体大都是由一些精力旺盛且又无所事事的社会闲散人员组成。其建立“教会”的目的并不真正出于敬虔的信仰意识,而是出于菜市场心态的附庸意识。把“教会”当作一个社交平台、一种宣泄剩余精力和情绪的媒介,进而从中获得某种快感而已。
别小看这些松散型的“教会”并不怎么起眼,其产生的毒素和危害有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主流教会的层面。因为无真敬虔和无真知识,便很自然的成了伪宗教、假信仰、极端做派甚至是异端邪教的温床。笔者有幸曾正面接触过这类小作坊式的所谓“家庭教会”,其无序的“敬拜”形式和混乱的聚会状态是它们最具招牌性的特征。它们那经常出现的莫名的膨胀行为和丑态百出的作派常常令人侧目和作呕(比如极端灵恩派的假方言、假见证、假灵舞等等的癫狂行为等)。而假若你童心大发又正儿八经要跟它们交流的话,即刻你就会发现你的童心既幼稚也非常没趣,因为你面对的是一坨粪坑边的泥堆--------又迂又腐,又臭又硬!
这种不成体系又自成一体的小山头式的顽梗不化的“家庭教会”遍地都有,其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2.封闭的俱乐部
俱乐部,也称会所,是指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进行社会交际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团体或场所。一般采用会员制来维系其组织架构,是比较前卫和活跃的社会细胞。
说其比较活跃,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这不,就连教会这座森严之壁垒也被它穿墙而过,驻在其中。
看官不妨随笔者作一个明访。
有一个教会,建会初期非常火热:有远大的心志,有庞大的计划,有激情的宣告,还有顽强的斗志~~~~~
然而,随着时间的消磨和热情的消退,远大的心志渐渐萎缩了;庞大的计划渐渐枯靡了;激情的宣告渐渐消逝了;顽强的斗志渐渐颓废了~~~
于是,开始失却方向,开始固步自封。因为不需要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和计划了,便在封闭的圈子里做起了聚会游戏(卫道士听到此一定会青筋爆绽:俺们咋没目标啦?咋没计划啦?~~~,囔罢急急呈上厚厚一本“教会远大目标规划书”以资证明其非游戏也)。既是游戏,便自然的在教会组织内部有意无意的形成了固定的游戏阶层。笔者细观其组成结构后发现,该类俱乐部有以下主要三大阶层:
第一阶层:是指教会那些由铁哥铁姐们组成的核心,是个雷打不动、针插不进的地方。他们彼此趣味相投、利益相近。他们把握着教会的“执政权”,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和操控教会。外部的呐喊和意见根本渗透不进。因为没必要采纳下面会众甚至是外部的意见(我的教会我作主!)。他们可以随意而又惬意地想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当然,有一件事他们不会忘记,就是无论往哪儿跑,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一律打出“服侍主”的醒目靓丽的旗号以示众人。倘若有谁斗胆对这种滑稽游戏提出质疑的话(这些“执政者”们将这种质疑一律称之为“论断”),轻则受帽子和棍子的待遇,重则卷起铺盖被逐出俱乐部。
第一阶层的厉害你我不能不知也。
第二阶层:是指教会那些“元老帮”、“家乡帮”。他们大都是很早一同入会的“同道”,又或是来自一个家乡或相近地区的近亲远戚。元老意识和地域观念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凝结成了教会中的一个帮派体系。他们潜意识里只认可同乡彼此,却下意识的排斥异乡或域外“弟兄姊妹”(尽管有时他们在嘴上对域外的“肢体”很是“亲热”)。他们按时交纳份子钱(奉献款),积极聚会,甚至积极参与教会活动。他们对每次来教会聚会感到很骄傲,似乎也很满足。但对于聚会及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如何漠不关心也了无兴趣。刻板僵化和墨守成规是这个顽固阶层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阶层:是指教会里那些来自异域或身份卑微的人,他(她)们单纯却又比较无知,所以很难对教会现象进行分辨,更没有意识和力量去影响教会的生活。即使知道自己属于边缘化的“主内肢体”,仍然凭着单纯(或者说是幼稚)的宗教理念来聚会礼拜。“吃不到灵粮”或“得不着帮助”是他(她)们时常的感受。但除了些许困惑,他(她)们能做的,也只是悄悄的埋怨、默默的忍受。这样的群体在当今流动性很大的商业化社会里比比皆是,尤其是城市的夹缝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俱乐部教会的内涵架构,体系庞大且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