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924|回复: 1
收起左侧

主是复活与生命(约11:1-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死亡是人类最害怕的事,我们尽量不想它、话语上尽量避讳用它。然而,它却与我们紧密相连,无论怎么逃避也离不开它。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带着一个自我提醒,生命正滴答滴答地接近死亡,我们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这急迫感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活在世上身边每件可爱的人事物。耶稣引导我们想到永恒,死亡不再是个让人恐惧的咒诅,因为耶稣已经胜过死亡,祂带给我们永恒的生命。因为祂宣称复活在我、生命在我。本篇正是讨论这个主题。
本章所以提到的内容,是约翰福音中七个神迹中的最大一个,也是耶稣说的七个「我是」中的一个。死亡是人最害怕的事,是夺走人类平安最大的威胁;然而耶稣是复活与生命,胜过了死亡。人怎么能胜过对死亡的恐惧?我们盼望的来源在于对基督复活能力的信靠。本篇六次提到信,我们信靠的对象就是能让死人复活的基督。

为神荣耀彰显而延迟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姊姊马大的村庄。2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3她姊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4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5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 6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 7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8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9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10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11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 「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12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13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 14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15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16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约11:1-16)

当耶稣在约旦河施洗约翰受洗之地,一个消息传来「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救世主所爱的拉撒路。当我们听到所爱的人病了,而且病得要死了,心情的焦虑,难以言喻。这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死亡威胁我们的生命,夺走我们的平安、隔开我们与所爱的人团聚。然而我们对这最可怕的事却一点无能为力。

我们好奇,第五节中,耶稣为何不马上动身上伯大尼医治拉撒路,反而要耽搁两天?我们从上下文找耶稣如此作的原因。因为听到拉撒路病了?因为他素来爱马大马利亚与拉撒路?这都不是直接的原因。再往前的一个句子比较让人能够理解,因为祂知道「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即使祂深爱这一家人,又听到拉撒路病得这么严重,还是故意延迟两天去看拉撒路。延迟的原因众人不易了解,但是耶稣却非常清楚。为了要显出神的荣耀,并让神的儿子也显出荣耀来。可见耶稣的延迟是有意的作为,不是他不爱拉撒路,不愿赶过去救他,乃是祂了然于心,要借着这件事向世人彰显,祂是那位能使死人从死里复活的救主。

此时耶稣所在的约旦河旁,离伯大尼约有三十多公里,依照当事人行走的速度,最快要一天抵达。从后面的记述,我们知道,耶稣耽搁两天后,抵达伯大尼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可见,传消息的人刚出发来见耶稣的那天,拉撒路就死了。死亡四天之人的尸体已经腐烂,能够复活是人难以想像的事。耶稣故意耽搁两天,或许也正是要显出,在人完全绝望之时,神的作为仍然能使死人活过来。这神迹所产生的冲击,非反对耶稣的人可以轻易否认或忽视的。

有一个或许会让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就是耶稣在一听到拉撒路病的时候说「这病不至于死」,但是两天后却又说「拉撒路死了。」这两处看起来矛盾的话,应当按照两段经文的前后情境来解释。前一个说拉撒路的病不至于死,是指拉撒路这次生病不至于导致死亡的结果。这是基于耶稣知道他将会行神迹使拉撒路复活。后来说「拉撒路死了。」是呼唤门徒,准备出发去施行这件神迹。两边讲的内容,各有其前后的情境,并无矛盾。

死亡是让人惧怕而逃避的事,如果按照人的私心,每个人都希望病得医治、免于死亡。然而,肉身的免于灾祸、逃避死亡,并非神对人最高的旨意。神的儿子自己都曾经历死亡的痛苦,且借着死亡败坏掌死权者,救一生陷在恐惧死亡阴影中的人,得以脱离死亡的权势。人会困于痛苦中,活在死亡的威胁下,然而基督赐给人复活的盼望,知道祂是生命的主宰。死亡不是最终的结局。在今生的痛苦的经历中,我们仍然抱着永生盼望。因为祂应许我们必要复活,与祂永远同在。

自从耶稣前几次得罪犹太人,他们就密谋杀害耶稣,此时走进耶路撒冷,是极度危险的事。耶稣不惧生命危险,说出:「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百日将尽、黑夜即临,暗示祂受死的时刻已经临近。祂要趁着还在时间的时候,让世人见到世上的光。也就是祂要在受死前显出神荣耀,让世人知道祂是神差来的救主,为世人带来生命与救恩。凡信靠祂的必能得到永远的生命,这正是耶稣在世上的使命。耶稣让拉撒路复活这事件,就在这使命的强烈催逼下发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信主是复活与生命
「17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18伯大尼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六里路。19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她们的兄弟安慰她们。20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21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22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么, 神也必赐给你。」23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24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25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26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27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约11:17-27)

当耶稣到达伯大尼,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在当时犹太人的观念里,一个人死去以后,三天之内,灵魂会在四周盘桓,找机会回到原来的身体,直到身体腐败变化后才离开。死亡四天被认为是已经完全死去,不可能有机会再从死里复苏了。这也解释了耶稣为何耽误两天,是为了加深这群围观的犹太人对耶稣具有复活大能的信心,进而相信耶所稣宣称弥赛亚的身份。马大、马利亚的家中来了很多哀悼的犹太人,不乏从耶路撒冷来的,因为相聚只有六里,也就是不到三公里。这距离一般人一小时就可以走到。如此近的距离使任何大事很快就可以传到耶路撒冷,这也为拉撒路复活的神迹,对犹太领袖产生极大冲击预留了伏笔。

马大前来迎接耶稣,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么,神也必赐给你。」前面21节是个说话者认为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意思就是耶稣当时并不在,如果祂在,一定能行神迹让拉撒路不死。这是马大对当时耶稣来医治的期望。语气虽然不是抱怨,但难免有期望未得实现的遗憾。后面22节,表达出马大仍然对耶稣特别的身分抱持信心,因着祂与神亲密的关系,即使现在拉撒路已死,当耶稣向神祈求,神必会垂听。隐含的意思就是,她仍盼望耶稣向神祷告,叫拉撒路从死亡里活过来。

耶稣回答:「你兄弟必然复活。」这回答耐人寻味。到底是应许拉撒路将在末日复活,还是耶稣预测拉撒路将很快就要复活了?从马大的回答「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显然认为是前者。这是一般虔诚的犹太人所相信的观念。正如但以理书所预言:「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但12:2)然而耶稣的意思不止于此。耶稣应许拉撒路复活,不单单是安慰马大,神子民必然会在末日复活而已;祂更进一步告诉马大祂具有特别的身分与能力,祂是神所差来的弥赛亚,拥有复活与生命的权柄。

耶稣的这句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直译就是「我是复活与生命」。复活与生命这两名词之前各有冠词,表示各有其意义。 「我是复活」指着耶稣是使人身体从死里复活的主,「我是生命」指着耶稣是赐人属灵生命的主。这段话呼应了第五章的话:「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约5:21)我们所相信的不仅是耶稣具有使人复活的能力,祂就是复活。不仅相信耶稣能让人得生命,祂就是赐生命者。祂的作为来自于祂的身份,因为祂是神差来的基督,祂掌管着使人复活、与赐人生命的权柄,正如天父一样。与其我们专注于期待耶稣行的神迹,不如信靠那位掌管生命、胜过死亡的救主。

后两节呼应前面的宣告。 25节前半句「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进一步解释了「我是复活」这话。这是指信靠基督的人,肉身虽然死亡,却会在末日身体复活,因为耶稣已经胜过死亡,成为初熟的果子,所有信祂的人将会与祂一样。 26节前半句「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则呼应「我是生命」这话。凡「活着信我」的人,是指同一群人,因为「活着」、与「信我」共用同一冠词。 「活着」不单是简单的有气息而已,死的人怎么可能信主呢?而是与信主有关联的,意思应该是有属灵生命者。信主而得生命的这等人,将绝不会死亡。这应许使用加强否定的语气,正如基督在第十章所应许的,属祂的羊绝不会被夺去。这里的永远不死显然是得永生,属灵生命不致灭亡之意,即使应用在肉身不死,最终也是应验的。这两句话曾经被人刻在墓碑上,象征死亡者得永生的信念。

这两句话给所有信靠基督的人一个很大的安慰,我们不单在末日身体复活,得到不朽坏、不衰残,存到永远的灵性的身体。并且我们今生就可以得到永生,这是与主紧密的团契,永远同在,永不灭亡。这应许是所有活在死亡命运之下的人最大的安慰。耶稣进一步问马大:「你信这话吗?」这话指耶稣前面说的话:「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心把我们与基督连在一起,祂是生命与复活的主宰。信靠祂就得到了生命与复活。耶稣这句提问,向马大提出挑战,她是否信耶稣就是那位掌管复活与生命的主宰。信不是理智的接受一件事实的存在。而是委身于这位使人复活、得生命的主宰。这是我们与救主「个人」的关系。此处「个人」的意思,不是个人隐私、与他人无关的意思,而是指亲身并且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亲自建立与基督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信靠祂、接受祂是我们生命的主,并愿意顺服祂的命令、委身于祂。若没有这种个人性的认信,基督始终停留在理智层次,我们知道耶稣是基督、行过许多神迹。但是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相信祂能使人复活,使人得永生;但是我们相不相信祂能使我复活,我已经得到了永生?

马大对这问题的回应时正确的:「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她不仅已经相信耶稣是使人复活的生命的主宰,并且相信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对耶稣位格最清楚的认信。耶稣的工作是从祂的身份所发出的,因祂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所以一切神所要完成的工作,都交给了祂。祂具有与神同等的权柄。这认信在当时只有马大、彼得、与拿但业曾经说出。虽然不见得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然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把基督的身份、与神的儿子连在一起。对耶稣是基督的认信,就是承认耶稣是从神差来的神的儿子,要完成神预定的拯救工作。马大做出了这认信,我们是否有与马大相同的认信呢?

人在死亡面前无助的境况
「28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地叫她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29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 30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 31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她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她,以为她要往坟墓那里去哭。 32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33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什忧愁,34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35耶稣哭了。 36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37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约11:28-37)

当马大回答耶稣的问题之后,就回家暗暗叫了她妹妹马利亚来见耶稣。新约中描述马利亚见耶稣的三次,都是伏在耶稣脚前,表示与耶稣的亲近的关系。第一次是在耶稣脚前听祂的教导,最后一次是受难的前几天,她倒香膏在耶稣脚上,用头发擦干。这一次是伤心地伏在耶稣脚前。那是在失丧至亲的痛苦中,遇到可信任之亲友的表现。马利亚对耶稣说的话语与马大一样,但愿祂早来,医治拉撒路,他就不至于死。然而她认为这已经不能挽回了。

她后面跟着一群来哀悼的犹太人,以为她要去坟墓哭,就跟着她去。马利亚见到耶稣,激动而哭,一群哀悼的人与马利亚一同哀哭。此处的哀哭是放声而哭,这是犹太人丧礼的习俗。甚至他们会雇一些职业的哭手,如中国民间的唱挽歌。耶稣看见此种景象,就「就心里悲叹,又什忧愁。」新国际版(NIV)英语标准版(ESV)都译成「Deeply moved in his spirit and troubled(灵里深深感动、又激动)」未表达原来意思的强度。 「悲叹」这个字原意是马吐气的动作,是对此情景生出愤怒之意。这里的灵里悲叹,显然不是指圣灵,而是耶稣内心深处的意思。为何耶稣在此内心深处会有愤怒而激动的感情?应该不是与其他人一样,为撒路的死亡而悲伤,因为耶稣正准备行神迹让拉撒路复活。耶稣之所以心中愤怒而激动,是因为看见众人在死亡的面前显出毫无盼望的境况。他们对于耶稣是生命的主宰、能使人从死里复活,似乎并不存在真确的认识,如外邦人一样缺乏对耶稣的信心。因为看到众人在死亡面前毫无希望的样子,心中为他们感到忧伤又愤怒。

死亡是罪辖制人的权势,人因为犯罪都落在死亡的命运之下,众人皆有一死,且都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罪与死对人心的控制,到了令人毫无招架的地步。面对死亡充满恐惧、但却又无法逃避,只能无望地哭泣。如果没有永生,死亡就是人间最可怕的事,以为一切的价值在死亡的那一刻,转瞬间消失无踪。我们每一天活着,是知道自己还能继续存活下去,我们对明天存盼望、抱着理想、计划未来。如果人生到了终结,未来不再存在,一切心中喜爱的不再能保留,一切价值完全不再有意义。岂不是最悲惨的事。人类不愿谈死亡,然而死亡如影随形追着我们。死亡必临到这事实提醒我们,我们活在与神隔离,不能永远同在的景况中。除非我们与神和好的关系,因着信靠耶稣得到恢复。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受死,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我们得从灭亡的命运中被赎回,不再畏惧死亡的权势。我们肉身虽然有死亡的一天,然而属灵生命永远与神同在,这就是永生。因耶稣从死里复活,我们也要经历复活的大能,有一天身体也要从死里复活。那是所有信靠主的人心存的盼望。所以虽然面对亲人离世我们也会悲伤、面对自己有一日会死亡,心中也会忧伤,然而不是像没有盼望的样子。我们知道我们肉身消失后,灵魂会到哪里去,那是与爱我们的主永远同在,这乃是好的无比。耶稣希望我们面对死亡时,都能心存坚定的信心,祂是复活、祂是生命。在主的手中,不需忧伤、不需恐惧。

当耶稣被领导拉撒路的坟墓前,耶稣哭了。这是圣经中最短的经文。这里的哭是无声地流泪,与马利亚、哀悼的犹太人放声哀哭不同。道成肉身的耶稣也有人类忧伤的情感。为何而忧伤?
应该与前面说的耶稣激动而愤怒类似。人类在罪的权势、与死亡的威胁下,没有盼望,悲哀哭泣。耶稣为周围人被辖制于此种无望的困境而悲哀。耶稣的悲哀同时也带着对众人不认识他的义怒。不单是感情被情境感染而伤心,或者单是对众人失望生出怒气。而是混合着对众人活在无望之中生出同情的悲哀,与对众人不信祂是生命之主的义怒。就如同耶稣进耶路撒冷之前,为耶路撒冷将被毁灭而悲哀,同时也见到耶稣撒冷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走进毁灭的命运而愤怒。悲哀与愤怒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同此处在拉撒路墓前,面对这群畏惧死亡却又对复活不存盼望的犹太人一样。

周围的犹太人对耶稣的哭泣,生出两种评论,一种是「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耶稣确实爱拉撒路。又有一些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耶稣也确实有行神迹的能力,祂也正要这么做。然而犹太人对耶稣此时的心情,只是表里面上的理解。此时这群犹太人还停留在犹疑不信的阶段。耶稣对他们的期待是,能因着信心,接受耶稣是基督的身份,因信进入救恩当中;并因信靠耶稣是生命与复活的主,而对永生心存盼望。这将会在不久之后发生,拉撒路复活将会对他们的心产生冲击。他们将会知道耶稣就是胜过死亡权势,复活与生命的主宰。

因信看见神的荣耀
「38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39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姊姊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40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41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42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43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44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45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 」(约11:38-45)

当耶稣听到这些犹太人提出的评论:「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众人之所以发出这个问题,不是出于他们对耶稣的信心,而是出于对耶稣能力的猜疑与挑战。耶稣再一次心里悲叹,此处使用前面描述耶稣悲叹的同一个字根。在这心情下,祂来到拉撒路的坟墓前。

这个坟墓是从石头立刻出来的墓穴,洞口有一块圆形的大石头挡住。里面有许多放置尸体的位置,前面有一个空间,足够让一个人进去。耶稣吩咐人将石头挪开。马大听闻此话,连忙阻止:「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死了四天的人,尸体已经腐烂,不可能再恢复生命。可见前面马大对耶稣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神求什么,神也必赐给你。」这话并不表示她相信耶稣真的能行神迹使她的弟弟立刻复活。如果真有此期待,不会当耶稣要打开坟墓的时候,出来表示不同意。

耶稣以反问的语气来提醒她:「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这句话总结了前面耶稣对马大对话内容,「我是复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你信这话吗?」(约11:23-26)信的人能看见神的荣耀,指的就是能看见基督确实是复活、与生命的主宰这宣告的见证。这见证将会显在耶稣使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的神迹上。此一神迹正显出神的荣耀来,并荣耀神的儿子基督,如耶稣在听到拉撒路生病后的预言:「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耶稣所行的使死人复活的神迹,证明了他所宣称的:「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你们希奇。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约5:20-21)神迹证明了耶稣的身份,就是神的儿子基督,因为祂行出了唯有神才能行的事。

当众人依照耶稣的意思,把石头打开。耶稣仰头望天,向神发出祈求:「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耶稣呼叫天父为「父啊」,是称呼神为祂的父,不像一般犹太人称神为「我们的父」。这表明耶稣与神特别的关系。耶稣首先为神听了祂的祷告而感谢,这祷告是耶稣已经发出的。耶稣下一句话用加强语气,强调祂确实深知道神一直都听祂的祷告。这话指出耶稣与父神紧密地交流,而且父神一直愿意听耶稣的祈求。因着这样的信心,耶稣向父神求让拉撒路复活。如此祈求的原因不是为了拉撒路,而「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神迹是为了看见的人的信心的缘故而行的,信的内容就是耶稣正是神差来的基督,祂具有使死人复活,赐人生命的权柄。

向神祷告完后,耶稣以大声向着坟墓呼喊:「拉撒路,出来!」这是对死亡的拉撒路发出命令。正如过去先知以西结向枯骨发出命令,使枯骨从死里复生。耶稣也对死去的拉撒路发出,从坟墓里出来的命令。众人的眼光注视着坟墓开口,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已经死去四天的人、身上包着裹尸细麻布、头上包着裹尸巾的尸体,跳出来了。耶稣吩咐:「解开,叫他走!」可见这些包裹尸体的细麻布,若不被解开,手脚是不可能松绑,身体也不可能行走的。这也可以看出来,耶稣复活后的包裹尸体的细麻布、与裹尸巾是按照原状卷起来,留在墓穴里,绝不会是被人解开留下细麻布卷成原装,而是身体复活,穿越裹尸的细麻布出来了。耶稣复活后的身体是有别于人类受物质限制的身体,这与拉撒路复活的身体还是有不同点。

这景象让周围的人瞠目结舌,心生震惊。人类历史中从未有死了四天,还能复活的例子。这神迹足以证明耶稣的身份,祂是神差来的基督,为要来世间完成神托付的拯救世人的使命。结果是周围的人,包括马利亚因这神迹,就信靠了耶稣。信的内容不再是耶稣能行什么奇妙的神迹,而是祂所宣称的身份:祂是复活、祂是生命、祂就是父差来世间施行拯救的基督。让看见的人生出对基督身份的认信,正是此次耶稣行神迹的目的。

结论
从拉撒路的故事我们看见了耶稣向世人所行的最后、并最大的一个神迹,就是是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这是为了向不信的人显出记号。祂是复活、与生命的主宰。凡信靠祂的人必得到永生,不致灭亡。这是祂坚定的应许。

生在世间,死亡是人类最害怕,最想躲避的结局,然而却又感到最无助,必要面对的命运。耶稣超越了死亡,胜过死亡,祂是生命的主宰,祂自己从死里复活,也能使人从死里复活。我们因着信靠祂,进入祂里面。得永生不致灭亡,并盼望将来的身体复活。这是我们今生能带着平安活下去的最大盼望。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灰飞烟灭,而是离世与主同在,息了今生的劳苦,进入永恒的家中,乃是美好得无比。带着永生盼望而活的人,存着感恩的心尽在世上的本分,一旦在世上的责任已了,平平安安地归回天父的怀抱。无论生死,整个生命在神的眼前是连在一起的,经过蜕变,毛虫变成蝴蝶。我们之所以有这个盼望,都是因为信靠耶稣就是生命的主宰。复活在祂、生命在祂,我也稳妥地交托在祂的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4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